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水北调对湖北丹江口水库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随着调水工程的实施,库区土地资源将受到深远的影响。以丹江口水库及其四周海拔低于200m的区域为研究范围,选用90年代初获取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图像为主信息源,运用目视判读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该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比例尺为25万分之一的遥感制图和计算机面积量算;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实施后本区土地资源的淹没损失、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宏观分析,进而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库区及输水总干渠沿线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和植物资源特征;分析了工程所造成的淹没,占地,移民和迁建用材等方面对库区和干渠沿线地段的陆生植物和植物物种资源各方面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有益的影响,并针对库区和干渠沿线的植物资源保护,环境恢复和地区经济重建等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工作,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长治”工程重点县——城口县为例,研究其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模式。该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既是“长治”工程重点县,也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引水方案丹江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县。该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流失面积高达1 728.67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61%。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但其资源相当丰富,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在分析其水土流失成因基础上,结合该县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其水土流失治理的模式和途径,以期进一步推进该县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长江上游贫困山区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探索比较合适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健康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土地健康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并进而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出加强土地健康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研究,对保障调水有重要意义。针对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变化较快、短期波动明显,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稳定调水有较大影响的问题,采用2000年3月~2015年10月逐月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提取水体,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近16 a来月际平均水域面积均超过400 km2,2~7月份为枯水期,8月份~翌年1月份为丰水期。按季节来看,夏季至秋季水库水域面积呈增大趋势,冬季至次年春季水库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同时水库水域在秋季波动最为剧烈,冬季较为平缓。自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受大坝加高蓄水影响,水库水域面积均维持在550 km2以上。水库的水位涨落形成的消落区主要集中在丹江水库北部、东部和汉江水库的西部。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试点 ,国内外瞩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工程总投资高达 962亿元。至此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全面进入一个按规划、有步骤实施的阶段。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全面治理水患、土地荒漠化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工程实施的目标 ,一是使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 9亿多亩森林得到切实保护 ,年减少商品木材产量 12 3 9万立方米。到 2 0 10年 ,预期新增森林面积 1.3亿亩 ,森林覆盖率增加3 .72个百分点 ,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上予以规范、规划,积极引导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必要时还需要辅以行政、经济或法律措施,促进各种土地资源间的合理流转,以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区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水质变化情况在湖库生态安全的调查与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生态安全保障,以及湖库综合治理方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将高锰酸钾指数,氨氮以及其它一些参数选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并对丹江口水库近年来的水质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水库水质的因素,包括水库的水量,上游来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以及它们与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的联系也做了探索和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了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建议。总而言之,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近年来通过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等逐渐变好,同时也正在向更好的方向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主要与非点源污染相关,另外,水质监测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建设土地工程学科,解决土地问题。研究方法:围绕土地工程学科建设,运用综合分析法进行深入阐述。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存在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严峻等问题;(2)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3)要解决土地问题,必须有科学的学科体系支撑,并指出目前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结论:要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加强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土地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丰富土地工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主要的生态要素.并以化肥等作为外界投入要素。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农业也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生态建设的主战场。通过计算西部地区备省区的耕地、水资源,化肥等主要农业资源消耗系数。对西部地区主要农业资源的科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平均消耗系数为2.68m^2/kg粮食,农业水资源的平均消耗系数为1.10m^2/kg粮食.化肥的平均消耗系数为0.078m^2/kg粮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化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借鉴会计学复式记账核算的优点,在国际资源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需求,提出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复式记账体系和报表编制框架。研究认为,基于复式记账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和报表编制要以“摸清家底、反映自然资源负债、提供土地资源审计和绩效考核信息”为目标,明确区、县级自然资源局为土地资源资产受托管理和进行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与报表编制的核算单位。在界定土地资源资产、负债和权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资产属性变化的核算内容和每次土地资源资产实物量变化必须遵循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进行过程核算。以YC县土地资源资产变化为例,对土地资源资产变化进行了基于复式记账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与报表编制实证研究,确定核算的事项类型和特征及其借贷核算流程,编制出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同时进行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的报表编制,结果表明:YC县土地资源资产实物量1485 km^2,2018年末价值量5639874.22万元、经济权益5271874.22万元、生态权益367991.6万元,土地资源负债8.40万元,通过土地资源资产用途调整,土地资源资产价值量增加21319.42万元,但在调整过程中,形成了土地资源负债0.07 km^2(8.4万元),在以后土地整治中需要增加园地。  相似文献   

12.
