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效絮凝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武权  栾兆坤 《环境化学》1997,16(6):585-589
本文采用高效絮凝模拟反应器进一步对实际生活污水进行连续运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直接絮凝沉淀处理后的出水浊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3.4%和79.2%,可完全达到排放标准。絮凝处理后再经纤维过滤柱过滤处理,可控制出水浊度在1.0NTU以下,COD去除率增加5.0 ̄7.0%,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高效絮凝装置具有高效处理效能及实际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UASB-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法处理皂素废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UASB-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处理高浓度皂素生产度水,试验结果表明,UASB厌氧反应器COD去除率在80%以上,生物接触氧化COD去除率在60%以上,絮凝沉淀COD去除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3.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对厌氧消化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高效厌氧反应器的飞速发展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已经成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核心技术之一[1] .UASB是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的Lettinga等人于 70年代开发的一种高效厌氧反应器 ,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实践 .UASB的成功极大的促进了其它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发展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 (AnaerobicBaffledReactor,简称ABR)正是在UASB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2 ,3] .下面将介绍ABR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的原理、特点以及国内外研…  相似文献   

4.
聚合铝絮凝动态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栾兆坤  于枕非 《环境化学》1996,15(6):523-529
本文采用新型动脉动絮凝检测技术,测定了不同碱化度(B值)的聚合铝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颗粒的形成与增长过程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监测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的形成与增长是十分敏感的,絮凝指数(R)可在线地反映絮集物动态增长过程的变化,高碱化度聚合铝(B=2.5),比低碱化度聚合铝及氯化铝具有更快的絮凝絮凝速度和形成更大的絮集物颗粒,通过絮凝指数的测定,并结合剩余浊度和ζ电位测定数据,为深入了  相似文献   

5.
氯化铁絮凝法减轻膜污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氯化铁絮凝法去除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中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确定Fe^3 的最佳投加量为60mg/L,该工艺可显著降低混合液中CODCr,减轻膜污染,并且对膜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相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效聚合氯化铝在石油化工污水回收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坤  沈茂铮 《环境化学》1996,15(4):356-359
通过絮凝性能比较以及中试规模的应用,表明高效聚合氯化铝具有用量少,污泥少,除浊率高,对出水pH影响小等优点,是石油化工污水回用处理中的理想絮凝剂。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水回用三种处理工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二级出水的特点,研究了污水深度处理的三种工艺:絮凝沉淀过滤、微絮凝过滤和直接过滤.装置采用网格反应池、翼片斜板沉淀池、气水同时冲洗粗砂滤池.药剂选用聚合硫酸铁,试验规模120m~3/d.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用一种用发酵法制备的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得生物絮凝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较好的絮凝能力。对试验用乳浊液絮凝除油效率达95%以上,优于商品破乳剂E-3453的絮凝性能。将生物絮凝剂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出水含油量小于5mg/L。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相关废水絮凝效果试验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用常规的细菌分高纯化方法从废水、土壤、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2株细菌,将单株菌培养于特殊的产絮凝剂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物离心后上液对高岭土县液絮凝效果作为指标衡量其絮凝活性及产絮凝剂能力,由此初步获得6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Ⅰ-23,Ⅰ-24,Ⅱ-4,Ⅲ-2,Ⅲ-8,Ⅲ-12.其发酵离心上液对造纸黑液、皮革废水、偶氮染料废水、硫化染料废水、电镀废水、彩印制板废水、石油化工废水、造币废水及蓝墨水、碳素墨水等进行的絮凝试验表明,废水固液分离效果良好,CODCr去除率55%~98%,悬浮物、色度、浊度去除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考察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acillus sp.B-2发酵生产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絮凝剂并将其分泌到细胞外,每升发酵液可制得絮凝剂粗品1.7g,絮凝活性最高达97%以上,絮凝效能优于目前市售化学絮凝剂。该絮凝剂凝聚絮凝高岭土悬浊液最适宜的pH值在大于7的偏碱性条件,Ca^2 ,Mg^2 ,Mn^2 ,Al^3 等二价、三价金属离子对其絮凝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Ca^2 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1.
海水浊度特性和混凝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水净化除浊是开展海水综合利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海水混凝则是净化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海水是一种既有胶体溶液特性又有电解质溶液特性并具有生物活性的溶液体系,因此,海水浊度物质具有许多独有的特性,其混凝机理也与河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大量实验,对海水的浊度特性和混凝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型聚铝硅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宋永会  栾兆坤 《环境化学》1997,16(6):541-545
本文初步制备了两种新型聚铝硅复合絮凝剂:聚铝硅(含活化硅酸聚合铝,PACSi)和聚硅铝(聚硅酸硫酸铝,PSiAS),研究对比了PACSi,PSiAS与PAC的絮凝性能。考察了硅酸聚合程度,硅、铝含量对其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硅酸聚合程度或硅、铝含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增强絮凝性能,且随(Si)/(Al)比值的提高,其絮凝性能也明显增加,在铝含量相同情况下,聚铝硅和聚硅铝的絮凝性能均优于聚合氯化铝  相似文献   

