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旅游体验角度论述了工业遗产展示研究的现状,并通过E—T—P分析,提出了工业遗产旅游的5种展示方式,说明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地对展示方式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是合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武当山为例,利用Yaahp软件,基于AHP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指标相对权重。结果表明,武当山资源价值在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评价结果及遗产地旅游现状,提出防止旅游过度开发和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保护性开发策略,以促使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草原文化和草原文化遗存,作为草原文化遗产的代表地,通过搜集元上都遗址地的游客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ROST CM6高频词频分析法和NET DRAW共现关系网络分析法,对草原文化遗产管理与遗产旅游地形象塑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草原遗产旅游地加强文化遗产管理的意义。结果表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实现遗产地旅游形象重塑,只有做好文化遗产管理,才能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形象重塑。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提出了自然环境保护是重塑旅游地形象的重要部分,遗址旅游地管理弱化将影响到旅游者对认知形象的识别;遗产旅游地外部需优化交通线路,内部需进行主题整合,提升旅游地形象;遗产地管理者必须以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遗产来促进遗产地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把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研究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对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遗产地农民对世界遗产要有深入了解,树立保护重于开发的意识,改善遗产地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武陵源自然遗产具有科考、生态、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重价值,是我国较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之一.深入剖析武陵源的遗产价值,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自然遗产的认识偏差,从而重视自然遗产的保护,以保护遗产为前提进行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重塑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明清皇家陵寝的典型代表,它完美地将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建筑与风水理念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遗产地旅游的持续升温,文化遗产地面临着旅游承载力危机、遗产保护与杜区居民的矛盾、遗产完整性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规划、整体性保护、多元式开发等策略,以进一步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潞王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潞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SWOT分析,为促进潞王陵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潞王陵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申遗的保护与开发。潞王陵的申遗潜力巨大,具有诸多优势,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也需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在范围上划定保护区域而不是保护单个建筑群,在环境上注重生态恢复和设施建设,在景观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管理上高效一致,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其发挥遗产保护、文化教育、经济增收等诸项功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8.
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世界文化遗产是已消失的高句丽文明的历史见证。该遗产地包括3座王城、14座王陵和26座贵族墓葬,其中除五女山城外,其他遗产均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境内。通过对集安遗产旅游发展的自身优势、机遇、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集安遗产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潜力巨大,并提出发展策略:确立旅游发展目标、加强城市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拓宽融资渠道、构建文化遗产产业链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3年日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业的经营举行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10条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喀斯特,总面积146016hm2。简述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特征,将其与全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喀斯特遗产地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