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控制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可考虑以生态补偿方式鼓励农民将部分土地休耕或退耕。利用样本调查的农户微观数据,估计了丹江口库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经验函数,计算了库区农田平均生态补偿标准。结果是:基于2008年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价格,种植小麦须补偿259.69元/亩,玉米须补偿331.64元/亩,水稻须补偿567.31元/亩。为减少补偿过程中的政府强制行为和信息租金,可考虑将农户土地按历年产量进行评估后分成多个等级,每一等级支付该等级土地最高净收益。本文将每亩作物净收益即每亩劳动收入和地租作为农田生态补偿标准,这一计算标准是基于农民遭受的损失,属于保留效用,是农民谈判的起点。如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有利可图的,可进一步将工程的部分净收益分配给维护生态系统、保护水质的库区农民,具体分配的份额则取决于当地农民的谈判力。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国起步较晚。本文从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发。列出了它的规划目标,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现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和对资源的消耗量分别进行了预测和比较,据此来评价这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除了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规划实施后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其它指标在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改善有利。达到规划实施的效果。应采取措施是: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坚持刚性指标与弹性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区域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总体布局与安排,其实施会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巨大影响。为减少可能导致的不利生态效应,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机制尤为必要。本文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在对生态风险涵义理解的基础上,从风险源、风险受体与风险效应三方面设计了生态风险评价体系,采用改进的突变评价法构建了定量模型,同时确定了生态风险分级标准和可接受性评判方法,并以金口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规划实施期间,区域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该规划对土地系统具有正面效应,所产生的生态风险能够被接受。研究成果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决策分析和管理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对相关规划的生态风险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限制的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多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评价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是有效进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以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为例,以区域自然与人为因子对其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多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单元耕地、园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繁昌县59.38%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能进行开发,能够开发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后备土地资源为387.03hm2;(2)繁昌县生境环境较为良好,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较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中后备土地资源生态位适宜度值最大值为0.966 5。其中,耕地适宜性最高,林地次之,园地最低;(3)多宜性评价表明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适宜性面积最大,林地次之,园地最小;(4)限制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因子主要为:排水条件、pH值、障碍层深度。为改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境条件,今后应重视土地质量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其适合开发利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无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如何理解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是其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内涵进行剖析研究。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表述,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来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表述为“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区域环境有着长期、复杂、综合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这就需要对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目前,国内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多围绕建设项目进行,涉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还比较缺乏。立足于实际所需,以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对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设计,按照时间先后划分为回顾性评价和预测性评价两类,并分别采用加权求和法和神经网络法进行分析,同时以金口河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适用、易于理解,能够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分析。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各地陆续进行,研究成果能够为实际的规划环评工作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库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以2000和2004年的多源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生成土地分类数据,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速度、景观优势度变化以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库区在这4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上没有显著改变,但是耕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未利用地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及景观均匀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及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林地减少加剧库区的水土流失,导致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应采取措施促使库区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丹江口库区的自然、气候概况、水量状况、水环境现状、水土流失等方面对丹江V口水库进行了分析。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工业、农业污染严重,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等大量排放,造成丹江口水库水质呈现中一富营养,并向富营养转化的趋势。要改善水库的水质现状,对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城镇生活污染,进行城市生态建设;对养殖污水排放,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实施生态养殖;对农业污染,在库区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改善生态与环境,全面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