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26年5月30日北京王恭厂灾,不仅以其损失重、影响大而引人瞩目,更以其灾前灾后所出现的众多的奇异现象而引起各界关注。经过近几年来各方探讨,多数人认为这次火药库爆炸是由当天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触发的,灾前出现的许多奇异现象,诸如火神庙红球滚出、前门荧火如轮、东北方向空中的奇异云彩、爆炸前瞬间的声响等,都可以用地震宏观前兆来解释;但对于爆炸以后出现的许多奇异现象,尚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是由大爆炸引起的火龙卷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379年前,北京城曾经发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死伤惨重,是“古今未有之变也”。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灾难,但都莫过于世界三大解不开的自然灾难之谜,被人们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的是:(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2)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这三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明末北京王恭厂药局爆炸是一次奇案,本文利用作者近几年所进行的二维有限元地震反应分析及超声地震模型实验所获成果提出:松散复盖层下埋藏基岩地形对振波射线的反射可能是此次灾情被扩大的原因之一,不论是天然地震或人为爆炸,由于王恭厂恰处于北京凹陷埋藏基岩凹曲面中心,振波射线的汇聚使振动能量局部集中,从而扩大和加重了灾害,这是一项城市灾害地质学的新课题。文中还提出了开展灾害地质学研究的具体倡议。  相似文献   

4.
1626年5月30日(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王恭厂特异灾害事件,成因十分复杂,现象极为奇特。除有明显的地质因素参与外,还有大量的大气静电、龙卷风和火药爆炸作用的痕迹,任何一种单一成因假说都是难以圆满地解释这场灾变的。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查灾变时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才能深刻地揭示这次灾变的真正原因。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下部构成的环境系统,其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爆炸灾害管理具有风险高、专业性强的特性,任一环节出现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诱发一次大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城市爆炸灾害的管理水平,引进"安健环"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安健环"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包括人身财产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能够比较全面、科学地评估各种爆炸灾害的风险。该管理体系采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的管理模式,强调人性化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可执行性强。将该体系用于城市爆炸灾害管理中,灾前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从源头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或消除风险,并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指导灾后救援,确保灾后响应的及时有效,进而达到防止灾害的蔓延,实现高效救援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研究地光成因和地壳运动静电效应的基础上,近年系统研究了北京明末王恭厂灾异事件,归纳出这次事件的四大特征,指出这是一次地震、火药和可燃气体静电爆炸三位一体的旷古奇灾。1908年6月30日苏联西伯利亚通古斯事件也有前兆和明显的地质因素参与,也可以肯定是地震和震区逸出的大量天然气静电爆炸相互迭加的巨大灾害。这两起重大灾异现象表明,地壳运动和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正> 1948年5月23日威海地震发生在威海附近海域(北纬37.7度,东经121.4度),震级为六级。当时,烟台、青岛以及江苏新浦的报纸上都做过简短的报道。震后同年5月26日威海市政府向当时的胶东行署做过一次地震灾情报告,对威海市区的受灾情况有一些记载。 1976年以来对这次地震陆续进行了考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1556年华县地震人口死亡原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统计,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四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地震共夺去了一千三百余万牲灵。发生在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东部的8级大地震,以其在一次地震中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而称著于世,国内外多种文献都把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作为地震的奇灾大祸加以引用。那么,史料上记载的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是否可信呢?为什么这次地震能够造成如此的亘古横祸?  相似文献   

9.
孙寿成 《灾害学》1991,6(4):88-90
江苏沿海历史上曾遭受频繁的海潮侵袭,给江苏沿海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江苏沿海的潮灾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主要指三种灾害形式,即“海啸”、“潮水漫溢”和“卤灾”。史料中记述的“海啸”,从概念上来看,并非是直正的海啸。  相似文献   

10.
子夜大爆炸     
一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沈阳市铁西区的大街小巷空旷而静谧。2007年3月13日23点13分,铁西区凌空二街“轰”的一声巨响,夜幕下翻腾起耀眼的火光。霎时间,大地颤抖,一栋新式的居民楼被炸得千疮百孔。有的人被冲击到缓步台上,有的墙壁被炸飞。六层楼上,有的人身上燃着火被炸飞到楼下,鲜血喷洒到墙壁上。人们哭喊连天。在六楼居住的吴凤岩被爆炸的气浪冲到了楼道里,她的身上全起了火,衣服几乎被烧光,爆炸飞起的砖石  相似文献   

11.
何京 《防灾博览》2007,(3):19-19
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与神户之间的兵库县南部地区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后被称作阪神大震灾。地震会导致房倒屋塌,与此同时,还会引起次生灾害,例如大面积的火灾。关东大震灾,死亡14万人,其中被火烧死的5.6万人,约占35%。这次阪神大震灾,同时有数百处发生火灾,仅神户市就有390处。据日本警察厅统计,阪神大震灾共毁掉建筑物10.94万多幢,死亡5291人,其中有30%是被火烧死的。  相似文献   

