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庄煤矿矿震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志峰 《灾害学》2002,17(4):60-63
本文通过对陶庄煤矿矿区地质构造及矿震分布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矿震的发生条件及其机理,提出了矿震与天然地震的关联性,阐明了矿震的前兆特征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鹤岗煤矿开采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鹤岗煤矿开采诱发地震的生成环境、活动与破坏特征及震源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鹤岗矿震的孕育和发生受到人为采掘因素和区内构造应力场的双重作用。在特定的构造物理条件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深部采矿使井下断裂构造从稳定状态逐渐活动或蠕动,致使局部活化。矿震具有震源浅、对地表破坏强的特点。震源机制表现出断层的运动方式有走滑断层,也有正断层和逆断层。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龙门山区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一次震惊世界的灾难性地震,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截至2008年9月,因地震死亡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09人。同时,本次地震也为国内外地震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深入剖析逆冲型地震构造特征、地震破裂过程、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发震活动断层地质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4.
依据鹤岗煤田强矿震对地面影响的调查资料及地震烈度衰减理论,采用椭圆衰减模型回归计算了沿长轴与短轴方向矿震烈度的衰减关系。建立了鹤岗煤田矿震烈度衰减模型,应用矿震烈度衰减关系,讨论发生最大震级ML:4.2矿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预测地震的方法称为以震报震。以震报震是基于这样的设想: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图像及地震波的特征是地壳应力场的反映。因此,试图通过对已发生的地震的分析,窥测地应力场的状态,寻找大地震前由震源区附近应力的集中、增强而产生的某些震兆。这方面包括有:(1)由频度—震级关系lgN=a-bM导出的b值预测法。式中N为一定震级区间内的地震数目,M为震级,a、b是常数。这一形式表示大小地震是按一定的关系发生的。一般说每个地震活动区都有其自身的正常b值,标志该区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榆林地区三次矿震灾害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04年10月14日、11月21日和11月29日,陕西省地震台网记录到在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神木县和府谷县相继发生了ML4.2、ML3.2和ML3.4级地震.经陕西省地震局榆林地震考察组落实,三次地震都是典型的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矿震事件.2004年10月14日的ML4.2级矿震也是我国目前记录到的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最大矿震.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面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菏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断层上盘向上逆冲,使应力最后集中在两条断层的交汇部位致5.9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菏泽震区41个自然村实测宏观地震烈度和24个自然村震害指数资料对比,表明菏泽5.9级地震极震区的宏观烈度与震害指数的符合率达80%,并根据震害的宏观烈度资料,确定菏泽5.9级地震宏观震中为前刘庄和后刘庄一带,震中烈度为Ⅷ度,震害指数(j)W分别是0.2、0.22。极震区宏观烈度Ⅶ度至Ⅶ度弱,震害指数大于或等于0.1,小于0.3。文中指出极震区等烈度线形态具有东西和北东分布的两重方向展布特征,认为此形态特征主要受控于菏泽震区的地震构造。据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震区表层和深部构造资料等表明,菏泽震区具有特定的地壳结构和不均一的介质块体孕震构造条件,并指出聊考断裂带与菏泽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是菏泽4次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
甘青地震区强烈而频发的地震活动信息,反映出NWW向和NNW向活动性构造现今活动的特点.NWW向和NNW向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现代条-块状地貌和构造格局.由它们构成的复合构造类型主要有:一是条-块构造;二是弧型弯曲构造.野外与实验证实,在NE-NEE向挤压力作用下,条-块钝角区内侧或弧型构造中反S型断裂弯曲段内侧,是孕震与发震的特殊构造部位.Ms≥6级地震活动均系该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应变积累(孕震)与快速释放(发震)的地壳动态调整的结果,受统一的强震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认识到地震的震时效应与地震大小——烈度与震级的相似关系确是肯定的。反之,分析了两次地震前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震前的空区、广义前震与震群,注意到现象的重现性是很好的(即两次地震前均出现相同的现象),但与震级大小的相应关系并不存在。作者认为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构造活动的反映而未必与震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和6次强余震时徐州地震台的形变同震响应和地震位移量研究,计算了汶川地震主震发生时地震面波到达徐州的时间和位移量,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同震阶变时间参数、幅度参数和阶跃形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台4套形变观测均有较高的同震响应能力,同震阶变的开始时间与主震面波到达徐州台的时间基本吻合,可以认为同震应变阶和同震波是由强震面波引起的,是一种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曲线上的高频变化,并呈现快速振荡衰减的形式。