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顺层滑坡的发育环境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顺层坡是山区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类斜坡,也是极易失稳滑动的一类斜坡,其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问题。在现场勘测和调查的基础上,对涪陵市至酉阳县龙潭镇渝怀铁路沿线顺层滑坡的发育环境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层中的软弱夹层、构造变动时形成的层间错动面及因河流切割而形成的有效临空面是顺层滑坡发育的基本条件;暴雨是斜坡滑动的重要诱发因素;滑坡发育程度随坡高的增大而增大,随岩层走向与斜坡临空面走向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具有凸形坡大于直线坡而直线坡大于凹形坡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玉树机场路0#滑坡群第七块堆积滑坡为试验原型,采用4·14玉树地震时收集的地震波为试验的基本动荷载,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不同方向分别先后加载时,多滑动面滑坡的渐进性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多滑动面坡体对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基本上沿高程的增大,放大效应越明显;地震作用下,多滑动面滑坡的变形破坏发育于坡体浅层滑面,逐渐向坡体深层滑面发展,最终破坏变形是沿坡面浅层部位的滑动破坏;与单滑动面滑坡在地震破坏效应不同的是:多滑动面滑坡在坡体局部出现滑移变形时,不一定引起整体滑移,坡体的变形主要体现出了以浅层滑动面为依附面的坡面变形,并向坡体深层滑面不断牵引的破坏特征。该试验成果较好地揭示了多滑动面堆积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可为多滑动面堆积滑坡的治理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9 年 9 月 14 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发生大型黄土滑坡。通过对该黄土滑坡的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航测,查明了孕育滑坡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对滑坡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常家河滑坡的致灾机理。运用高密度电法对滑坡体进行探测,探明滑坡区域的地层结构、滑体厚度、地下水分布及空间展布情况。结合有限元法和严格的极限平衡法计算坡体的稳定性,得到降雨条件下滑坡坡体的最大剪应变区域分布及斜坡稳定性随着降雨持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渭滑坡整体形态呈圈椅状,分为 3 个典型破坏区域,形成大量垂直陡坎,黄土滑动厚度约为 8~50 m;(2)通渭滑坡属“牵引?推移”式顺层滑坡,运动方式为“坡脚失稳牵引?中部受阻滑移?后部失稳推移”;(3)地下水多为裂隙岩溶水,地层结构不明显,早期地震等地质构造活动对地层形状影响较大;(4)黄土斜坡稳定性受降雨持时影响持续降低,斜坡最大剪应变区域多分布于斜坡中上部, 且从泥岩接触面向坡面发展;(5)降雨是触发通渭滑坡的最直接因素,冲沟发育、河流侵蚀与农业生产活动是重要的孕灾条件。  相似文献   

4.
侧壁阻力作用下,顺层边坡主滑方向将偏离岩层倾向,其变形及失稳机制具有典型特征。以四川盆地马边河流域某顺层边坡为例,基于其工程地质条件,总结顺层边坡不同变形区域的特征,结合失稳边界条件研究了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失稳演化机制;最后,对比主滑方向偏离岩层倾向与否的受力差异,分析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三维稳定性,并研究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变形可划为失稳滑走区、滑坡区和稳定区,滑坡区包含滑动区和蠕滑变形区,滑动区岩体滑动后解体风化为碎、块石土,蠕滑变形区受侧壁阻力影响岩体仅变形拉裂;(2)顺层边坡经岩体劣化和前缘临空后,总体呈下部滑动、中部蠕滑拉裂的顺层临空-后退式破坏;滑动区边界受前缘及侧壁临空控制,长度与侧壁冲沟下切段长度相近;蠕滑变形区部分侧壁由节理面转化为挤压带,侧壁阻力增大,稳定性高于临界失稳状态;受侧壁阻力及滑体厚度控制,蠕滑变形区与稳定区界限处因滑体厚度削薄而拉裂;(3)建立了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式,以及岩层倾角δ、滑面倾角α、主滑方向偏离岩层倾向夹角β 三角度间的换算关系式,侧壁摩擦系数和β 越大,侧壁阻力越利于顺层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5.
受连续强降雨及江水冲刷坡脚的影响,2018 年 7 月 12 日舟曲县江顶崖发生大型滑坡。为研究该滑坡的成因及其破坏机制,首先采用现场踏勘、遥感解译和无人机航拍等方法初步确定滑坡范围及岩土体分布特征等因素,其次结合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研究手段查明滑体土和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该滑坡的失稳特征及其复活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1)江顶崖大型滑坡为南峪滑坡群中江顶崖老滑坡的复活体,总体积近 400 万方,属大型滑坡灾害,该滑坡分为主滑坡堆积区、滑坡侧壁区和滑坡后壁区;(2)不利的地形地貌条件、软弱岩土体组合、强烈的构造运动、降雨的入渗和江水冲刷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连续强降雨是决定性因素;(3)江顶崖大型滑坡同时具有推移式和牵引式滑坡的特点,滑坡中后部以推移式变形为主,坡体临江前缘以牵引式滑塌为主;(4)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仍有失稳风险,需要进行加固治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类似大型滑坡的成因机制研究及其预警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藏东南妥坝3^#堆积体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西部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而公路沿线滑坡灾害也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工程治理.基于藏东南妥坝3#滑坡的现场勘察、测试及室内试验,通过工程地质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敏感性分析、模拟开挖等多种方法,对该滑坡各种特征、成因及其稳定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体物质为多层堆积碎石土,滑带位于相对软弱的角砾土或粘性土含量较大的碎石土中;其运动特征为间隙性的牵引式低速滑动;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地下水位、坡脚开挖等是影响滑坡稳定安全的敏感因素;区域构造、地形及地层特征是滑坡发生的环境因素.滑坡成因为:坡脚开挖、河流侧蚀使临空面增大,改变了滑坡体的边界及荷载状态,坡体前缘应力集中,使边坡在重力的作用下失稳滑移,牵动坡体后部移动.高强度降水、季节性冻土融化造成坡体内地下水富集,含水范围扩大,地下水位抬升,增加了滑体的重量,软化滑带土层,降低了滑动面(带)的抗滑力,加剧了滑坡的形成和解体.  相似文献   

