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铝及铝合金废料、废件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作为再生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原料、加工制造厂使用的回炉料和流通领域的各种铝及铝合金废料、废件。  相似文献   

2.
1 本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铅及铅合金废料、废件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作为再生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原料、加工制造厂使用的回炉料和流通领域的各种铅及铅合金废料、废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再生资源》1994,(10):1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857一92(接上期)口续表、一(待续)铜及铜合金废料、废件分类和技术条件(二)  相似文献   

4.
1本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锌及锌合金废料、废件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作为再生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原料、加工制造厂使用的回炉料和流通领域的各种锌及锌合金废料、废件。2引用标准GB473锌化学分析方法GB1175铸造锌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857—92(接上期)续表给美续表续表4技术要求4.1铜及铜合金废料、废件应按本标准规定的类、组(金属名称、牌号)和级别进行回收和供应,不同的类、组和级不应相混。未列入安中的牌号及以后产生的新牌号,可视其成分归入化学成分相同或相近的组中。4.2废料、废件中不允许混有密封容器,易燃、易爆物及有毒物品。4.3废旧武器的零部件,易燃、易爆物及有毒设备的零部件,应由供方作安全检查处理。4.4混入银及铜合金废料、废件中的文物,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45废料、废件表面的杂物应予以剔除。4.6铜…  相似文献   

6.
续表4技术要求4.1铅及铝合金废料、废件应按本标准规定的类、组(金属名称、牌号)和级别进行回收和供应,不同的类、组和级不应相混。未列入表中的牌号及以后产生的新牌号,可视其成分归入化学成分相同或相近的组中。4.2废料、废件中不允许混有密封容器、易燃、易爆物及有毒  相似文献   

7.
4技术要求4.1锌及锌合金废料、废件应按本标准规定的类、组(金属名称、牌号)和级别进行回收和供应,不同的类、组和级不应相混。未列人表中的牌号及以后产生的新牌号,可视其成分归人化学成分相同或相近的组中。42废料、废件中不允许混有密封容器、易燃、易爆物及有毒物品等  相似文献   

8.
一、各种含银废料及处理方法含银废料主要产生于制造和使用银及银制品的部门,其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固体废料和液体废料两种.主要废料及其处理方法列于下表.各种含银废料及其处理方法二、含银固体废料的处理方法(一)电解法电解法适用于从各种金属状含银废料提取银,此类废料包括电接点、旧货币、焊料、首饰银器及加工碎屑等.根据成分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电解制度和电解液配方.例如用电解法从镀银铜母线上回收银,该法是把大量的镀银铜母线吊入电解液中,电解液的组成为(千克/米~3):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11日,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再生有色金属标准化工作会议”,全国50多家重点再生企业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代表们认真论证了由北京中色再生金属研究所修订的关于GB/T13586((铝及铝合金废料》、GB/T13587((铜及铜合金废料》、GB/T13588(铅及铅合金废料》三个国家标准,并一致同意通过。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废料来源广、种类多,美国废料工业协会为了把废料等级标准化,定期制订更新各种废料等级标准.废料工业协会所办的“废料标准通讯”刊载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和废玻璃的等级标准.黑色金属钢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合金,它是在铁中加入碳冶炼而成的,铁中再加入其他元素就构成了多种等级的钢.钢广泛应用于运输建筑、机械设备和电器.废钢基本分为30个等级,其中包括1号、2号重型废钢,1号、2号、3号轻泡料,汽车粉碎料和屑沫料.除了废料工业协会制订的废钢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电子工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种发展是以电子产品的迅速折旧报废和其中的贵金属成分不断变化且用量逐步减少为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则向由电子废件中回收贵金属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能够在回收中确保贵金属损失最小(高回收率),成本更低且无环境污染的备料(预处理)与回收加工工艺。拟对国外主要加工商的电子废件预处理(加工)工艺作一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重视信息、出版工作、传播知识、交流经验、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教育服务。”“建立部、省、地县全国供销社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分别建立废塑料、废橡胶及废轮胎、废弃纺织物、碎玻璃的利用技术与装备的试验,示范生产基地一至二个,力争推广,既做到开源节流,又做到减少三废污染,保护环境”“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废塑料回收处理工艺及加工机械研制,废橡胶再生新技术研究,废弃纤维综合利用生产技术及设备研制,废玻璃利用技术及设备研究,含稀贵金属废料回收技术研究、氟里昂替代技术等环…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大学化工系叶裕中发明了废旧镀件退镀法回收贵金属技术。该技术包括:应用机械分选——化学法处理镀金钟表摆轮废件,1千克摆轮径磨碎、磁选后可得镀金铜细粒约600克,其粒度约有82%在0.3~0.45mm,用68%HNO_3400ml可将80克镀金铜的细粒中的金彻  相似文献   

14.
北京化工大学最近研究出利用塑料废料做肥料的技术。该肥料是在回收塑料废料后,加工、添加功能性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作为肥料的有效期可持续2~3个月。北京化工大学在取得专利的同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最近开始大量生产该肥料。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政府如何适应变化了的回收体系的管理和服务需要,国际通行的“废物丢弃付费”制度为什么在我国难以实行,如何改变利废企业技术水平低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整顿和规范回收体系;发展二手货市场;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进口废料实行园区化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国家科委下达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911)“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中七个专题分别进入了示范工程实施阶段,软课题研究已完成。国家科委,国内贸易部科技质量司已开始论证“九五”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随着全国再生资源行业进入市场经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应用技术的开发也步入行业内外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各地开始引进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设备。’94上海中国国际再生资源工业展览会的举行为我国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当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情况,剖析了旧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存在管理缺失、建设不规范、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已不能满足新阶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工作的要求。伴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开展,可回收物以及低值可回收物数量快速增长,为后端分拣加工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亟需建立功能完善的大型综合(专业)型分拣中心。与此同时,《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的出台,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和依据。因此,需以《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为参考依据推进分拣中心升级改造,发挥绿色分拣中心在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作用,完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保障要件,推动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废旧物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废弃物,经过加工挑选,重新投入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亦称二次资源;一部分是旧货,将其加工改制或修复、装饰又进入消费领域,成为二次消费品。现在,我们供销社再生资源企业经营的基本上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旧货经营领域很宽,潜力很大,全行业基本上没有涉足。现在,很多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公司己经名不符实了,大都只搞废料经营,废料中也只靠废金属的经营,其他可作轻工、化工生产原料的废料基本上不搞了,更没有经营旧货,实际上成了金属回收公司。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及上海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发展历程、现状及目标,进而对"两网融合"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路径进行思考。探究了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情况,总结了国家相关部委对"两网融合"的具体行动和要求。针对上海市"两网融合"的现状及进展,提出了对后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废干电池是现今含汞废料中重要的一种废料,其负极材料含有锌、铅、镉、汞(在碱锰干电池和汞电池中其含量最高)和Cu-Zn,其正极材料含有二氧化锰、氯化锌、氧化锌、氧化汞和氧化银等。因此,回收废干电池,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使废料中的金属重新得到利用,确保金属的资源不致枯渴。目前,由废干电池回收资源的技术主要是氯化蒸馏法。该法由如下五个工程组成:1.金属渣分离工程;2.汞分离工程;3.氯化蒸馏分离工程;4.锌蒸馏工程;5.铁和铜合金的分离工程。本文列出了废干电池回收工艺流程图,并举出了由废干电池可能回收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数量,而且还在价格方面作了试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