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特性、以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等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密度随海拔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F=20.600;P≤0.01)。植物群落中矛叶荩草(Arthraxon lanceolatus)和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同时矛叶荩草和扭黄茅种群密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增加趋势;但矛叶荩草种群密度在群落中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扭黄茅种群密度在群落中的比例呈现出升高趋势。(2)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为主;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比例随海拔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菊科、蔷薇科、唇形科植物种类比例呈现出升高趋势。(3)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增加趋势,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现先降后升趋势,Peilow均匀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植物群落是森林美学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彩叶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重要的森林景观美学资源,分析彩叶林群落的分类、排序和物种多样性,可以为了解彩叶林群落景观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基于34个彩叶林群落调查数据,选用双向指示种法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W...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林林下植物演替过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偶然种伴生阶段(幼龄林阶段),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第一次繁荣,结构比较简单;林下植物贫乏阶段(郁闭阶段),种类和数量较少,结构简单;林下植物相对稳定阶段(近成熟林和成熟林阶段),种类组成和数量不断增加,群落呈现稳定的杉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三层结构;入侵性演替阶段(老龄林阶段),种类组成和数量再度繁盛,一些阔叶树种生长进和乔木层,形成具有多物种和多层次的群落结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杉木林林下植物α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和波动性。幼林阶段林下植物总体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林分郁闭阶段各指数有明显下降;随后又有所增加,至老龄杉木林阶段达到量大值;在3a、9a和31a杉木林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格局;在20a杉木林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则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植物的格局;在56a老龄林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的格局。表3参6 相似文献
4.
选择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干热河谷典型草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其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特性、以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密度自上游至下游显著增加(F=5.226;P≤0.01)。金沙江干流河谷内植物分布受经向的影响较大,纬向对河谷内植物群落影响较小,河谷间影响较大。草地植物群落中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同时扭黄茅种群密度沿着河谷走向逐渐增加,但在群落中的比例逐渐降低。②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东川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以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③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分析发现,群落丰富度指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eilow均匀性指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滩涂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滩涂区主要市地类型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3种梯度带8类典型样地下的大型底柄动物进行群落特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口滩涂区共有大型底柄动物30种,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环节动物门,共7纲24科25属;大型底柄动物种类南多到少为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9.48 g·m-2,平均丰度为679.04 ind·m-2,生物量由多到少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②随着南水生生境过渡到旱生生境,河口滩涂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减少趋势,生态优势度有增加的趋势,其生物种类、生物量和丰度表现为芦苇湿地>海防林带>盐碱滩.③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样地类型的物种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幅度很大,夏季比春季高;但生态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变化不明显,由春季到夏季底柄动物在物种均匀度上表现为减弱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清江隔河岩坝区杉木—南酸枣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杉木-南酸枣林是清江隔河岩坝区的一种典型次生林。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比较复杂,群落的区系组成凤落叶阔叶树种主主,显示出由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植被地段次生群落的特征。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同地区的次生林类型中处于较高水平,表明群落以前受到过中度干扰。目前的恢复状况较好,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7.
群落中物种多度格局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金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7,(4)
物种多度格局是群落结构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的生态学研究中对其重视不够;多度格局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得到了重要发展;现已建立了多种多度格局模型,它们各有所长;多度格局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结合,对群落结构研究更具意义;在多度格局研究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8.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工抚育调控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为砍伐形成不同大小(100-1 600 m2)的林窗共计21个,研究了林窗、林窗边缘、林下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外的丰富度指数R0(物种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P)、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差异显著(P0.05),其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林窗林窗边缘林下.不同大小林窗之间的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林窗的形成显著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林窗大小对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十里乡)、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茂县生态站,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上卡卡沟)选择样地,对其乌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有微小差异,但总体一致。综合夏秋两季,茂县生态站夏季的鸟类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最高,十里乡秋季的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值最低,上卡卡沟秋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低,表明各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拟合各样地鸟类的物种-多度曲线模型,十里乡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拟合,茂县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相似,上卡卡沟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分割线段模型分布拟合,夏秋季的物种-多度模型无明显差异,仅茂县的物种-多度模型与风何级数分布拟合,并对鸟类对生态恢复的监测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物种-多度模型是良好的生境变化生物指示因子,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0.
11.
格氏栲种群增长动态预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空间推时间,横向导纵向”方法,建立了格氏栲种群标准生命表、生殖力表,在此基础上运用Leslie种群增长模型,预测了格氏栲种群的动态增长过程,揭示了格氏栲各龄级植株的动态规律;同时采用特征根理论方法,分析格氏栲种群稳定性,并模拟格氏栲种群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该区格氏栲为缓慢增长型种群,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老龄阶段对干扰不敏感,种子和生长阶段对干扰有较大敏感.讨论认为,本结果可为格氏栲种群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ABA对米槠和格氏栲种子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郁善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5(5):444-449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提取和测定米槠和格氏栲发育过程中果实内ABA含量,并用不同浓度ABA喂养,测定果实不同发育期对外源ABA的敏感性.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ABA对贮藏蛋白质的积累作用,结果表明:在米槠和格氏栲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ABA 含量逐渐上升,两者均在10 月5 日达到峰值,米槠为1648 ngg,格氏栲为1 468 ngg,随后ABA含量均逐渐下降.果实成熟采收时,c(ABA) 仅为高峰时的19.随着果实的发育对外加ABA的敏感性逐渐变小,c(ABA)=10-4 molL-1 可以完全抑制10 月25 日( 米槠) 和10 月15 日( 格氏栲) 前种子发芽,但对完全成熟的种子c(ABA)=10-2 molL-1 亦不能抑制发芽.ABA 对成熟前期胚的贮藏蛋白质合成无影响,但能促进成熟中后期胚的贮藏蛋白质的积累作用,ABA维持米槠和格氏栲贮藏蛋白质合成和积累作用表现在转录水平上. 相似文献
13.
