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为了解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苏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在苏州市南门监测点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包括颗粒物分析仪、在线离子色谱、OC/EC分析仪和重金属分析仪)对环境空气中的PM2.5浓度水平、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重金属浓度进行连续观测。通过比较烟花爆竹燃放时段和正常时段的PM2.5浓度水平和化学组成,分析并探讨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浓度水平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烟花爆竹的集中燃放造成了PM2.5短时严重污染,最高质量浓度达到了571μg/m3,但随烟花爆竹燃放的减少,PM2.5浓度迅速降低。在烟花爆竹燃放高峰时段,SO42-、Cl-、K+、Mg2+和OC出现了明显的浓度峰值,SO42-质量浓度达到了93.2μg/m3,Cl-质量浓度达到了42.3μg/m3,K+质量浓度达到了115.6μg/m3,OC质量浓度达到了53.8μg/m3。另外,重金属浓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峰值,Fe质量浓度达到了2.426μg/m3,Cu质量浓度达到了0.727μg/m3,Zn质量浓度达到了1.159μg/m3,Ba质量浓度达到了5.168μg/m3,Pb质量浓度达到了1.245μg/m3。烟花爆竹的燃放造成苏州市区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短期急剧上升,有必要限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相似文献
2.
一种评估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PM2.5影响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2013年2月常规污染物监测数据,提出了定量估算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PM2.5影响的污染物相对比值(PM2.5/CO)法。利用该方法研究表明,2013年北京除夕烟花爆竹燃放使PM2.5单站1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增加709μg/m3(石景山古城监测点);全市24小时平均浓度增加88μg/m3,达到159μg/m3,空气质量由良好升级为重度污染。元宵节夜间烟花爆竹燃放使PM2.5单站1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增加469μg/m3(海淀万柳监测点),全市24小时平均浓度增加54μg/m3。除夕夜、元宵夜全市平均烟花爆竹PM2.5浓度超过75μg/m3的时间分别为5、7 h,达到峰值后半衰期分别为0.9、1.7 h。城区烟花爆竹PM2.5浓度高于郊区,并可导致下风向郊区的PM2.5浓度显著增加。除夕、元宵节北京市区烟花爆竹排放PM2.5总量分别约为1.91×105kg、1.17×105kg。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2021年春节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时段和前期非集中燃放时段的PM2.5浓度及特征组分浓度,分析了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对陕西省PM2.5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春节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时段,关中和陕南地区PM2.5浓度增幅大且高值持续时间长,陕北地区PM2.5浓度增幅小且高值持续时间短。陕北和陕南地区PM2.5小时浓度峰值出现在2月12日(初一)00:00前后,关中地区略晚。西安市PM2.5特征组分中,K+、Cl-、SO42-、NO3-、Mg2+、Al3+、Cu2+、Si2+、Ba2+的浓度分别为6.61、7.20、12.83、23.96、1.36、2.91、0.23、0.27、0.86 μg/m3,明显高于非集中燃放时段。烟花爆竹燃放对陕南地区PM2.5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均高于关中和陕北地区;对郊县PM2.5的贡献率高于城区,且对郊县的贡献率正值的出现时间早于城区。除榆林市外,陕西省其他城市的城区均受到了相关郊县烟花爆竹燃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2017年春节期间东北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和O3)质量浓度监测资料及相应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风速和气压)观测资料,分析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燃对东北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禁燃力度的增强,空气质量逐年提升,PM_(2.5)和SO_2浓度逐年大幅度下降。禁燃可明显降低城区PM_(2.5)浓度,而由于春节期间污染源整体减少,城区和城郊监测点PM_(2.5)浓度值差异减小。烟花爆竹对PM_(10)和PM_(2.5)浓度影响高于对气体污染物SO_2、NO_2和CO的影响。