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归根结底是在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如何使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即如何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而又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这也就是此文的主题: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罗马阿波罗神庙里的一句警世箴言。号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开始探索自身了。要认识自己是多么不易啊!古代的先哲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生物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本身就是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精美杰作!人的本性、本质令哲学家、科学家苦苦探索了几千年,现在还是个谜!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所以“爱根岂是容易折断?人之大患在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大家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越来越强,但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界的保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要求,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4.人对自然作用的机制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文化方式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用文化改善自己在自然界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主要机制.人的作用成为自然界发展的新的机制.这里人的力量不是由人的生物量(或体力)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意识和智慧决定的.人的意识和智慧之所以成为重要力量,就在于他能够调动自然界的其它力量,发挥自然界的力量为人的目的服务.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  相似文献   

5.
大气污染物是指人类自身的活动或自然界某些运动过程产生的排空物质;其在大气中存在了一定时间、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因此而危害了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自然界本身不仅具有一定的容量,而且还有较强的自净作用,所以自然运动过程所产生的有害排空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后,  相似文献   

6.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跪拜在自然力面前的奴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人类利用自然的赐予加速文明进程的过程中,自...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虽曲折反复,却始终向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历史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承认矛盾的而不是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性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负面效应凸现和加剧,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的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所拥有的资金情况与技术条件,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和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知:(1)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应当是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当是同步进行,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创造的基本基础。但自近代以来,由于在"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观念支配下,人类无节制地开发索取…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频频出现。深层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二分法思维方式认识自然。忽略了人工物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包括人在内统称为自然物,用三分法思维方式把自然物分成人、天然物和人工物。三者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人工物在其中发挥“介质”的作用。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物是指人类自身的活动或自然界某些运动过程产生的排空物质 ;其在大气中存在了一定时间、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因此而危害了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自然界本身不仅具有一定的容量 ,而且还有较强的自净作用 ,所以自然运动过程所产生的有害排空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后 ,其危害作用会自动消失。因此现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由人类自身活动所产生的 ,控制的根本途径在于有效管理、适度约束人类自身的活动。我国现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根据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可知大气…  相似文献   

11.
李寿山 《福建环境》1996,13(4):28-28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长期斗争过程的产物。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和手段,它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环境。一部科学技术发展也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进步史。 十八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崛起,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进机器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获得惊人的成就,给人类社会创  相似文献   

12.
潘晓云 《环境导报》2003,(14):44-44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哲学观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中心,能充当自然界的“主宰”,常常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自然界进行盲目贪婪地索取,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是天经地义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理解人类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不可能完全征服大自然,在某些方面还必须顺从大自然的生息规律,人类自身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讲到《森林群落》时,我讲述了“美国黑色旋风”的故事,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懂得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如…  相似文献   

13.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反思其产生的根源、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现已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消除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从而实现人和自然共存共荣、协调发展、协同进化。人类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随着人类与自然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坚持内在属性的理论,把价值看成是自然价值。自然价值被事物的内在属性所决定。它的存在,乃是自然自身创造性的一种结果。自然价值表现着自然自身的特质关系,它是一种客观价值。与人的评价系统无关。另一方面,环境伦理学又坚持了人的主体性,在罗尔斯顿那里,审美价值是需要人的主体介入才可以形成的,而人们的情感体验又是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这样,环境伦理学也就确定了双重的价值关系,它的理论也就具有了二元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任意践踏自然,主宰自然,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地球村”的安全,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兼顾自然涵容能力,才能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金凤 《环境工程》2022,(3):288-289
<正>近代以来,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大地提高,而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资源来壮大发展,逐渐在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对自然平衡造成了较大破坏。当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逐渐反噬到人类自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爆发。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必会自食恶果。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都要共同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环境保护劳动的必要性环境保护劳动的必要同环境问题的产生紧密相联,所以当代环境保护劳动的需要,一般不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造成。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也就是说,劳动使猿转变成人。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也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影响和一般动物区别不大,“生产”依赖于自然环境十分突  相似文献   

18.
郝孝飞 《环境保护》2020,48(8):76-77
正以西方工业革命为起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加速恶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赋予的力量作用下,人类社会从认识层面和行动层面自发地与自然环境剥离,将自身塑造成自然的统治者。一方面,人类在认识上逐渐否定了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所言,"人们将面包的产地理解为超市而非麦  相似文献   

19.
李彬 《山东环境》2000,(7):9-10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发展经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尖锐化而出现和发展的。保护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积极、友善的态度和行为,是人类处理好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性行为表现,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因此,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许卓 《中国再生资源》1998,(4):23-24,34
众所周知,人口、环境与资源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危机。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依仗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不断地争服大自然。人类自认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对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于是,地球上的人口飞速增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倾泄于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公害不断,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