12.
袁文福 《灾害学》1993,8(4):55-57
本文分析了1991年新疆博图沟罕见泥石流灾害及灾因,认为这次灾害主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关系不大,并提出了在山区工作、游牧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潜伏着复杂的致灾因素,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国浩繁的历史典籍记载了大量的灾害现象,笔者从中搜集整理出了“中国部分自然灾害之最”资料,通过《灾害学》杂志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充分关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和系统防治工作。本文侧  相似文献   

14.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3,自引:50,他引:163  
本文在作者1991年发表的“研究的现状与实践”一文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外灾害理论研究的进展,对灾害理论研究中的2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进行了评述,并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即在综合分析组成区域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基础上,通过对致灾因子的风险性评估,孕灾环境稳定性的分析,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价,揭示区域致灾与成灾过程中灾 情纬傻亩ρЩ?  相似文献   

15.
李乔楚  陈军华 《灾害学》2024,(1):228-234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灾害因子-承灾体-灾情”系统性视角出发,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系统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考虑多因素间的差异化传导路径,深度剖析灾害演化过程中多因素耦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孕灾环境活跃性与人员、管道、环境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漏洞密切相关;灾害因子风险性受到火灾和爆炸危害的概率、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共同作用;承灾体脆弱性受到社会-经济-自然承灾体三者耦合影响;灾情严重性包含人员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程度及环境破坏程度三个维度。(2)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的孕育和演化是四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子系统两两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表征灾害不同阶段,而四个子系统间的耦合作用是对整个灾害过程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首先,基于灾害系统的理论,构建了雾灾灾害系统模式和灾害链模式,提出了以机场和高速公路为承灾体的雾灾灾害链.其次,构建了雾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对中国雾灾脆弱性分省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雾灾脆弱性高值区是上海、北京、天津3市;次高值区是江苏、山东、海南、广东等省.最后,以2002年12月的一次大雾天气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着重对机场客运的雾灾灾情进行了评估,以期为雾灾损失厘定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灾害系统论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编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编制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2003年)。与《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1993年)相比,该图集的内容设计是在多层面上体现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的系统结构特点。制图表示方法设计是基于自然灾害数据库,通过多种表示方法的组合和图面配置,充分表达灾害系统空间格局的时间变化过程特征和灾害过程的空间格局特征。探索用“灾害系统图谱法”实现灾害格局与过程的复合表达。在地图编制的色彩和符号系统、图组页、导航标志、图文配置等方面,都充分贯穿灾害系统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孙忠  庞磊  卢钖钖 《灾害学》2024,(1):89-95+1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成环境变化较大,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不足,为提高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从灾害构成要素“源头——根本——基础”及形成机理出发,对孕灾环境、承灾体及致灾因子协同考虑,对灾害风险评价,因此构建了“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及致灾因子危险性等多维空间耦合模型”,并建立了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法的灾害风险测算新方法,并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灾害风险总体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不同区域灾害风险差别较大,不同时期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孕灾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均有较大影响,灾害风险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9.
《民防苑》2003,(6)
冰雪造成的灾害又称“白色灾害”。主要的冰雪灾害为雪崩、暴雪、冰碛湖溃决、冰川异常运动、凌汛等。雪崩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降水充沛的高山积雪区。地震、火山、风力、爆炸、动物奔走、人群走动,都可能触发雪崩。一处雪崩可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山谷的群体雪崩。通常每立方米的雪崩平均具有50吨  相似文献   

20.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剧烈,导致北极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加剧,但有关北极地区精细尺度的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较为缺乏。基于紧急灾难数据库,利用自然灾害数量、死亡人数、总受影响人数及总直接经济损失四个受灾指标,采用时空统计方法,从总体、国别及一级行政区多个尺度研究1980—2020年环北极地区的受灾情况,并通过空间相关性量化不同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1980—2020年间环北极地区的自然灾害数量先增后减,其中,在1990—2009的20年间是六种灾害高发期,均占据41年总灾次的60%以上,在2000年总灾次达到峰值22次。同时,灾害的破坏性愈加强烈,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成倍数增加;(2)环北极地区受灾呈两极化,灾害数量和灾害种类与国土面积和海岸线长短紧密相关,俄罗斯与加拿大受灾最为严重,且成灾体量与人口密度高度一致。洪水与风暴灾害是环北极地区最频发的自然灾害,两者占据总灾次的66.9%,滑坡与干旱两者仅7.3%。(3)自然灾害在一级行政区具有显著的“环状”格局和集聚特征,且在时空尺度上具有连续、低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