此外,气象条件对东北地区春节期间禁燃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结合春节期间的气象条件,在东北地区实施禁燃政策动态调整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8年与2019年春节期间常规空气污染物数据、2019年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和OC/EC的化学组分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海口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海口市初一的空气质量影响较大,主要影响污染物为PM10、PM2.5和SO2,对NO2、CO和O3影响相对较小;实施烟花爆竹严格管控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除夕夜PM10、PM2.5和SO2质量浓度峰值较2018年分别下降67.4%、68.5%和66.7%;烟花爆竹集中燃放主要造成K+、Cl-、Mg2+和SO42-快速上升,其中K+影响最为显著,K+短时上升了16.21 μg/m3,增加17.01倍;对于NO2-、Na+、F-、NO3-、Ca2+、NH4+等6种离子和OC/EC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烟花爆竹燃放对哈尔滨市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时捕捉污染过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污染的成因,2016年2月7—9日对哈尔滨市区内4个监测点位(省监测站、松北商大、动力和平路和省农科院)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单颗粒气溶胶飞行质谱仪、3D可视激光雷达等相关仪器分析结果进一步确定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连续监测期间4个监测点位均出现重度污染时段,且与除夕夜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时间高度吻合,说明烟花爆竹的集中燃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烟花爆竹的燃放会对颗粒物化学组分造成明显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Mg~(2+)和Cl~-,且在燃放期有机碳、元素碳、混合碳占比升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中天湖、金果湾与万顷沙3个区域站2010年全年SO2、NO2、PM10、O3、PM2.5与CO自动监测的数据,分析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GB 3095—2012)对这3个子站空气质量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若采用新标准,万顷沙的NO2、PM10和PM2.5年均浓度将不同程度超标。这3个子站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7~28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从91%~99%下降至63%~91%;O3的引入是导致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O3将取代PM10成为最主要的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大于50%,且O3(8 h)平均浓度的影响大于O3 (1 h)浓度的影响。PM2.5的纳入也是导致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其超标率为3%(金果湾)~16%(万顷沙)。NO2标准的收严未对天湖与金果湾空气质量评价造成影响,但导致万顷沙NO2的超标率从2%上升至10%,且NO2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达24%。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南省常规空气污染物、颗粒物组分等数据,开展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23年元宵节期间,河南省PM2.5质量浓度小时峰值为226μg/m3,仅次于2019年的239μg/m3,明显高于2022年的86μg/m3,正月十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为历史最高值;烟花爆竹燃放造成K+、SO42-、Cl-浓度快速上升,对K+浓度影响最为显著,河南省K+小时峰值浓度较基准时刻平均上升了26.6倍;烟花爆竹燃放对河南省正月十五、十六PM2.5日均值贡献分别为31.5%、31.8%,使PM2.5质量浓度分别上升39μg/m3和57μg/m3,2 d的烟花爆竹燃放可使河南省2023年PM2.5年均质量浓度上升0.26μg/m3,造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细颗粒物(PM_(2.5))空气质量达标率低,且城市间的污染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整体改善PM_(2.5)空气质量,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制定分阶段改善目标加以考核和管理,研究探讨了城市PM_(2.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体系及不同污染程度城市各阶段目标值。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国内外对比分析法梳理评述了WHO、欧美等发达国家PM_(2.5)的空气质量标准和达标要求,提出中国城市PM_(2.5)空气质量改善的考核目标体系,包括PM_(2.5)浓度目标值或下降率、严重污染天数上限、达标天数下限等指标。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3年美国、日本一些城市和2013—2016年中国74个环保城市PM_(2.5)年均浓度的变化趋势,推论出中国城市PM_(2.5)年均浓度年均下降5%~8%是可能实现的;结合环境保护部及各省市PM_(2.5)污染防治规划,提出PM_(2.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设定原则和达标天数的回归计算方法;以2014年114个城市PM_(2.5)年均浓度为基数,计算得出不同污染程度城市2020、2025、2030年PM_(2.5)年均浓度年下降率和达标天数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0.
11.