7.
山区房建工程中常通过开挖边坡拓展用地空间,对于存在潜在滑动面的高边坡进行削坡处理会降低坡体安全系数,诱发滑坡灾害,造成财产与人员损失。开展微型群桩支护高边坡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微型群桩在高陡边坡支护中的受力变形状态。试验结果表明:钢管微型群桩对高陡边坡的支护效果较好,未支护时坡体在削坡完成后沿预设滑面滑动破坏,采用微型群桩支护后削坡过程高边坡变形被有效抑制,坡体由不稳定状态提高至安全系数1.5。三排桩的受力分布规律相近,抗滑段土压力成倒三角分布,滑面以上20cm土体推力最为集中。由于第一排桩间无法形成有效土拱作用,第二排桩体受力明显,一至三排桩抗滑段的受力分配比例约为1.3∶2∶1。试验结果为山区高边坡的预支护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顺层岩坡优势面水力学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地下水对顺层岩坡优势面水力学作用的机理,指出了水头高度与稳定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导致边坡失稳的极限水头值h1.用于岩坡预测预报的预警水头值ha以及水力学稳定性判据hc,并给出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杉树槽滑坡属于典型的顺层岩质滑坡,但其失稳模式不同于常见顺层岩质滑坡,由于真倾向受阻,属于真倾向滑移变形转为视向滑动的特殊失稳模式。在滑坡发生后对其追踪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泥化夹层、纵向裂缝等地质特征分析杉树槽滑坡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滑坡区的滑坡发生前几年降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降雨类型对滑坡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法,考虑滑坡的失稳模式,对主滑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杉树槽滑坡是在后缘静水压力、底滑面扬压力、侧向静水压力和滑带土软化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破坏;多日持续降雨之后的暴雨是杉树槽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将主滑体从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力的解析,当纵向裂缝内水头高度达到滑坡启动的临界高度时,确实可以依靠纵向裂缝的静水压力将主滑体侧向推出。结论可为此类滑坡早期识别、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土高陡边坡独特的动力易损性以及黄土地区典型的建筑分布特点,以黄土高陡边坡坡顶建筑物的动力临坡安全距离为研究目标,采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输入振幅逐级增大的地震波,对比分析了坡顶、坡脚处建筑物的动力响应与破坏过程,揭示了强震作用下临坡建筑的失稳特征与动力临坡安全距离。结果表明:坡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与动力响应比坡底建筑强烈,随着边坡的破坏,坡顶建筑物有发生向坡面一侧倾覆的风险,滑坡土体最高堆积至坡下建筑物4层高度处;坡顶建筑地基基础呈“不对称式拉剪破坏”,加速度沿楼体高度有放大效应,且随着地震荷载幅值的增大,放大效应更加明显;土与建筑结构相互作用下,坡顶裂缝竖向发展可达50 cm,对照原型,黄土高陡边坡的竖向裂缝深度可达25 m,试验结果与1989年塔吉克斯坦5.5级地震震害相符。坡高为35 m,坡脚角度为70°的黄土高陡边坡,在强震荷载作用下,坡顶多层建筑的临坡安全距离最小值为20 m。  相似文献   

