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电化厂发生 液氯钢瓶恶性爆炸事 故后,为了认真吸取 教训,防止类似事故 的发生,化工部通知 所属企业对液氯钢瓶 进行安全检查。国家 劳动总局也向各地劳 动局转发了这个通 知。 通知中要求: 一、各省、市、区化工局立即组织力量,按照国家劳动总局“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规定,对所属企业的液氯钢瓶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1)凡是未经劳动部门正式批准而制造使用的液氯钢瓶,一律暂停使用。(2)现在使用的液氯钢瓶,必须在定期技术检验的有效期内,超期没有检验的钢瓶,一律不许再充装液氮。(3)全面检查液氮钢瓶的皮重,空瓶重量必须与铭牌一致,凡…  相似文献   

2.
去年3月22日,山东省德州石油化工厂电解车间液氯工段发生了一起惨重的液氯钢瓶爆炸事故,当场炸死3人,重伤2人,液氯充装管道被炸毁,厂房遭到严重破坏。 事故的情况是这样的; 德州石油化工厂于1984年从天津购进160只旧钢瓶。厂方没有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规定派专人对充装气体的钢瓶作严格检查,就把它们交给了三氯化铝车间。车间也只检查了钢瓶的外部情况,更换了嘴子及合金堵,然后就把这些钢瓶作为合格品于同年分四批报给安全科。安全科既不了解钢瓶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进行认真监督检查就签署意见,交销售科使用。在一次充装液氯前,操作工…  相似文献   

3.
警钟敲响了     
温州电化厂发生了罕见的液氯钢瓶恶性爆炸事故,造成了惨重损失。这次事故虽然发生在温州电化厂,但已向全国氯碱工业敲起警钟,向所有使用压力容器的单位敲起了警钟。 保证压力容器的安全极为重要,有关部门对此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可是有些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玩忽职守,不把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挂在心上,有章不循,有制度不守,致使企业里气瓶管理混乱的现象长期存在。温州电化厂这次特大事故正是忽视安全、违反规程的必然结果。有句古话说;“一叶知秋。”比喻从事物的某些迹象可测知其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从这次事故不难看出,今后如再不…  相似文献   

4.
同志,你不会忘记前年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事故教训吧!液氯钢瓶是受压容器,从事液氯包装,钢瓶试庄和阀门维修工作真象是和老虎打交道,必须严把安全关才行。南通农药厂液氯包装小组的同志深明此理,并身体力行,11年没有出过事故,去年被评为南通市安全生产先进班组。 坚持“十不灌” 包装液氯前他们认真检查钢瓶,并严格做到“十不灌”:氯瓶钢印不明、钢瓶过期、钢瓶变形、钢瓶非绿色、钢瓶皮重超重、瓶内有响声、瓶阀开关不灵、瓶底发热、磅秤失灵、用户安全措施不落实都不灌。 有一次,有个用户发来的钢瓶倒灌了异物,小组的同志发现立即通知…  相似文献   

5.
2001年10月8日6时50分,贵州省某厂氯化分厂液氯蒸发站在换装液氯钢瓶时,发生氯气泄漏,造成厂区及周边居民部分人员和牲畜氧气中毒。现将中毒事故调查分析如下: 事故经过 2001年10月8日6时,某厂氯化分厂液氯蒸发站当班工人为通氯效果更好,准备换上3号、5号液氯钢瓶使用。6时50分左右,当班工人李某在1号系统操作,吴某  相似文献   