13.
蒋斌  雷鹏举 《环境化学》1997,16(6):566-574
本文主要论述了依据絮凝动力学中涡旋理论设计的多极涡流管式混合器及其絮凝试验的研究结果,同时讨论了影响多极涡流管式混合器混合效能的管径及流量等因素,结果证实,该混合器适合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动力学反应特点,具有较高的工程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蒽醌染料及其中间体絮凝菌的特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研究所分离到的真菌NX1对蒽醌染料KNR及其中间体溴氨酸的作用,并考察营养条件、体系PH等对NX1的生长及絮凝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Z1及溴氨酸有很好的絮絮凝效果,对PH的适应范围广,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粮主尿素。  相似文献   

15.
铝盐最佳混凝形态及最佳pH范围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冯利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8,17(2):163-16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铝盐的水解聚合过程,预测了铝盐混凝过程进行时的最佳混凝形态及最佳pH范围,并且通过实验手段分析说明了铝盐的最佳混凝形态,混凝特征及最佳pH范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汪丽  梁文艳  于建  曹敬灿  梁志霞 《环境化学》2012,31(8):1244-1250
选择一种典型植物多酚——落叶松单宁,研究了纯化方式和保存条件对改性植物多酚絮凝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相对黏度和红外谱图分析稳定性变化的原因.对于1 g.L-1的高岭土模拟水样,未纯化落叶松单宁改性后的最佳投加量为10 mg.L-1;经过抽滤、萃取、离心后的纯化样,改性后最佳投加量降低到1 mg.L-1,且以液体或固体形式在4℃或25℃条件下保存30 d后仍具有较好絮凝性;而只经抽滤、离心,未经萃取的纯化样,其改性产物只有保存于4℃才有絮凝性;只经抽滤、萃取,未经离心或只经抽滤的纯化样,对应改性产物只有以固体形式在4℃保存才有絮凝性.以4℃保存的固体样相对黏度变化最小,且相对黏度的变化越小,絮凝性能的稳定性越强.红外结果显示,落叶松单宁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基团,改性后,叔胺基团加成到芳环上,但保存前后红外谱图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聚硅酸锌絮凝剂的电镜特征和絮凝效果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聚硅酸锌(PSAZ)絮凝剂的凝胶颗粒结构,考察了不同浓度的锌离子与二氧化硅含是以及不同阴离子组成对聚硅酸锌絮凝胶结构的影响,对比了锌离子和铝离子形成聚硅酸盐絮凝剂的结构特征。同时比较了聚硅酸锌絮凝剂和铝系列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random movement of silica gel beads in a conical fluidized bed, micro-vortices resulting from the fluidization promoted the collision and aggregation of suspended fine kaolin powders. The abatement efficiencies of the suspended fine solids under several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and a suitable control strategy for operating the conical fluidized bed flocculators was identified. The suspended solids abatement efficiency wa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Camp Number and flocculation time (T), bu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velocity gradient (G) within the range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165.1–189.6 s-1). The abatement efficiencies were all more than 60% at the range of G = 165–180 s-1 and T = 15–33 s at an initial kaolin solid concentration of 150 mg·L-1, polymer aluminum chloride dosage of 60 mg·L-1 and sedimentation time of 20 min.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flocs was influenced by the liquid backmixing. Excessive backmixing caused the breakup of flocs and resulted in difficulty for the fine powders to aggregate and sediment to the reactor bottom.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ed fractal dimension and measured free sedimentation velocity of flocs obtained at different runs showed similar flocs properties, and indicated an easy control strategy for sedimentation of the flo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