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01至2003年南黄海鯷鱼产卵期在鯷鱼产卵场33个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94.3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4.08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09gm^-2a^-1,研究表明,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32a^-1,对研究结果与整个南黄海、渤海和东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讨论,证明生产力随水深的加大而降低,P/日值随水漏升高而升高,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2000年秋季为154.2个/m2,与2001年春季的147.8个/m2相当,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6.92g/m2,远高于春季的2.81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98gm-2a-1.与生物量的分别格局相似,次级生产力在所调查海域的西南和东南部有两个高生产力分布区域,而该二区域正好在黄海冷水团的两侧,由此验证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大.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10a-1.与渤海研究结果比较,证明了底栖生物群落生产力随水深增大而下降,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图2表2参31  相似文献   

3.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秋季为87m^-2,远低于春季的138m^-2,而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1.40gm^-2,高于春季的1.25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62gm^-2a^-1,远低于渤海和南黄海.研究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温和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41a^-1,高于渤海和黄海,表明在东海大型底栖生物中个体小而代谢快、生活史短的种在大型底栖生物中占的比重要大于渤海和南黄海,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图2表2参28  相似文献   

4.
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夏季和冬季在桑沟湾9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226.7 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为3.62 g(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4.76 g(AFDW)m-2 a-1,P/B值平均为1.45 a-1.调查期间由湾口到湾底,次级生产力呈明显的梯度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水深和水温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通过比较,发现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南黄海相近,高于东海、长江口和深沪湾,低于渤海、胶州湾、大亚湾和海坛海峡;P/B值低于长江口、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说明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比例低于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5月、8月和11月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和总平均P/B值分别为637.83 ind m-2、6.82 gm-2、6.71 g m-2a-1和1.01 a-1.纵向梯度上,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大小排序均为东旺沙≥捕鱼港>团结沙.分析表明,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软体动物影响明显,其中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泥螺(Bullactaexarata)和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这6种优势种贡献了崇明东滩潮间带65.24%的次级生产力.调查区域总平均P/B值为1.01 a-1,推测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一年更替一代,群落结构不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断面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团结沙生境状况最稳定,捕鱼港次之,东旺沙最剧烈.对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生物量、栖息密度外,水体总氮、总磷对其也存在较大影响.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断面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显示断面群落次级生产力环境影响因子不尽一致,东旺沙影响因子为Sal、TP、TOC及DO;捕鱼港影响因子为TN、TOC、Chla及DO;团结沙生境状况极稳定,受环境因子影响极小,分析其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可能更偏向于沉积物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6.
黄海北部刺参繁殖的时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5~9月份对自然海区的亲参性腺指数、性腺基部直径、个体产卵数量及刺参浮游幼体出现期、浮游期、附着期进行了观测和试验,研究黄海北部海域刺参繁殖的时间特点.结果刺参于7月中旬、表层水温为20℃时进入产卵期,至9月中旬结束;在产卵期内,雄性群体排精较早且集中;雌性群体中体重m>200g个体产卵较早;雌体一次排卵最大排卵量Nmax=450×104;刺参浮游幼体出现期为7~9月份,幼体数量高峰形成时间为8月初,刺参浮游幼体以耳状幼体最为常见,幼体附着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上旬,附苗高峰期为8月上旬;刺参浮游幼体附着集中于中、上水层,以δ=3m水层最多.图6表3参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