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突发性地震灾害危机的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4,他引:10  
朱煌武 《灾害学》2004,19(1):76-80
借鉴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探讨了如何加快构建突发性地震灾害危机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理、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等四个方面的管理机制,并提出了建立地震灾害预警等级及其相应的应急预案和信息发布措施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王林  黄宏生 《灾害学》2014,(4):159-162
通过对福建省61类行业用户关于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情况、评价、需求和对地震预警信息存在风险性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用户对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度、评价和需求都很高,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地震预警信息相关的科普教育和应急响应及紧急处置的专业培训,因此多数行业用户表现为应急能力较差,对地震部门和政府的依赖度较高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行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春颜  郭涛  姜伟 《灾害学》2023,(4):144-149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衍生社会风险的监测数据信息,用来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进行衍生社会风险等级的快速识别,用来提高相关负责部门对衍生社会风险的监测水平和应对能力。收集了107起典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利用多维情景空间分析法构建包含社会生理、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应对以及社会环境风险五个维度的衍生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基于指标量化规则对案例的衍生社会风险评估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最后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构建衍生社会风险评估及预警模型,通过测算最终将风险等级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度警情四个等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制作混合扫描面,调整Z-I关系和自动站雨量校准等方法对多普勒天气雷达估测降水进行了优化,使雷达估测降水误差明显减小。运用交叉相关法、降水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计算,得到了未来1~2 h的定量预测降水。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将估测降水与预测降水累加,可及时获得暴雨预警信号信息,自动生成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分布图,对达到预警信号标准的站点及时通过手机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提示信息。结合多层次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集自动站资料查询、雷达降水监测、临近预测、暴雨预警功能为一体的桂林雷达定量降水监测预警平台,为有效监测预警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洪涝等气象灾害提供了客观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6,(2)
基于降雨在黄土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集成地质、地理等基础数据,以及降雨等实时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延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以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模式建立系统的框架,利用信息量模型进行延安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设定三类降雨预警指标实现延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分级系统,应用系统的预警分析模块计算全区气象预警级别,并发布预警信息。经2013年"7.3"暴雨过程期间进行的汛期灾害调查结果验证分析,预警准确率达到94.3%,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该系统可作为合适的地市级地质灾害预警平台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21,(3)
为了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速度,节约人工操作选取预警传播手段的时间,提升信息发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一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出了综合致灾强度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研究了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与各种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警传播效能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将自然灾害灾种的综合致灾强度指数分级与传播手段效能进行适配,为预警信号在发布系统中的发布排序提供依据,进而为预警类型自动适配传播手段提出了客观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灾区的泥石流灾害具有规模超大、群发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监测预警将是及时有效而经济合理的防灾手段之一。在分析国内外泥石流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震次生泥石流监测预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泥石流形成运动过程的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从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出发,监测泥石流形成运动各阶段的特征参数,并根据各参数预警阈值建立相应的临灾预警等级,形成了全流域的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体系,适用于汶川地震灾区这种高频率、大规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房屋脆弱性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关键指标。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的脆弱性曲线由于其参数较易获取,能够更快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进行预测,被广泛用于宏观尺度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然而,由于灾情数据的限制,此类曲线的精度与地区适用性仍然有待提高。本研究以1996-2017年我国116次地震灾害中不同烈度区土木、砖木、砖混和钢混四种结构房屋的毁坏比例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函数构建全国和部分省区的房屋脆弱性曲线,并对不同地震等级下的房屋毁坏比例进行预测。本研究可以增进对我国地震灾害房屋脆弱性的认识,并为不同尺度地震灾害建筑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9.
金星  马强 《防灾博览》2023,(1):10-17
<正>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19秒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地震初始破裂后6.2秒,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形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专用终端、手机APP、村村响应急广播、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向康定市提前9秒、雅安市提前21秒、成都市提前56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此时地震P波传播了不到40公里,而破坏性更强的S波仅仅传播了约20公里,这些地方尚未感受到强烈的大地震动,即接收到了地震来袭的警报。10.6秒发出第二报预警,震级6.5级;16.6秒发出第三报,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地震预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和地震位置、预警震级及预测烈度等关键参数的主要测定方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建设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以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效为切入点,介绍了世界主要地震预警系统和我国的相关进展情况;并基于目前地震预警面临的主要挑战,从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及组网模式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地震预警系统新的、有潜在变革性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曹志诚  刁桂苓  刁建新 《灾害学》2004,19(Z1):46-48
分析了河北省张北地震的伤害情况,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认为,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农村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管理制度,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抗震意识,全面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系统化、法制化及高科技等特点,对我国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要军  陈安 《灾害学》2007,22(4):124-127,142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5个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分别是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生命线工程和城市综合减灾以及提高城市防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提出若干意见,并对单灾种防御到多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云南鲁甸5.1、5.0级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鲁甸5.1、5.0级两次地震后112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分别给出了5.1级地震等烈度分布图及5.1、5.0级地震等烈度综合分布图;分析了场地条件及其震害、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典型结构房屋的震害原因以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形成较大范围的7度破坏区和少数调查点有8度破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震源浅,地表振动强烈;盆地区广泛分布有煤层、膨胀土、淤泥土和松散的粉砂、粉土等不良影响地层,且埋藏浅;震区建筑结构简易,抗震能力极差;两次地震震害叠加。最后对灾区恢复重建提出了4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地震所引发的防震减灾工作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66年邢台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方针政策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汶川8.0级地震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说明,在地震预报不过关或还不可靠的前提下,震灾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途径。汶川地震的灾情和云南省减隔震技术研究应用、农村民居抗震、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速了中国防震减灾结构的调整——应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的快速震害评估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刘欣  谢庆胜 《灾害学》2002,17(3):26-29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是防震减灾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震害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GIS技术应用于震害评估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快速震害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事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对应急管理主体机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五大机制,即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未来地震灾害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青藏高原地震带、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人手,讨论了该区大地震活动规律,指出东昆仑山断裂带东-西大滩段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最危险地段;提出了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