11.
海原地震是我国黄土地区影响深远的大震,其诱发的黄土滑坡不计其数.对海原地震中黄土滑坡密集发育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破坏类型,以及该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的成因机理.西-海-固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具有集中发育、扎堆群发的分布规律,且易发生在坡高较低、坡度较缓、山梁单薄、地貌破碎的斜坡地带,并具有方向性和运动液化的特点;考虑黄土特殊的结构特征及动力特性,黄土地震滑坡的破坏类型可分为振动软化——剪切破坏、振动液化——流动破坏、振动崩塌破坏及震后蠕变破坏四种;西吉县西南部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是因为该区处于海原地震地壳破裂带的几何投影中心,并受该区岩土分布特、地貌特征,以及所遭受地震波频谱特征控制.  相似文献   

12.
水岩化学作用对斜坡水文地质及滑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湿气候区,水岩化学作用对岩质斜坡的水文地质演化及失稳一夷平进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从地表到新鲜岩体,随着水岩化学作用程度的逐渐减弱,斜坡剖面可依次划分为土层、腐岩带和风化岩带,各带之间多是渐变过渡的。土层多由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组成,有时底部含有残坡积物;腐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经等容风化形成的风化软岩;风化岩带是腐岩带的前身,其特征是含有较高数量的核心石。斜坡垂向分带主要是地下水引起的,而这种分带反过来又会强烈影响地下水自身的埋藏与分布。土层可贮存上层滞水,风化岩带则可赋存潜水或承压水。上层滞水是浅层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由于形成条件宽松,但规模不大,上层滞水控制的滑坡灾害多具群发性特点,同时,由于其含水介质为松散土体,失稳含水层很容易转化为泥石流。降雨期间,风化岩带内潜水水位上升甚至承压,导致岩体抗剪强度降低并诱发深层滑坡。  相似文献   

13.
武隆至涪陵乌江两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至涪陵是乌江航运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也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现场调查表明,沿岸长约90km范围内,发育有滑坡24处、泥石流沟2处、较大规模的岩堆4处和多处崩塌。分析认为,沿岸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河谷岸坡类型密切相关。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切蚀作用、暴雨以及人类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目前沿岸多数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少数滑坡受降雨及江水涨落的影响而处于周期性的蠕动变形状态;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滑坡复活的可能性较大,原来稳定的部分岸坡和岩堆也有可能进入失稳状态。  相似文献   

14.
冯振  游杨  陈亮  王立朝 《灾害学》2024,(1):45-50
白龙江流域山高坡陡,分布大量高位滑坡,是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极高的地区。舟曲县立节镇北山古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滑坡剪出口与江面高差约700 m,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调查与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立节北山滑坡的地质环境与变形破坏特征,基于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与等效流体模型,开展滑坡后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对远程致灾危险进行预测分析。模拟分析表明,立节北山滑坡若发生失稳剧滑,将形成高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滑动距离达1 600 m,最大运动速度45.7 m/s,沿途铲刮方量77.7万m3,滑体扩容系数1.32。滑体约200 s后完全停止运动并堆积,堆积区面积2.2×105 m2,覆盖坡脚立节镇一半的范围,最大堆积厚度17.8 m,最大冲击速度30 m/s。研究结果为立节北山滑坡开展风险评价与分区提供定量化数据,为白龙江流域大型高位滑坡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丽江大地震及其诱发的崩塌滑坡灾害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县城以北40km发生7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在约12000km2范围内诱发了至少420处中小型崩塌和30处大中型滑坡,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毁坏和公路堵塞。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分布在Ⅵ度区内,主要集中在主震震中东南部,接近表层构造断裂带和余震活动范围内;(2)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陡斜坡的峡谷地带,滑坡多为复活型,部分为同发型和滞后型滑坡;(3)地形是控制崩塌滑坡分布位置的主导因素,崩塌多发生于大于60度斜坡中上部,滑坡发育于中缓斜坡(25°~45°);(4)滑坡影响区如遇充足的降雨可能进一步变形破坏,大量地裂隙孕育着新的崩塌滑坡,潜在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6.
土石混合体REV尺度数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石混合体是一类较为复杂的宏观二元介质不连续岩土体,不同的块体分布情况及不同的试件尺度导致其具有不同的等效强度特性。基于随机集合体构造(RA S)方法构建了土石混合体的随机模型,编制程序实现了随机模型的输出和数值模型的生成。以西南某大型堆积体滑坡中的典型土石混合体为例,考虑含石量和不同粒径分布规律,建立多组不同尺寸随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试验,得到了强度表征单元体积(REV)尺度,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等效强度参数,并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受力性能和渐进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存在REV尺度,案例所得的REV尺度为1.0 m×1.0 m,不同尺度数值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别,基于REV尺度的力学参数才符合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