6.
我国液化气钢瓶使用量大而广,液化气钢瓶事故时有发生。由于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气瓶违法充装、超期不检、违规检验或修理改造报废气瓶等问题导致的气瓶事故仍居高不下,是造成我国液化气钢瓶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违法将二甲醚掺入液化石油气钢瓶,液化石油气钢瓶管理混乱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文在分析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调换液化石油气钢瓶,在使用时有人看管,液化石油气钢瓶必须直立使用,放置位置不要靠近热源等几条液化石油气安全使用要点分析与事故处置。以加大对液化石油气钢瓶事故灾害预防、隐患治理工作,加大对用户安全使用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杜绝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继轩 《劳动保护》1992,(11):38-39
液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腐蚀性气体,在化工、造纸、轻工、电子和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用来盛装液氯的钢质焊接气瓶(简称钢瓶),目前一般有3种规格,即公称容积400、 800和1000升的钢瓶。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液氯的充装系数为1.25,是按钢瓶容积,同时考虑在最高使用温度(60.℃)下液氯体积膨胀后,瓶内仍有5%的气相空间来确定的。 要确保液氯钢瓶的安全,必须从充装和检验环节控制两个要素──防止超装和腐蚀。 液氯钢瓶超量充装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氯的体积急剧膨胀,当液氮膨胀占满瓶内气相空间后(即满瓶),由于液氯的压缩率极小,而…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各地陆续发生不少液氯钢瓶爆炸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使用液氯钢瓶必须掌握安全知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发生事故。 一、液氯钢瓶设计的安全要求 现在使用的液氯钢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1吨装的大瓶,一种是0.5吨装的小瓶。它们设计的压力为18公斤/厘米2,使用温度不超过60℃。每个钢瓶上有两个铜制外型阀(即瓶嘴),还有三个熔化温度为64-68℃的易熔合金塞。合金塞的作用在于当钢瓶因温度升高到64℃以上而出现超压时,它自行熔化并泄漏出氯气,从而降低瓶内压力,保护钢瓶不致爆炸。但是合金塞在低于64℃的条件下,对其他原…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在被命名的大庆式企业中,有的劳动条件恶劣,尘毒危害严重,伤亡事故多,群众意见大,说这是“低标准,瓜菜代”,影响极坏。 象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的浙江温州电化厂,去年9月7日液氯充装车间曾发生钢瓶爆炸恶性事故,死亡59人,中毒住院者700多人,合计伤亡中毒近千人,这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少有的事故。在进行事故分析时,不但找不到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连气瓶充装、检测、回收、发放都没有完整的记载,致使哪一支钢瓶先爆炸都无据可查。试问,类似这样管理混乱、尘毒危害严重的大庆式企业叫人们学什么?难道社会主义企业就只要产量产值完成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液氯钢瓶 多因过量充装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人员中毒和 农作物的死亡,应该引 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只 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 有力的措施,这类事故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北 京金属结构厂的同志,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 行了调查研究,做了一 些试验工作,这是好的。 文章中提出的防止过量 充装的措施,也是可行 的,希望有关单位针对 自己的情况,依靠群众, 狠抓一下液氯钢瓶的充 装检验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万世波 《劳动保护》2006,(12):61-63
浙江温州电化厂是1952年建成投产的一家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1979年初,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然而,1979年9月发生的一场事故,使这家“大庆式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事故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突然爆炸,瞬时间,大量的液氯汽化和化学反应生成物形成巨大的气柱冲天而起,形成了40多m的蘑菇云,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及碎片在空中横飞,数千米之外都有震感。在爆炸中心,一只重达1735kg的液氯钢瓶,被气柱垂直掀起,飞越12m高的高压线,砸破盐仓库屋顶,坠落在距爆炸中心30m的盐仓库内;另一只重为1754…  相似文献   

12.
去年9月7日,浙江温州电化厂的氯气车间,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液氯钢瓶恶性爆炸事故,死伤和中毒的有几百人,经济损失近四十万元。 这次爆炸事故中接连有5支液氯钢瓶发生爆炸,设备管道遭受严重破坏。360平方米液氯包装厂房全部倒塌,冷冻厂房大部倒塌,附近厂房、办公楼及周围280多间民房都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爆炸中心炸成一个1.8米深、直径6米的大坑。钢瓶碎片最远的飞离爆炸中心830多米,有一块72.5公斤重的碎片飞出100多米远,落在居民住宅,打死一位老太太。十余吨液氯外溢,并迅速扩散,几公里之内的居民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毒,许多树木枯萎。初步分…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大量涉及氯气氯化工艺的化工企业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化工安全专家的实践经验,提出液氯钢瓶称重装置、液氯气化装置、氯气缓冲装置、氯化反应装置和事故氯气吸收处理装置安全控制方案.液氯钢瓶称重装置对液氯钢瓶进行称重并设自动报警.液氯气化装置采用盘管式气化器,在蒸汽输入端设自动调节阀门,热水侧设温度显示报警装置等进...  相似文献   

