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梦想,在路上     
1989年春天,我穿起军装背起行囊带着梦想,走山路趟河流赶汽车乘火车,经过四天四夜的"急行军",终于从鸟语花香的西南赶到了春寒料峭的东北。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没想过要当将军,但并不影响我成为一名好士兵。在军营,我用四川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嘉奖,199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1年考上了军校。一个农村孩子实现了"军官梦",真是幸福满满得意  相似文献   

2.
脑筋急转弯     
<正>狂人日记鲁迅的多数著作篇幅都很长,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众多著作中的其中一本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这句话对吗?宋代,一天曹玮与宾客下棋,只见一名士兵慌慌张张来禀告:"大事不好,有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曹玮暗暗吃惊,但他稳住情绪,神色镇定地说:"不要大惊小怪。"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话,从此再没有士兵逃跑的事情发生了。什么话这么厉害?你猜到了吗?一言止逃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云:不教而战谓之杀。意思是如果不教授士兵作战方法就让他去作战,则相当于杀了他,主要形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这句话对于安全工作也同样适用。如果不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就让他去作业,则无异于让员工受伤害。只有教之安,方能使之安。安全培训是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30多年的军旅生涯,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再到地方担任武装部部长,他一步步坚定走来。脱下戎装后走上安监岗位,他依然用军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八一"军徽在安监战线继续闪光。他,就是长春市双阳区安监局局长文中华。"安全生产没有终点。我也只是皮毛之见,实际上还差得远呢。"2010年4月,担任多年双阳区区委常委、武装部部长的一切从头学起  相似文献   

5.
安全不安全     
正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最不安全的是交通。"我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绿灯亮时我以为该我走了,但看到几辆助力车横穿过来,我只好不动了。"这是很多刚到中国的留学生的感受。一个韩国学生和我一起过马路时,指着右拐车辆问我:"绿灯亮了,应该我们走,为什么这些车要走?"我跟他说:"大部分路口右拐车辆是随时可以走的,不受红绿灯限制。"他惊讶地反问:"那行人不就很危险了吗?"我对他的这种说法也很惊讶:"难道韩国右拐车辆也要按指示灯  相似文献   

6.
幽默小故事     
<正>百万富翁主持人采访一位18岁的百万富翁,问他是怎样做到的。"其实我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一直在家里呆着。"主持人:"那一定是你的父母把你培养成杰出人才了。""也没有,我父母也没教过我,18岁生日那天,父母给了我一个存折说:‘孩子,这是你不上学这些年攒下的钱……’"  相似文献   

7.
德国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在一本德国老兵的回忆录中,发现他们有条耐人寻味的军规:一名士兵可以检举同伴的错误,被检举人也有权反驳。但如果长官发现检举和反驳的士兵曾在近期发生过冲突,那么两个人都会受罚。发生过冲突的人至少要等一周,等情绪完全冷静下来后,才可以告对方的状。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吉纳也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一时冲动,成了情绪的奴隶。有一年圣诞节,她送  相似文献   

8.
文心 《安防科技》2013,(3):25-26
作为战斗在救火第一线的基层单位,消防中队官兵对辖区内消火栓的具体位置、数量和存在的问题等了如指掌,是基本的业务素质要求。而西安市未央区消防中队中队长李海洋和他的战士们对消火栓更有着不一般的感情。谈起消火栓,李海洋和战士们如竹筒倒豆子般讲起了许多自己和辖区内最熟悉的消火栓之间的故事。走近消火栓战士小王回忆起当初没进入消防部队时对消火栓的认识,"别说关心过消火栓,都不知道消火栓是干啥用的,更不知道消火栓对于消防战士的重要性"。等到他入伍并亲经身亲历了火灾现场后,他才知道消火栓就是救火的利器,是士兵的子弹匣。而问题消火栓总是肆无忌惮地出现在救援的关键时刻,令常常与死  相似文献   

9.
早到了退休年龄的林亮,仍然在自己的家乡——邵武跑运输,六十好几开起车来还是那么的稳健。他开车几十年,从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七十年代,林亮参军在部队汽车连,那时的他,懂得了什么叫忠诚。汽车连士兵帮助地方运输货物是常有的事。一次,林亮协助地方建筑单位运送建筑材料,任务完成后,承包人一再邀请林亮吃饭,可  相似文献   

10.
“王魁林师傅是我们段上的元老级司机了,跑过专运,跑过民运,什么车型都开过,什么线路都跑过,什么样的任务都完成过,想采访什么,尽管问吧”。一见面,北京机务段的张迅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绍起他身边的这位王师傅。我仔细打量了一下面前这位火车司机,五十开外,腰板挺直,笑眯眯的,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那一双眼睛,明亮、有神。徒弟救了师傅屈指算来,51岁的王师傅已经在北京铁路局机务段干了32年的火车司机了。在他运送过的旅客中,上到中央首长,下至普通百姓,用他的话来说“我的旅客遍天下”。跑遍天南海北,有一件事,王师傅至今不能忘记。还是他当学徒的时候跑保定,那天中午一点多,刚吃过饭,  相似文献   