结合常规污染物监测、PM2.5化学组分监测、激光雷达监测和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监测等手段,对2017年5月影响北京市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月4日凌晨起沙尘天气开始影响北京市,延庆、官园和通州3个站点PM10峰值浓度分别为2 091、2 245、2 590 μg/m3,体现了该次沙尘天气影响程度之重。PM2.5浓度与PM10变化一致,也达到重度污染的水平。沙尘天气移动路径是沿着区域西北至东南方向。沙尘天气主体从3 km左右的高空进入北京市,随后逐渐渗透至1 km高度以及地面,且沙尘层厚度较高,覆盖了地面至3 km的高度。沙尘天气过程中OM和Ca2+组分增幅最大。在沙尘天气影响严重时间段,沙尘天气源与生物质燃烧源比例之和大于50%,最高值为67.6%。沙尘天气过程中颗粒物峰值粒径为0.965~1.037 μm。 相似文献
12.
利用苏州市2022年春节期间(1月31日—2月6日)逐时气象数据、细颗粒物(PM2.5 )及其特征组分监测数据,分析春节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对PM2.5及其特征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时段,硫酸根离子(SO4 2-)、氯离子(Cl-)、钾离子(K+)、镁离子(Mg2+)、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与非集中燃放时段相比,分别增加了90.6%,783.3%,350.0%,371.4%,137.5%,150.0%;质量浓度增加最显著的金属分别为钡(Ba)、铜(Cu)、铬(Cr)、钾(K)、铅(Pb)、锡(Sn)、锰(Mn)、锑(Sb)、硅(Si)、锌(Zn)、铁(Fe)、砷(As)、镓(Ga)(按增幅由大到小排序);烟花特征离子钡离子(Ba2+)在烟花集中燃放时段的数浓度峰值是非集中燃放时段的34.9倍,其余特征离子数浓度峰值也都为非集中燃放时段的8倍以上。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显著提高了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并且在除夕和初五2个时段分别形成了2个污染高峰;污染物比值法(M/CO)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苏州市区PM2.5 的贡献率为50.4%,显著低于辖属区县,表明禁燃措施具有一定成效;特征水溶性离子、OC、示踪性重金属的变化特征与PM2.5 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吻合;污染物在线源解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苏州市空气质量受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013年3月在江苏范围内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重点分析苏州在此次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污染过程中,苏州市颗粒物浓度上升较为明显, PM10的小时质量浓度最高达548μg/m3, PM2.5质量浓度也达到197μg/m3,污染持续时间为2 d,3月8—9日当地空气质量均达到中度污染水平。根据后向轨迹模型、颗粒物离子浓度的分析,此次污染是由外来浮尘及苏州本地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区域霾污染影响所致。根据监测结果与实际污染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常规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观测资料、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2023年春节期间广东省汕头市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气象成因、来源及化学成分变化,讨论了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使用随机森林算法量化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汕头市及各区县PM2.5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与不利气象条件的叠加导致汕头市2023年春节期间PM2.5浓度整体上升,造成了连续3 h的PM2.5重度污染。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对PM2.5浓度的贡献率最大(35%),其次为扬尘源(14%)、移动源(12%)与二次无机源(12%)。集中燃放时段的特征离子数浓度大幅增加,是非集中燃放时段的3.5~39.3倍,特征离子(钡离子)在集中燃放时段的增幅最为明显。随机森林模型的量化评估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36.9%。相比汕头市东部和北部地区,2023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汕头西部和南部地区的贡献率更大。提出,汕头市应继续加强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监管,开展针对违法违规经营和燃放烟花爆竹的检查整治,并针对各区县空气质量受烟花爆竹的影响程度,科学划分烟花爆竹禁燃区域与集中燃放区域,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模拟与气象、污染物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2016年12月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_(2.5)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成因。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中PM_(2.5)具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污染呈现一定程度的区域性分布特点,不同地理位置条件下,污染物浓度的累积和传输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细颗粒物快速二次生成及不利扩散条件下的持续积累可能是此次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的配合抑制了污染物的快速消散,为大气污染的形成及维持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境背景,形成了此次污染过程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