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数字     
7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箴言 《环境》2019,(10)
<正>9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部核安全白皮书,阐明了中国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进程的决心和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核安全事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中国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分享中国核安全监管的理念和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始终把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始终以安全为前  相似文献   

3.
要闻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严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财政部、国家发展改草委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环境保护部召开形势报告会;环境保护部召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等。  相似文献   

4.
要闻     
正9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这是中国发表的首部核安全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核安全事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中国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分享中国核安全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中国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进程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世界环境》2009,(3):4-4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布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政策发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表;国务院转发《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可再生能源发电获国家补贴20亿  相似文献   

7.
政策发布     
中国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国新办近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白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途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为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创作的表现"张衡文化"主题国画作品《两仪图》入手,深入探索图像传播与防灾科技学院"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精神的关系,表现"张衡文化"中科学研究的探索进取精神,进而探究《两仪图》作品成为具有防灾减灾特色校园文化的形象载体。文中深入讨论反映防灾减灾题材主题书画创作的图像传播功能在当前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挖掘并塑造典型形象是图像传播"张衡文化"与防灾减灾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手段,进而总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原则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由中国灾害防御协学、防灾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科技类综合期刊(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13-1377/P,国际刊号ISSN 1673–8047)。所刊文章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本刊荣获河北省优秀期刊奖、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本刊已经成为全国防灾减灾、科技成果交流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媒体。  相似文献   

10.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11.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服务。《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成灾机理研究、灾害预测、灾害防治、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研究、灾害历史文化与灾害社会学、防灾减灾纵横。  相似文献   

12.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3.
发刊词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内部学报《防灾技术与教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自1999年起转为正式学报类期刊,并改用现名,在全国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和防灾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贯彻“双百”方针,为我校师生员工发表科学技术工作及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提供场所,为我校与兄弟院校、防灾减灾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5.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6.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7.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8.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国家减灾委要求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紧密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宣传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9.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20.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预防与治理、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提高人类抗御灾害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