②同台同岩性的不同形变观测对同一个地震的响应是不同的,阶跃形状、响应大小、响应时间、变化幅度都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更多的是反映了仪器本身的性能、观测精度、频率响应的不同,并不是应力场变化和构造特征的差异。③汶川地震引起的徐州地区应力变化以压应力为主,大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对远场的应变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石化学分析手段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深部构造对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和深源地震发震机制的影响,认为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于地幔源区,并与太平洋板块深部俯冲有关;西太平洋板块深部脱水,产生陆内火山岩浆;俯冲板块的深部脱水产生的裂隙(断裂)可能是长白山区深源地震发震原因,且深源地震与火山作用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抚顺西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了抚顺地区的矿震活动,对抚顺西露天矿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状况以及产生这些灾害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地质构造情况,提出了抚顺西露天矿可能发生的灾害的类型及规模,并对矿山开采停止后水系所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分析了云南省楚雄观测点的震前电磁信息观测结果.据1985年6月1日至1986年5月1日统计,共出现电磁信息异常25次,对应43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23次,2次有异常无地震,2次有地震无异常,异常对应地震率为92%.又据异常变化作出临震预报检验10次,均有对应,其中三要素预报得较准确的有5次,说明了震前电磁信息异常观测在临震预报中是有前途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 公元1668年鲁南8.5级巨震是我国东部地区乞今发生的一次最高震级的历史地震。该巨震在历史上曾一度对鲁南一苏北造成过毁灭性破坏。因此,它对整个鲁苏地区的烈度区划和地震危险区划研究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最近由于围绕着鲁南一苏北高烈度地震危险区的重新审定工作的开展,对鲁南巨震的认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地震、火山、森林火灾等潜在威胁是黑龙江的基本省情之一。在少震弱震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呢?让我们走进黑龙江省,一同了解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地震人是如何开创防震减灾工作特色之路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总结地震地面破坏实地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地震地面破坏的类型与发震断层的性状关系密切。以走滑为主的发震断层,可产生大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高角度发震断层有时可产生一定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低角度发震断层或连通不好的发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不发育,而次生的地面破坏普遍发育。倾滑型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在多方面具有类似的特征,但逆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下盘,而正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的上盘。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表明,地震地面破坏分布受断层能量释放区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星载SAR差分干涉测量提取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Ms=8.0)的形变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开展了研究,利用地震前后ALOS/PALSAR数据,进行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了震前—震后的干涉条纹图和形变结果图。由雷达视向形变图可知,此次地震造成了隆起形变,最大形变出现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最大雷达视向形变量超过了90 cm,形变范围较大,川西的大部分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结合川西的地质和地型构造情况,根据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形变特征和震源构造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从监测泉点的水文地质概况入手,结合近18年来的观测资料,分析并总结了9、 10号泉水中F-的映震特征: F-的地震前兆异常基本上都是正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即基本上遵循: 背景值-脉冲式突升-最高值-突降-恢复至背景值的规律。 而地震常常发生在F-含量恢复背景值后数天或数十天,仅有个别地震发生在F-含量达最高值时。 最后,初步认定了泉点较好的地震构造环境是造成该9、 10号泉F-具有映震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历史记载的地震破坏情况、现代形变测量资料、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野外考察,~(14)C 年代测定等结果的综合研究,初步认为北西向益都断裂为公元前70年诸城一昌乐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长约30公里。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18°41′、东经36°26′,震中烈度Ⅸ—Ⅹ度,震源深度15—37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