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春彦 《环境保护科学》1995,21(2):61-64,71
本文叙述了浑河(沈阳段)水质有机污染状况和污染特点,结合4年来连续监测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区域防护与重点污染源控制相结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1990年~2001年对浑河(抚顺市区主面段)水质有机污染变化进行了分析,用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值)对 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体基本达到V类水质标准。水质污染轻重排序为阿及堡<和平桥<七间房。  相似文献   

3.
"七五"以来浑河沈阳段水质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五"至"十五"二十年的时间里,浑河沈阳段水质经历了轻污染~污染~重污染~污染的变化过程,2005年,浑河沈阳段水质由连续13年的重污染级首次降到污染级.近年来,浑河沈阳段水质改善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过程中,对浑河城市段采取的综合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环境水的调配等措施;但目前浑河沈阳段由于存在着季节性自然补给水不足、部分城镇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水系、城镇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等问题,全河段仍为劣Ⅴ类水质."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将通过采取继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对污染源进行总量控制等措施,使浑河沈阳段水质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4.
模糊数学在浑河(抚顺段)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浑河(抚顺段)水质监测资料,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浑河(抚顺段)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浑河(抚顺段)水质现状和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5.
2009年3月末对浑河(抚顺市区段)水质有机污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用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值)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浑河抚顺市区段水体基本达到V类水质标准,从上游到下游污染程度有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将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利用抚顺市浑河水质污染的实测数据,对城区三个主要监测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能较完善地反映地表水污染程度,是一种实用且精确的评价方法,且易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李霄  都基众  张哲  王晓光  崔健  柴璐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1):1162-1170
为研究有机组分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预测水质的破坏程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浑河中游区域特征有机污染组分1,2-DCA(1,2-二氯乙烷)的溶质运移模型,分析1,2-DCA在浑河中游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并预测了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细河与浑河中1,2-DCA的补给浓度(以ρ计)分别为4.50和6.40μg/L,预测期为10a,在运移模型中考虑弥散、吸附、降解作用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预测期内1,2-DCA在细河污染区的最大影响面积为1.80km2,峰值浓度(以ρ计)为3.50μg/L,污染物向北西方向运移;在浑河污染区的最大影响面积为3.78km2,峰值浓度为5.00μg/L,污染物向西南方向运移,表明污染物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较低. 预测初期的200d内,吸附及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使细河、浑河污染晕中心的ρ(1,2-DCA)分别下降了0.12、0.10μg/L;随后,对流-弥散作用成为溶质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并且使1,2-DCA的污染程度持续增强;黏土对1,2-DCA的运移具有阻滞作用,1,2-DCA在细河污染晕的扩散幅度略低于浑河.   相似文献   

8.
浑河(抚顺段)水质粪大肠菌群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人畜粪便和医院废水等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浑河(抚顺段)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是检验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主要来源于人和混血动物的粪便,对水域进行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并结合理化分析,可以准确定出水体污染的性质和程度,从而可为水体的污染状况和程度的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粪大肠菌群作为水质粪便污染指标,于2005年监测了浑河(抚顺段)水体粪便污染情况,同时监测了水质COD值.其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水体粪便污染严重,粪大肠菌群与COD呈现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5年至2010年浑河干流7个常规监测断面的历年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浑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并指出1995~2000年间,浑河有机污染突出,2000年以后,浑河水质氮、磷污染更为突出,有机污染有所改善。并详细分析了这四项主要污染指标的时间及水期间分布规律,为浑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及编制流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 沈阳市地表水以浑河水系为主,浑河沈阳段设4个监测断面,4个断面枯、丰、平3期水质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反映年度浑河沈阳段的水质情况.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沈阳市地表水的质量进行评价.60年代以来,国外不断有文献报道和讨论了用数学模式来评价水质的污染情况,提出了多种指数.我国于70年代初期,先后有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评价水质的数学模式,一般程序是:选择评价参数,根据多种参数值确定其评价等级,再定出各参数的权重,然后把各指标的数值范围分为区间,给  相似文献   

