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叶》2006,(10)
2006年10月18日,70多岁高龄的联合国和平信使、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博士登上中央电视塔,从北京最高建筑上俯瞰城市全貌。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从如此高度欣赏到不一样的北京城,遥望奥运会工程,仍然令她十分兴奋。她说,北京的变化很大,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绿色。  相似文献   

2.
李大光 《绿叶》2011,(6):75-79
古道尔在《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中,不仅将视野放置在全球人类的共同行动上,而且竭尽全力突破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从而将动物的理念还原为动物的本质。古道尔将她亲临的很多种动物的保护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她告诉读者:尽管动物在不断受到人类和各种自然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威胁,但是,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动物的保护和挽救。  相似文献   

3.
诚一 《环境教育》2006,(1):58-58
2005年12月初“根与芽”发起人珍·古道尔博士访问中国,开始了她的和谐环境之旅系列活动,包括参加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第九届“绿色中国”论坛,及参加“根与芽日”庆典活动。“根与芽”项目是一个由珍·古道尔博士倡导发起的、为年轻人设计的环境教育与人道主义项目。该项目是珍  相似文献   

4.
程渤 《绿叶》2006,(11)
最早知道珍·古道尔的名字,那还是在《科学画报》上。一位勇敢美丽的女生物学家和黑猩猩的故事给年少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她和黑猩猩朝夕相处,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的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多年之后自己竟也投身于环保事业,并有幸于今年10月中旬与珍·古道尔博  相似文献   

5.
“您认为,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疼痛、焦虑和苦楚的感觉吗?”这是美国动物学家马克·贝托夫在他新出版的《与我们的动物朋友相伴》一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策划,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0出版)中所提出的发问,而书的副标题则直截了当地呼吁:“尊重无言的动物并为它们说话!”2002年11月23日晚,我在林业大学参加、主持女科学家珍妮·古道尔“关爱动物”演讲会时,认识了马克并请他在他的这本力作上为我签字留念。回家仔细翻阅,竟在书的第二章看到马克抨击一家我熟悉的动物实验机构——美国科斯顿(COULSTON)。我曾于1…  相似文献   

6.
春天回乡     
口气/八,峥‘ 我爱着这些紫色白色的泡桐花 大片绿得心酸的麦田 开着野花的田珑和散落在夕阳下 星星点点的坟墓 它们生机勃勃时于一个 面色苍白的小女人百感交集的走过 始终保持绒肤 绿 杨 隔 水的坑搪边 花飘得令人心乱 着紫槐林我看到十七岁的我 坐在柳树下心思忧惚 局发深浓正在生一场大病 多年不见我寻运田间 已找不到她的坟了 只看到麦田疯狂地绿着 祠花偏执地开放 如当年她面时着我羞涩的笑着 穿着紫色绿色的衣装 池塘生本草本草畔 三三两两的嫂子们在经布 传说中进贡的七彩锦线 换成廉价的蓬尼纱 嫂子们把妙线经成一条花花绿绿的流水…  相似文献   

7.
我和“我”     
邹兴钰 《环境教育》2014,(10):82-83
正一般人听到拯救地球这四个字,第一反应都是怀疑:怎么拯救地球,地球为什么需要让人拯救?先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一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一个人慌慌忙忙地跑进来。她身上穿着黑斗篷,我看不见她的模样。她拉住我的手流下了眼泪,随后声音颤抖着说:"你一定要帮帮我。"我正纳闷,那人慢慢脱下斗篷,  相似文献   

8.
在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哈伦区,住着一个名叫蒂皮的小女孩,今年13岁了。她有一双蓝眼睛和一头棕褐色的头发。她在童年与各种野生动物有过长达9年的亲密接触,她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和她对动物那种发自肺腑的呵护、眷恋之情令人深受感动。 美好回忆,动物都是朋友 蒂皮现在的家距离巴黎著名的建筑物——蓬皮杜文化中心不远,这里每天游人知织,热热闹闹。每天站在窗前的她,茫然面对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心中却常想念着她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伙伴。  相似文献   

9.
知道张抗抗,还是在十年前。那时我刚上中学,散文《地下森林断想》那优美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作者张抗抗的名字也从那时起便刻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十年后,当我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张抗抗时,有幸领略到了她文字以外的另一种魅力。11月7日下午两点,张抗抗准时出现在北京饭店大堂。黑亮的头发、清晰的面容和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让这位和我父辈一般年纪的女作家显得更加深刻。脸上淡淡的修饰,青绿色毛衣和灰色长裙的搭配,使她看上去充满朝气。也许是她有所准备的缘故,我们的整个谈话都是围绕着环保这个话题,但又无不体现出她作为一名作家…  相似文献   

10.
野猪王     
杜云 《环境教育》2004,(8):10-12
海因茨·迈因哈特是联邦德国一位动物摄影师。他对动物的热爱程度令人难以想像,女科学家珍尼·古道尔在非洲与黑猩猩共同生活的报道,使他神往着迷,同时也促使他开始了对野猪王国的探索。海因茨以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极其顽强的毅力,数年如一日与野猪为伴,从而揭开了野猪社会中的一个个迷团。  相似文献   

