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文主要研究复合绝缘子在轻覆冰条件下的覆冰闪络特性,通过具有憎水性表面的平板模型,分析覆冰过程中间隙长度、间隙位置、间隙分布、融冰时间及染污程度对覆冰闪络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间隙是产生起始电弧的主要因素,间隙长度与冰闪电压之间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且间隙愈接近电极愈容易发生闪络。冰闪电压与融冰时间呈U型趋势,染污程度与冰闪电压正相关,且高染污条件下闪络会沿着冰层与污层交界面发生。最后,通过复合绝缘子全尺寸人工覆冰试验发现,轻覆冰条件下,起始电弧出现在覆冰量较少的杆径及下表面处,且覆冰闪络电压随染污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4.
5.
复合绝缘子的积污特性与瓷绝缘子和玻璃绝缘子有所不同,研究其积污规律对防止污闪有着重要意义。为此,以3支实际运行后的±500kV直流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系统测量其沿串不同位置的污秽度,用等值盐密(ESDD)和灰密(NSDD)表征。试验发现绝缘子不同伞上下表面的等值盐密和灰密大多呈现出U形的分布规律,尤其以等值盐密的U形分布更为明显,而且不同伞上下表面污秽U形分布规律性的强弱有一定差异。讨论了积污过程中电场对污秽沉积的作用以及自清洗过程中雨水冲洗的随机作用,更好地解释了直流复合绝缘子的沿串积污规律。 相似文献
6.
复合绝缘子是超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关键设备之一,确保其可靠运行是维护电网安全的前提。新疆乌鲁木齐至吐鲁番750kV输电线路途径"三十里风区",当地10米高度处最高设计风速为42m/s,这对复合绝缘子的长期运行是一个巨大挑战。强风下的绝缘子伞裙摆动导致其根部材料疲劳,进一步产生微观裂纹,最终导致绝缘子撕裂故障。本文通过气候环境调研,分析了当地气候环境特征;通过故障分析,初步探明乐儿复合绝缘子伞裙撕裂过程;通过风洞实验研究,得到了伞裙在流体中的动态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对于这项特殊微气候环境下的外绝缘典型故障,本研究探明强风下伞裙动态过程,并在伞裙故障产生原因方面进行一定探索,为最终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有机材料主要经受光老化、盐雾、温湿度变化等环境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光老化-盐雾复合试验方法,该方法将光老化和盐雾环境综合/组合在一起,体现了自然界中太阳光的光照和暗周期交替、盐雾的干湿交替、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更接近自然环境的真实情况。本文对8种有机涂层样品,分别进行了光老化-盐雾复合试验、GIB 150.7A试验、GB/T 16422.2试验和西沙永兴岛自然大气暴露试验,定量分析比较了这些方法的相关性与加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光老化-盐雾复合试验优于GB/T 16422.2试验和GIB 150.7A试验,更适用于南海热带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8.
9.
绕线贴片功率电感在负载电流试验时发生开路失效。通过切片、金相分析、SEM-EDS分析、电性分析、模拟验证等试验,对其进行失效分析。结果发现:失效点为铜线引出端拐角区域,且断口发现大量的锡,而暂未失效的样品拐角区域存在铜锡化合物及锡。本文研究了在电流密度影响下铜锡化合物生长的机理,以及在温度梯度下Cu6Sn5-Sn的热迁移行为。最后,总结了绕线贴片功率电感负载电流开路失效的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研究了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及改性蒙托石等不同无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配使用处理炼钢厂连铸含油废水的除油效果,考察了不同絮凝剂的复配以及絮凝剂的不同复配比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3种絮凝剂复配使用除油效果最佳,当3种絮凝剂的复配比为2∶2∶3时除油效果最好,除油率达到88.2%,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