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雨洪灾害对社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新理念,韧性成为城市防洪减灾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社区雨洪韧性有助于提升社区应对突发雨洪灾害冲击的能力,减少灾后损失。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阐释社区雨洪韧性的概念与内涵,辨析其与雨洪风险概念,明确两者评估的目的和侧重点;梳理社区雨洪韧性量化评估的重点,分别对社区雨洪风险、基础设施韧性和社区雨洪韧性综合框架量化的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并比较主要模型方法的特征和优缺点。总结现有研究,发现社区雨洪韧性评估的内容更加丰富,量化的方法趋于复杂,但仍存在社区应对雨洪灾害的风险动态研究较少、基础设施系统间关联和耦合研究不足等问题。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以丰富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为导向,结合社区防洪减灾规划和发展目标,推动雨洪韧性评估方法科学化和动态化,因地制宜地改进评估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20,(2)
以洪涝灾害风险为主题,将1999-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发文数量、分布特征和研究热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研究热点呈现"灾害整合-气候变化-安全管理学-社会生态学-城市复杂性科学"的时空演化路径;研究主题涵盖"灾害认知研究"、"理论技术研究"和"典型区域研究"三方面内容。依据已有分析,对未来洪涝灾害风险相关研究方向进行预判和展望:理论技术探索聚焦于"精细化+自适应"设计;研究体系内涵由灾害认知评价向"超越工程至上"的适灾韧性体系转型,研究重心从应对和管理已知特定风险向更为灵活的适应和恢复过程转型,呈现涵盖"区域-城市-社区"(尺度)和"社会-自然-经济"(角度)的全面复合型研究内容框架。最后指出未来研究需着眼于构建多元数据支持的统一标准方法体系,及有机互联、全面复合的适灾韧性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内涝风险识别、预警及韧性评估是补齐城市安全风险短板的关键。在简单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概况性评述和深入分析,发现由暴雨预报转向风险预警的研究程度还需要深入,韧性评估技术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仍存在争议,难以精准服务城市内涝防御和城市安全应急管理。在未来发展趋势上,要进一步加强基于暴雨-内涝-灾损过程的风险感知、“数据+模型”双驱动下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考虑内涝灾害保险的韧性评估等技术攻关,为城市安全、城市韧性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20,(2)
采取知识图谱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93-2018年国外城市研究领域有关韧性的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线归纳出国外城市韧性研究的特点为:①城市韧性与气候变化适应以国家尺度及地区尺度居多,对于社区尺度和家庭尺度研究偏少,未来对于韧性评估方法应按照需求进行调整,对于韧性研究单元的划分,应当注重社区尺度以提升研究精度;②城市韧性治理模式与社会动力机制上应该基于中国制度背景并本土化和具体化,此外,韧性治理模式也应与社会公平、公众参与等相结合,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③城市韧性与景观关系,研究可注重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相结合,土地利用分析上可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更加细化和可比化,应当与城市问题紧密结合,研究尺度上应加强社区尺度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城市洪涝灾害频发,韧性评估是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管理四个维度的基础上,选取15个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估指标,采用熵权法和VIKOR方法构建评估模型,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洪涝灾害韧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广东省洪涝灾害韧性等级分布主要从珠江口两岸城市向四周降低,韧性等级最高的为深圳市,韧性等级最低的为清远市;灾害韧性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集聚,其中高-高聚类的城市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而低-低聚类的城市分布在粤北地区;从灾害韧性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变化情况来看,深圳市、清远市、韶关市和揭阳市的变化幅度最小。根据城市灾害韧性敏感性分析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以推动城市韧性水平建设。  相似文献   

6.