扁刺栲-华木荷群系次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华木荷(Schima sinensis)群系人工杉木林、水杉林、日本落叶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进行了群落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林、水杉林、日本落叶松林和次生扁刺栲—华木荷林(20a)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62,59,53和32;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7.95,7.08,9.24和5.3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3.3l,3.64和2.46。(2)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之间的群落系数和相似度系数分别为0.45~0.60和0.62~0.82;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与次生阔叶林林下植物群落之间的群落系数和相似度系数分别为0.19~0.53和0.55~0.77。(3)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比次生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风倒木和站干死木导致人工林乔木层郁闭度减小,增加了林下的光照,从而改蛮了林下的微生境。表6参19。 相似文献
14.
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高度级为参考坐标,应用衡量优势种群及群落结构动态的失稳率、群落垂直空间的分享度、α—多样性及群落高度级梯度β—多样性等指标对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丝栗栲群落及其优势种群个体数、群落物种数和种对级的分享度随高度级增加都呈下降趋势;各高度级物种数和个体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级间失稳率显示,群落在第2、3、6、7高度级呈增长趋势,第4、5高度级呈衰退趋势,群落整体具有增长性结构;群落随高度级形成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逐渐降低,均匀度指数(J)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随高度级梯度的增加,群落相邻高度级间Whittaker指数(βw)呈上升趋势,而Mofisita—Horn指数(CMH)呈不规则地跳跃式变化,表现了共有种在群落不同高度级的数量差异。图3表2参15。 相似文献
15.
扁刺栲在两种类型林分中的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扁刺栲—华木荷林区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的群落调查以及扁刺栲的树干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扁刺栲在针阔混交林与次生阔叶林中,胸径快速生长期分别在a8~12和a10~14之间,生长高峰值分别出现在a10和a12,最大值分别为1.07cm和0.85cm.(2)扁刺栲在针阔混交林与次生阔叶林中,树高快速生长期分别在a6~10和a10~14之间,生长高峰值分别出现在a8和a10,最大值分别为0.55m和0.56m.(3)在针阔混交林中,16a生扁刺栲单株材积达0.0134m^3,而在次生阔叶林中只有0.0103m^3.在分析不同林分中扁刺栲生长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建议对次生阔叶林经营应采用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元宝山两类森林群落的乔木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元宝山保存的广西最古老、最原始、最完整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进行了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以及群落优势度反映出来的特征相一致;2)物种重要值和个体数作为测度指标所得结果相近;3)随着面积由500~3000m^2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小,在不受面积大小影响,正确反映群落多样性方面,Shannon—Wiener指数优于Simpson指数;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3507和4.5395,与北热带季节性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未表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特征.图4表4参20 相似文献
17.
不同演替阶段中黧蒴栲种群的大小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代表性地选择三个黧蒴栲群落类型,即黧蒴栲纯林(常绿阔叶林皆伐地自然演替而成的黧蒴栲纯林,用生长锥对优势木进行随机抽查得其最大年龄为13a)、以黧蒴栲为优势种的混交林(经优势木随机抽测其最大年龄为24a)和黧蒴栲已不成为优势种的混交林(实为天然次生林,优势木随机抽测最大年龄为53a)。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群落在自然演替的前期即幼林阶段的种群大小级结构呈典型的三角状增长型; 相似文献
18.
川中半自然型防护林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中部绵阳官司河流域的半自然型林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的一个较典型类型。本文以它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影响多样性的几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现阶段该防护林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均较简单,松、柏、栎混交的针阔叶林占绝对优势,其物种多样性较小,但随着群落次生演替的进展,各层次的多样性趋于增加;(2)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是可行的。经测定,研究区的土壤pH值,外界干扰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对防护林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图2表3参16 相似文献
19.
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分析了不同样方中土壤因子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7个样方中物种丰富度指数是草本层最高,均匀度指数是乔木层最高.(2)土壤含水量和水解氮与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性明显,有效磷和乔木层均匀度有明显相关;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草本层物种的均匀度有明显相关.(3)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乔木层物种的均匀度有明显相关,转化酶活性与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有一定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草本层的物种均匀度和丰富度有明显相关.图2表3参20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森林景观的格局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INFO 8.01、ARCVIEW 3.2和基于ARC/INFO的FRAGSTATS 3.0软件,处理了1896年、1949年和1981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分布图,并用所得到的斑块总面积、平均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斑块大小变异系数、平均斑块分数维和平均形状指数对黑龙江省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和各个斑块类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896年到1981年黑龙江省森林景观的总面积急剧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密度加大,平均斑块大小减少,斑块间的毗连程度减弱,但是斑块的形状逐渐趋于相对规则,斑块的边界趋于简单化,所有这些表明,森林景观逐渐趋于破碎化,其中以红松的破碎化最为严重.整个森林的景观多样性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性逐渐降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另一原因是近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及森林群落的自身演替,但是同人类的干扰作用相比,作用很微弱.图5表2参1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