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河道护岸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硬质河岸主要用于满足防洪、航运等需要。但硬性材料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周边生态系统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和工程师开始改造护坡和护岸结构,探寻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形式。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护岸的相关技术,重点关注人工生态护岸结构类型及其评价,指出现有技术、设施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硬质护岸给城市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生态型河流护岸的概念与内涵;分类介绍了硬质护岸生态修复一些代表性的技术和方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目前关于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河道护岸生态化建设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岸对河道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生态护岸是从生态学角度来审视护岸的功能和作用。生态护岸种类繁多,地方性较强,结合工程实例,本文概括与总结了生态护岸的内涵、结构形式、优越性、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护岸对河道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生态护岸是从生态学角度来审视护岸的功能和作用。生态护岸种类繁多,地方性较强,结合工程实例,本文概括与总结了生态护岸的内涵、结构形式、优越性、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态护岸是目前河、湖治理与修复过程中削减面源氮营养盐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筛选高效、低耗的生态护岸基质材料是其关键环节。通过优化复配矿化垃圾、沸石和砾石,研制一种基于矿化垃圾的新型强化脱氮生态护岸基质材料,并从其透水和持水性、抗剪、抗压和抗冲刷性、生态安全性、植被相容性和氮削减特性等方面对该材料进行了性能评定。结果表明:该新型基质材料的透水(渗透系数为1.31~2.55 cm/min)、持水(持水度为5.87%~8.02%)、抗剪(抗剪强度大于60 kPa)、抗压(抗压强度大于380 kPa)以及抗冲刷的性能均满足生态护岸基质材料的要求;发光细菌毒理实验证实其生态安全性;该材料适于护岸植被芦苇、鸢尾和麦冬的生长;具有优良的氮削减性能(氨氮和总氮的削减率分别为95%和70%)。静态经济评价表明,该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该新型材料的研制对于生态护岸脱氮功能拓展以及解决河湖治理中面临的"氮超标"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但同时各个城市地区也出现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其中以城市河道的生态问题最为突出。对于各个城市地区来说,必须要重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也在充分阐述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人工湿地、灵活使用人工增氧、开发生态性护岸机制、贯彻综合治理体系四个方面,综合全面的探讨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措施,给我国各个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带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仲河流域污染状况,通过采取河道底泥治理、排污干管截流、建造人工湿地和河道护岸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来恢复马仲河流域生态功能,并以此达到净化河流的目的。本文为北方地区中小河流及支流河的全面达标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2015,43(2)
发展生态金融可以为生态经济提供重要的资金助力和市场活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同时,构建生态金融相关制度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生态金融的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生态金融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加快推进生态金融的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和路线。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生态规划的方法步骤;以朔州火电厂生态工业园为实例,进行了生态规划:朔州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的定位是采用高新技术的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型生态工业园;构建了由煤—电—炭素—铝—建材生态产业链、生态农业及其加工业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链组成的园区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以合理布局、绿化和生态恢复为重点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案;建立了园区生态管理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江苏省各个城市面临的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水稻、小麦、油菜等秸秆的组分构成特点,结合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利用秸秆的编织技术和可降解特性,针对不同河岸的土壤和植被状况,采取单层、多层、立体等秸秆护岸方式进行覆盖,从生态护岸技术现状出发,探索新的河流护岸应用技术,采用新的设计工艺进行护岸工程施工,尝试对河流护岸进行生态修复运用,同时对比其它相关河流护岸修复工程的特点,加强对秸秆的实用性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