唐彦东  张青霞  于汐 《灾害学》2023,(1):141-147
近年来,韧性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新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社区韧性评估对社区韧性理念的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阐述国外韧性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释了社区韧性的基本内涵。国外学者大多认为韧性包含减轻灾害影响、缩短恢复时间、降低脆弱性三个方面,并从社区韧性是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或能力、维持稳定运转的能力、恢复和与响应相关的能力三个角度及其组合来定义社区韧性。评估维度主要从系统构成、社区资源与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三个视角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定量、混合法三类。定性评价法主要包括框架法和要素描述法,定量法主要包括记分法、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论述了各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居民感知是检验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观但直接的工具。文中在界定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的路径;进一步从社区韧性“能力—过程—目标”三维度内涵构建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估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设施稳定感知、响应效率感知、居民参与感知、灾害程度感知、物质建设感知和组织建设感知6个维度,能全面反映台风灾害下居民对社区韧性的感知。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所识别的2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浙江温岭3个社区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感知的评价结果,对台风灾害社区韧性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情景下社区韧性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韧性社区代表了未来城乡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也是“风险社会”下“与灾共生”理念的具体实践。社区韧性的研究受到灾害学、社会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及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关注。该文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灾害学视角对自然灾害情景下的社区韧性进行评述,梳理社区韧性的概念,介绍社区韧性相关概念模型,提出以衡量社区功能水平为核心的社区韧性动态模型。研究可为不同学科的社区韧性研究者们提供参考,也可为社区规划建设者提供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21,(3)
设施韧性评估最初源于地震工程学领域,当定性研究不能满足现实中的韧性评估需求时,量化研究随之兴起与发展。随着评估技术侧重点不同、研究对象着眼点不同、提升路径设计出发点不同,该领域研究成果形成了不同分支。围绕功能时间曲线、空间信息技术、建模仿真及智能支撑技术开展研究方法梳理;从单体设施和关联设施视角开展不同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梳理;从全生命周期、关联协同、标准建设等角度开展改进路径相关文献梳理。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还存在一定空间:侧重供给角度研究,实际需求角度研究有待拓展;偏重单体设施研究,集成化视角研究有待丰富;侧重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有待深入。治理需求导向的设施韧性综合评估模型研究,问题导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融合,韧性引领下在建、已建、新建设施系统性评估,将丰富和发展设施韧性研究理论创新和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6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高原山地区约83.33%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2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4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梳理风险评估理论与灾害系统论的观点与风险评价方法,并分别评述当前城市单灾种自然灾害和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模型。已有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丰富,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多灾种风险研究已成为趋势,但在尺度上和方法上,灾害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当前城市尺度的综合防灾规划及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一定脱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①探索多学科方法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应用;②强化灾害风险中生命价值损失的研究;③创新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的思路与方法;④推动适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尺度的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16,(1)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发展离不开天燃气等动力能源,城市燃气管网运行存在来至人、设备、环境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风险隐患耦合作用,同时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凸显脆弱性,燃气管网各种风险相互耦合并引发事故灾难,将会对城市造成极大的破坏,相关事故在国内外屡见不鲜。为了减少城市燃气管网灾害事故的发生,从风险耦合的角度出发,对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城市燃气管网灾害风险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分析,从而发掘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燃气管网耦合灾害风险的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过往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当前对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城市燃气管网的灾害风险作用机理进行的研究较少;2缺乏对城市燃气管网多因素耦合灾害风险演化规律的研究;3对城市燃气管网多因素耦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也较少;4也没有对城市燃气管网多因素耦合灾害风险的动态管控策略开展研究。针对此四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燃气管网面对多风险因素耦合作用时的研究方向,对多因素耦合灾害风险理论发展以及城市安全运行和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16,(2)