11.
模糊综合评价在大伙房水库下游水污染风险评价中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钢  蔡井伟  付海威  王涌翔  魏晶  姜萍  付晓  刘阳 《环境科学》2007,28(11):2438-2441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大伙房库区下游浑河抚顺段在1996~2004年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1996~2004年间该河段水质呈波动性变化;除1997、2001、2003年外,该河段的3个监测断面的年综合评价值属Ⅱ类和劣Ⅲ类水质,其主要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油类和氨氮;但污染物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油类和氨氮呈逐年增加趋势,COD呈波动性变化,BOD5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为了解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污染程度,对浑河上游(清原段)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Fe、Mn、Cu、Zn、Cd、As)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评价法对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Zn、Cd、As)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浑河上游表层水体Mn、Cu、Zn、Cd、As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丰水期含量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表层水体Fe、Mn、Cu、Zn、Cd的沿程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均在H7站出现最高值.不同水文时期的水体pH值、硬度和DO值对水体重金属含量分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水体重金属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性相关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浑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Cu、Zn、Cd、Fe这4种重金属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表层沉积物中Mn、Cu、Zn、As、Cd这5种重金属的沿程变化相似,均在中间出现一个最高值.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表明,浑河上游水体大部分水质良好,个别站位重金属污染比较突出.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浑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主要以Cu、Cd、As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3.
模糊标识指数与对应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质评价对判断水体的污染状况,了解其污染程度和成因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为水资源管理及水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而适当的评价方法是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关键.因此,本文以青山湖流域为例,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法、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水质指数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6种常用水质评价法的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标识指数法.该方法结合了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法的优点,不仅给出水质级别和水功能区达标程度,而且克服了以往模糊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低估污染的严重性及不能评价劣Ⅴ类水质的缺点,更加适用于水质状况的评价.同时,在模糊标准化处理基础上,采用对应分析法,将采样点与变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山湖流域的总体水质状况以劣Ⅴ类为主,总体水功能区达标率仅10.34%,流域根据受污染情况被分为3个区,Ⅰ区、Ⅱ区、Ⅲ区的主要污染因子分别是TN、NH4+-N与COD、TP.模糊标识指数法与对应分析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分析流域水质状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梅罗水质评价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沈阳市境内浑河干流3个断面2017~2018年上半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3个断面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描述性统计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河流污染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从上游到下游3个断面水质总体为由差变好再变差;时间上,从2017~2018年上半年沈阳市境内浑河干流各断面水质均呈现恶化的趋势,其中东陵大桥和于家房断面水质恶化趋势更明显;浑河干流污染严重的因子主要有3项分别为COD、氨氮和TP,尤其在于家房断面,以上3项指标均已达到劣V类标准;浑河干流污染源主要为上游抚顺段排入浑河的"三产"废水、浑河沿岸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沈阳市本地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尾水。  相似文献   

15.
<正> 前言饮用水的水质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改善和保护水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沈阳市饮用水以地下水为水源,而且井群多数分布在河的沿岸,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河水遭受污染,河水的渗漏又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调查饮用水污染状况,我们对沈阳市有关河流两岸的11个水源在水库放水前后进行采样测试,结果表明饮用水源水中油含量在 ppb 级,对浑河砂山下游段及细河沿岸的水源水测其总荧光强度均有较强显示,说明沿河水源普遍受到特微有机物的污染。一、水源调查1.采样点的设置沈阳市水源主要分布在浑河、新开河、南运河和细河两岸。采样点在浑河沿岸的水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达标保证率的昆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将水质分级评价法和达标保证率法相结合,评价了昆明市7座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限值为达标基准,7座污水处理厂出水COD达标保证率均为100%、出水BOD5和SS达标保证率分别在94%和95%以上,不同污水处理厂出水TP、NH3-N和TN的达标保证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多维标度分析表明,出水TP的达标保证率与其他指标的偏离程度最大.将污染指标的达标保证率进行分级,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染指标达标满意程度评价规则,并制定出水水质的达标控制指标清单.结果表明,TP是第二和第七污水处理厂的重点控制指标,是第三污水处理厂的Ⅰ级控制指标;TN是第三和第七污水处理厂的Ⅰ级控制指标;NH3-N是第一和第三污水处理厂的Ⅰ级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7.
浑河沈阳段“十一五”水环境建设技术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浑河是沈阳市水系的水脉,也是沈阳市建设与发展的命脉。“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对浑河实施的大规模综合整治,实现了浑河水环境由“厌氧型严重污染水体”向“好氧型轻度污染水体”的转变。对于“十一五”浑河水环境的建设,则应以水质升级达标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重在“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在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储备不足的问题,提出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应遵循逐级筛选、分类分级评价的思路,突出对不同尺度的控制,将区域地下水尺度划分为区域(流域、平原)、局部地区(城市、单元)和场地(水源地、污染场地)3个层次. 通过分析区域地下水环境中风险源—受体—危害分析—生态终点的暴露响应途径,提出适宜大尺度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选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表征区域污染源,以地下水水质以及供水量变化为生态终点,采用相对风险模型分析大尺度区域环境风险. 针对大尺度区域内高环境风险区,采用源—路径—受体控制模型建立城市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理论模型,并结合当地污染源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现状进行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针对局部地区的高污染风险区,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理论,突出水质安全保障,确定小尺度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的内涵与评价方法,提出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流程采用过程模拟方法确定污染物在包气带—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定量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高环境风险区位于沈阳浑河冲洪积扇区域,而细河是区域内地下水高健康风险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细菌学方法,对浑河(抚顺段)水质进行了细菌学监测,积累了从1988年至1997年10年的监测数据,对该段水体中微生的的消涨状况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细菌学评价。浑河(抚顺段)水体中的微生物多年来变化波动不大,但总体上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水段从细菌总数指标上评价为β-中污带;从总大肠菌群指标上评价,除水库出口和阿及桥外,均超GB-3838-88Ⅲ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月中度污染一重污染。表明该段水体已受到相应程度的有机污染物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唐岛湾海域营养状态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7年8月唐岛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评价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营养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评价法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机氮、PO4-P部分测站超<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水质标准,pH值、DO、COD全部测站均未超标;NQI值在0.93~2.46,平均值为1.56;E值在0.25~4.35,平均值为1.60,部分海域达到富营养化水平;A值为0.54~5.24,平均值为2.57,有机污染相对较严重.总体上该海域已受到轻度污染,富营养化水平和有机污染应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