11.
尹传红 《绿叶》2014,(5):106-112
说起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人们多半首先会想到居里夫人。接下来或许可以有:珍·古道尔、蕾切尔·卡逊、吴健雄、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多萝西·霍奇金……那么,此次"出场"的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呢?关于这位女科学家,科学网在她撒手人寰两天后发了一条短讯:美国知名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于2011年11月22日在麻省逝世,享年73岁。马古利斯生于1938年,她14岁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60年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遗传学与动物学硕士学位,1965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她最为学界所知的是对"内共生学说"的贡献。1983年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马古利斯固然非常出色,但她的另一个身份——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1934-1996)的前妻,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她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女儿现在五岁了,当她很小的时候,我经常给她读书听,儿歌、童话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女儿的生活,我对女儿进行的幼儿环境教育也就是从这些儿歌和童话开始的。每当还不到两岁的女儿拉着我的手让我读书给她听的时候,我就问女儿读什么书,女儿总会说读《小蝌蚪找妈妈》,慢慢地我就让女儿指图上的小蝌蚪,女儿用胖胖的小手指着图画说:“这是小蝌蚪,这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根与芽”项目? “根与芽”项目是珍·古道尔研究会面向全球青少年(从学龄前儿童到大学生)关于环境与人道主义教育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青少年尊重和爱护所有的生命;加强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之间的交流;鼓励全世界青少年行动起来,使社区、动物和自然环境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4.
这不是我的母亲,不是那个望着白岩的灿烂辉煌的母亲,她没有了神秘,没有了尊严,甚至没有了那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当她舔舐着我们,让我们扯着她的尾巴时,那壮烈激烈的母性。我在内心里大声喊着。我的母亲却十分平静,我看见她流出了眼泪,泪水全是血。我们在远远的地方默默地注视着。我的母亲眼里的血流尽了,她没有过来分食我的残羹,她艰难地站起来,向另一片没有燃烧的高山丛林走去。我记得,那片丛林里盛开着比烈火冰凉得多的杜鹃花。在若干天之后,许是我母亲伤好了些,她开始想念她两个早产的女儿,于是她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走进了烧焦的野猫…  相似文献   

15.
吴小莉,一个让全中国人微笑注视的名字。记得在1998年3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朱镕基总理曾点着吴小莉说:我非常喜欢她的节目。现在,她就含笑地坐在我们面前,脂粉轻施,衣饰淡雅,简单中不失从容,笑容里充满阳光。我们的采访,也就在这种轻松而愉  相似文献   

16.
凝注苍生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人类的感情、爱与希望,也是动物们所具有的,这就像阳光,出于同源,落于同地!事实上,一些动物似乎比我们更加懂得爱。大猩猩母亲会不停地为她的幼儿梳理,幼小的黑猩猩在5岁之前晚上都睡在妈妈怀里。鲸鱼不知疲倦地护卫着自己的幼鲸,以防它们受到捕食者的侵袭。当其幼崽受到威胁时,难以想象哪种动物比大象或熊妈妈更凶猛。许多动物甘愿自己冒生命危险来保护后代。斑羚集体自杀就是一曲生离死别、  相似文献   

17.
自从在报纸上看到演员周迅宣传"买碳",号召大家选择"不欠地球的生活",我的心里便一刻也没有平静过,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予我们她的一切,而我们也毫无节制地向她不断索取,也许我们的每一次索取都会让地球妈妈痛不欲生,然而,她却依旧无私地给予着、奉献着……而我,能为保护地球、节约能源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采访     
杨光 《环境教育》2011,(3):72-72
今天是秋季运动会的最后一天,我们几个绿色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神圣的使命——采访。我们的主要采访对象是运动员、学生裁判、教师裁判、学生、老师及领导,我们几个分工明确。我的任务是采访裁判员、学生和老师。由于我是第一次采访,心里难免有一些紧张,所以我先找了一个我们班的人进行了采访,以放松一  相似文献   

19.
刘钰 《环境教育》2011,(3):71-72
2010年10月30号,在参加潍坊第一届科技节比赛中,我们表演的科普剧《环保,我们并不孤单》在上午已经结束了,所以张老师想借这一次机会,做一个现场采访,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绿色小记者。当我听到要去采访的时候,我是又激动,又期待。于是我带着这种心情,和王艺萌跟随着张老师的步伐,开始了我们的"采访之旅"。戴着眼镜,个子不高,身穿红色毛衣的一位女老师  相似文献   

20.
头顶一斤铅     
哲夫 《环境教育》2014,(3):100-101
正我一直捉摸着想要为这位妇人写点什么,可是脑子里却铅也似的模糊沉重,渴望激情却丝毫没有激情的莅临,我甚至记不起她长得什么样子?记不得她曾经说过什么?甚至连她的姓名都记不起来。20世纪末那个春夏交替的下午时分我采访了一位从事铅中毒研究的专家。这是一位年迈的职业妇人,微胖,分布有鱼尾纹的眼角干痼着,只在地层深处的眼底,有两粒惴惴不安的晶莹顽强地闪动。说到诸种艰难,妇人潸然泪下。我却一任自己的情感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