灾害的形成、发生与发展过程具有链式规律,灾害链已经成为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全面了解国内外灾害链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和分析灾害链研究相关文献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灾害链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灾害链概念的理解;其次,总结了灾害链研究中灾害链分类的3种方式——基于灾种的灾害链分类、基于灾害链时空结构的灾害链分类和基于灾害系统要素的分类;重点阐述了灾害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链形成机制、灾害链风险评估、灾害链损失评估以及灾害链孕源断链减灾对策;归纳出灾害链研究中采用的3类主要方法——基于数据的概率分析方法、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和基于遥感实测的研究方法;最后对灾害链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灾害学》2019,(1)
城镇突发事件通常伴随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具有群发性和连锁性的特征。城市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场所,减少人员伤亡应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首要目标。当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安全地大范围疏散转移高密集人群,合理规划安置点,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少灾害(事故)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就重大突发事件危险识别及大规模人员转移安置技术的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了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单一灾种,考虑多灾种因素的较少,评估及疏散模型的研究也多基于框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应用较少。研究城市多灾种时空耦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并对各种灾害复杂次生衍生和相互耦合下的城市脆弱性进行分析,综合评估城市灾害风险,辨识和加强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是实现城市安全保障的重大基础需求。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20,(3)
目前评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直接损失的文献较多,但研究动态和未来趋势是什么,很少见到规范的文献计量研究。采用严谨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1960-2019年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现有文献的系统映射和归纳分析。通过年度发文量和高频关键词演变特征,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三阶段:初期探索阶段(1960-1990)、缓慢发展阶段(1991-2004)、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9)。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定量地呈现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研究的年度演进、期刊分布、主要学者及其合作网络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最后基于关键词战略矩阵图讨论了现有研究态势和未来研究趋势。通过客观的文献回顾和分析,有助于相关领域的学者加深对这一领域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传统工程防灾难以解决自然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问题。生态防减灾(Eco-DRR)作为国际韧性城市的前沿理论,对我国韧性城市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防减灾的不确定性问题,然而当前Eco-DRR理论研究与AI技术的实践应用存在断层。该文使用PRISMA2020框架调查城市Eco-DRR中AI技术应用的实践案例,通过质性研究总结城市Eco-DRR中AI技术的应用场景,从生态系统灾害调节服务评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Eco-DRR方案决策以及Eco-DRR实施监测与后评估4个阶段剖析城市Eco-DRR中AI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最后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城市Eco-DRR领域AI技术应用的逻辑框架,总结其在应用过程中工具选择和数据准备的实践经验,探讨城市防灾中Eco-DRR的智能实现途径,为我国城市综合防灾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灾害学》2011,(4):115
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的《灾害学》杂志是在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钱学森、于光远等)的关注下、把灾害问题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最早(1986年)创办的科技期刊。《灾害学》杂志旨在对各种灾害(自然灾害和人文灾害)进行综合系统地探讨研究;通过对各种灾害事件的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广泛交流灾害科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报导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抗灾对策;揭示和探索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目的是提高人类抗御灾害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是灾害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技术引文数据库及中国科学技术文献等收录。1宗旨及内容(1)本刊旨在推动我国灾害科学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研究中的结合,反映我国灾害科学的研究成果,探讨灾害规律,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服务。(2)征稿内容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机理和灾害发生的规律、灾害的预测及预防、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以及其它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欢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重要项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震会导致建筑倒塌,引发次生灾害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间传播。与建筑倒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次生灾害链研究,是评估城市抗震韧性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发展震后灾害链“建筑群倒塌?瓦砾堵塞致道路交通系统性能退化-消防系统功能下降”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建筑倒塌瓦砾分布、道路交通系统通行效率与可达性、以及消防系统响应覆盖率与响应时间,建立了“建筑群?道路交通?消防”多系统灾害链量化分析方法。其中,引入有限元消失单元再现技术,预测了地震下带填充墙混凝土框架倒塌瓦砾的完整分布。其次,采用此方法分析了假想强震下上海市某区域震后的情景。最后,提出城市抗震韧性提升建议。研究表明:建立的方法可快速预测建筑倒塌瓦砾堵塞范围,评估震后道路交通系统和消防系统性能水平。按此方法得到算例区域震后路网总通行时间最多增加26%,路网节点可达性最多降低43%;消防站响应覆盖率下降可达28%,响应时间最多增加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