14.
贵州兴义造纸厂漂打车间曾发生过一起氯气中毒的严重事故,中毒者93人,经抢救脱险。 该车间配氯工段用石灰乳吸收氯气。在石灰乳池旁经常露天存放着液氯钢瓶。事故发生那天,操作员将一只液氯钢瓶滚至操作台,准备更换已用完的另一只钢瓶。当用细铁丝清理阀门螺口污垢时,钢瓶安全阀底座处突然涌出一股针尖粗细的黄色液氯,经用湿毛巾、泥土堵塞,无效。10分钟后,氯气弥漫到邻近厂房,有80多人中毒。为了排除险情,必须将漏气的液氯钢瓶推入石灰乳池内,让石灰乳吸收氯气,由于没有防毒面具,不敢接近漏气氯瓶,只好组织了20多人戴上口罩(口罩内夹小苏打…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液氯道路运输方式而言,厂间液氯管道长距离输送的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但厂间液氯管道长距离输送存在着泄漏、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风险。为了保障厂间液氯管线系统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厂间液氯管线系统的安全措施应包括设备与管线安全设计、系统安全监控措施、系统安全联锁与自动控制措施、系统安全运行保障措施、异常处置方案措施等。  相似文献   

16.
液氯的使用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静华 《安全》2008,29(7):18-21
本文针对液氯使用进行了系统危险性评估,定性分析了氯气及使用过程的危害性,定量分析了液氯气瓶爆炸泄漏后产生事故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液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高校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采用“2-4”模型(24 Model),对5起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操作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原因、习惯性行为原因、安全管理体系原因和安全文化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事故预防措施。研究表明,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为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实验室管理人员未全程监督管理试验过程,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实验操作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不足、意识不高、习惯不佳,根本原因是高校实验室缺失或未执行实验气瓶管理和操作的相关程序;根源原因是师生对安全文化元素的理解不到位。本文根据分析的原因提出从个人和组织层面提出预防措施,从控制不安全动作、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文化等三方面入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突发性公共化学事故危害性很大,特别是液氯钢瓶、储罐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发生泄漏,在应急处理过程,一般人员往往采用“喷水冷却”、”事故池吸收”等方法,比如在2005年3月29日发生的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液氦槽罐车交通事故中(以下称“3.29”事故),那么,这些方法是否与液氯的理化性质相符合呢?  相似文献   

19.
问:气瓶充装单位为什么要注册登记,注册登记有什么要求? 答: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气瓶事故都是由于错装、超装和混装引起的。由此看来,气瓶充装环节是气瓶安全的关键。因此,《瓶规》重点规定了有关充装的安全技术要求。对气瓶充装站进行注册登记的目的,就是要把住充装关,对设备、人员、制度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之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和技术标准,按照规定进行充装操作,从根本上杜绝错装、超装和混装现象。另一方面,气瓶定期检验制度的执行,也要从充装单位把关,才能做到不充超检验期的气瓶。 劳动部门只对充装安全和充装质量提出要求,不涉及充装…  相似文献   

20.
国内各氯碱厂在盛装液氯时,往往遇到“死瓶”。所谓“死瓶”,就是液氯装进瓶后,因多种原因,无法打开瓶阀。“死瓶”给生产厂家和用户带来极不安全的隐患。有的厂将“死瓶”运往人烟稀少的地方,强行拧下瓶阀,让液氯自然外泄。这样做,不但污染环境,也很不安全。有的厂将“死瓶”闲搁数年,对它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钢瓶的结构,摸索出上种按理“死瓶”的新方法。 根据液氯钢瓶瓶阀安装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瓶阀安装在有凸台的钢瓶上的,就采用目前国内各氯碱厂常用的密封式强行拧开瓶阀的处理方法,这里不再详加介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