11.
珍爱生命     
<正>"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这几乎是每一个工地都有的安全口号,然而,却有几人真正的把安全意识放在心中了?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啊!"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第一次读到巴尔蒙特的这句话大约是在19岁的时候,从那时起我一天都没有忘记过,他的真挚、欣喜、淡然地珍爱生命,让我敬重、佩服。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天,我有幸随一个参观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学习。考察工作结束后,主办方邀请我们前往墨尔本观光。那天清晨,我们刚吃过早餐,主办方租来的大客车就到了旅馆门口。司机是一位中年人,他自我介绍说叫安德森,很热情也很认真,让我们惊讶的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上车前他一件件地检  相似文献   

13.
“贾大夯”     
正"贾大夯"原名贾达,是科班出身,名牌院校毕业,矿领导非常器重他。矿上水平接续,准备开拓一条永久巷道。"贾大夯"来矿不久,黄总就把这条巷道设计任务交给了他。那些日子,他又是查资料,又是到井下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力求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我跟"贾大夯"同住一个宿舍。他是大本,我是中专,同被分配到爱友矿。他去了矿技术科,我到掘进队劳动。这几天,他春风得意,时不时哼着家乡小调,很是惬意,我明知故问,  相似文献   

14.
采访杨建刚前,我想在网上先找一些关于他的资料。百度头条,是"杨建刚事迹材料"。近2000字的事迹介绍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场》)不仅是较早确立民生新闻的栏目,也曾经获得全国民生新闻百佳栏目的荣誉称号……以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已任,坚持走本土化的道路,在意的是民生化的表达。"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说过,作为一名"民生新闻"主持人,应该是真诚的、公正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懂得辩证法的,还有点幽默感的人。杨建刚的身上,我看到了这些。约访那天,杨建刚早到,在西湖畔,开着他雅绿色的东风雪铁龙毕加索。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有过这样的一个评价——"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这12个字的具体指向应该是很明确的,有其深刻的意义。我记得,当时我们执法队刚刚成立不久,全队还围绕这一说法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活动。那时候我对安全生产执法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随大流从严格执法这个角度跟着讨论过一番。时过境迁,如今不会有谁再这样评价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但是,这12个字却依然适用,只不过具体指向和意义需要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6.
袁传振是我们交警队里年龄最大的民警,本来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工作经验丰富,为人随和可亲,大家都舍不得他走,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留又是三年。刚上班那阵,同事们都说他遭遇坎坷,让我这掂笔杆子的要好好写写他。可每每与他提起这事,他却总是连连摆手:“小子,净拿老叔开涮,我有什么光辉事迹可写的啊!”可他架不住我长时间的死缠烂磨,最后还是向我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17.
<正>2002年我36岁生日那晚,丈夫在一个年轻女大学生的怀里不识归路。离婚时,他冷冷地说:"你一个中专生,没钱没业,女儿跟着你能有好日子吗?"潮热的6月,丈夫的话像一场冰雹砸在我心里,我意识到,自己被优秀的丈夫抛离了很远。他不断地进步,只有我原地不动做着"义务保姆"。为了女儿的前途着想,我含泪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同意女儿抚养权归父亲。  相似文献   

18.
安监局长     
大胡子在煤矿工作七八年了,算是经常下井的.钱没挣多少,却落下一身病.他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连井都下不了,拿啥来养活老婆孩子呀! "你是采掘工吗?"明月问. "我干了3年掘进,挖了4年煤,没有脱离过采掘行业."大胡子说完,又是一通咳嗽.明月听到他咳嗽,就好像听到欧阳山的咳嗽声一样.于是劝他说:"你的病会好的!"  相似文献   

19.
<正>我十二岁的时候,他十六,我俩一起上山捡松树枝,我是抱着猫去的。我以一种"官二代"的心里优势想:我爸是你的校长,你给我家干活是天经地义的。他干活很卖力,偶尔也朝着我的方望一望,每次都以为他看我,实际上他看的是猫。后来,猫从我的怀抱跑掉了,我追了很远,然后哭了。他拉着我的手说:放心吧,猫比你聪明多了,它知道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20.
浅谈单兵降温系统的研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酷热的环境下,士兵作战或行军,因身负背包、穿防护服等阻碍了热量挥发。又因热能消耗体能过快而影响了战斗力。经测试结果表明:人体温度过高会使大量血液流向皮肤散热,而影响判断力。如何改善单兵装备。提升士兵在高温环境下的战斗力?这是多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由此针对单兵便携式的降温系统,科研人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