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镇海—温州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即可分为明显活动的北段,具一定活动的中段及不活动的南段.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至少可分为两期:第Ⅰ期时代为老第三纪,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第Ⅱ期时代为第三纪及第四纪,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现代应力场仍受此控制.新构造活动的分段性可与各分段构造应力场期次的恢复结果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发展的历史,活动断块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特征、活动时代及其地貌表现。在东西方向上,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均有压性活动断裂的发育。东侧的马陵山断块,在中更新世之后向西仰冲上升;西侧则相对沉降,且自北而南可分为三个北升南降的掀斜活动断块,其间为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分隔。这组活动断裂,实为区域性的北西—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延续。文章根据带内的活动断裂,第四纪构造应力场,认为该带主压力轴的方位为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带内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断裂是北西—北西西走向的活动断裂,它为本地带主要的孕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正> 据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当今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为近东西方向,即近东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为现代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1983年菏泽5.9级地震的应力场也是如此。聊考断裂带是鲁西南一条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该断裂带南起河南省兰考,经堌阳、东明集、范县、聊城西至夏津附  相似文献   

4.
随着空间观测技术发展,板块运动有可能从定性进入定量化研究.本文运用空间观测技术和大地测量采集的数据,探讨板块运动方向、速度对中国东部应力场构成的作用和影响.着重研究了该地区有代表性构造——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华北地块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和欧亚板块向北东挤压,形成了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华南地块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它是由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挤压和印度板块向北东推移影响引起的。同时,据初步研究认为,原区域应力场与震源应力场展布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故对预测地震,加强应力场演变过程研究是一项有意义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北京—开滦—埕子口—济南—磁县—石家庄—北京—等三角锁环1951年至1954年和1960至1966年两期重复测量结果,分析了华北北部地区的应变状态和形变规律,认为:(1)该三角锁环所包围的地区主压应力轴的优势分布为北东向,主张应力轴为北西向,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是一致的;(2)鲁中、南水平位移场与华北水平位移场是一个整体。从邢台—聊城—曲阜—临沂—灌云是一条北西向的水平位移转换带,作者推断,这是一条既受张又受剪十分活跃的隐伏构造带,它与北东向构造交汇的部位,应严重关注;(3)从资料证实,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在1965年以前已经开始了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利用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法对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浅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山— 西来桥断裂是一条总体走向 NW、倾向 NE、视倾角 60°,上断点埋深约 96 m 的隐伏正断层,测线控制区域最大视断距约 10 m;(2)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在浅部区域走向多变,从姚桥镇西侧沿北北西向延伸至魏家沟村,然后沿北西向延伸至北港路与普照路交汇处附近,最后从大路镇东部通过;(3)综合勘探和钻探结果,初步认为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分析了渤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总体方向较华北地区稍向右偏转,力的作用方式以近水平和水平为主,主压应力显示一定斜向作用和局部垂向作用;以横贯渤海的两亚板块(黑龙江与华北)分界带—北西向构造带为界,南北两区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地震破裂方式也存在相应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区的动力源方向不一致有关。主压应力轴方向在其总体稳定的背景上呈现时间尺度不同的波动变化,进一步研究这种波动的成因及规律,对地震预报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共轭剪裂的锐角等分线指示主压应力方位的岩(土)破裂试验准则,利用卫星照片所显示的影象在松散沉积物复盖的江苏及其邻近的平原区内提取共轭剪裂的构造形迹,经测量、统计,求出锐角等分线方位的平均值,作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标志。反演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有一个北西西—南东东的挤压应力场,并以此讨论了本区的区域性活动断裂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太湖周边地区处于华北与华南二个不同构造单元的过渡地段,发育四套盖层,历次运动导致四组构造叠加。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间相关活动,形成构造组合活动模式,经过受压—平衡—加压—破裂发震四个阶段,发生常熟—太仓Ms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地形、断裂遥感解译以及钻孔联合剖面,考虑到渭河断裂东段在金家庄、东耳村一带存在一个左阶斜裂区,阶区宽约1 km,将断裂分为杨家村-金家庄段和东耳村-张家湾段,均为同生正断层,全新世有活动。使用研究区的十一条钻孔联合剖面,结合典型断错地层光释光年龄,建立了渭河断裂东段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活动速率曲线。结果显示杨家村-金家庄段全新世活动速率为0.04 mm/a,晚更新世活动速率在0.16~0.40 mm/a之间,中更新世平均活动速率在0.24~0.30 mm/a之间;东耳村-张家湾段全新世平均活动速率为0.12 mm/a,晚更新世活动速率在0.11~0.23 mm/a之间,中更新世平均活动速率在0.19~0.24 mm/a之间。通过与渭河断裂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曲线对比,在较长时间段里,地层沉积速率大于断裂活动速率,反映了渭河断裂垂向差异运动较弱,以至于隐伏于渭河阶地之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从遥感资料中提取具有现代成因意义的共轭剪裂,应用一对扭裂缝所夹锐角等分线一致位于主压缩方向的原则,探索本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在通过对比各种地形,地质资料与野外观察的途径查明共轭剪裂的现代构造形迹特征后,对区内123对共轭剪裂,按其产出情况,分别按单个,群集与全区三个空间尺度计算了它们的锐角等分线的方位,以此求得局部、小区与全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的方位,本区的主压应力轴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平均方位角为100°.  相似文献   

12.
根据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的考察和观测结果 ,结合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分区和研究区位置确定计算模型的范围 ,选定一个构造骨架 ,确定计算模型的边界形状和几何参数。然后参考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和新构造运动特征 ,选定模型边界条件 ;参考岩石力学实验结果 ,确定模型的物理参数。最后利用线弹性二维有限元程序计算了各节点位移、各单元应力应变及应变能增量。通过分析应力应变场和应变能增量划分出 2个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3.
鹤岗煤矿开采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鹤岗煤矿开采诱发地震的生成环境、活动与破坏特征及震源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鹤岗矿震的孕育和发生受到人为采掘因素和区内构造应力场的双重作用。在特定的构造物理条件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深部采矿使井下断裂构造从稳定状态逐渐活动或蠕动,致使局部活化。矿震具有震源浅、对地表破坏强的特点。震源机制表现出断层的运动方式有走滑断层,也有正断层和逆断层。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课题确定与实施地处长江金三角腹地的茅山地区,分别于1974和1979年发生了5.5和6.0级地震,这种五年内原地重复发生中强地震的例子在中国东部是绝无仅有的.它所造成的损失又远比边远地区同级地震、甚至强震还要大,仅据6.0级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倒塌六万多间,死伤二千多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达二亿多元.溧阳地震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并造成如此严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有历史记载以来渤海地震区的地震资料,通过华北、华南及东北等地震区的比较,讨论了渤海震区强震的频发性特点。同时根据渤海震区的地温场、重力场、电磁场等地球物理场及其有关反演解释资料以及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渤海震区的震源环境条件,通过与华北等震区对比阐述了渤海地震区震源环境特征。讨论了该震源环境条件对渤海震区地震频发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吸收和消化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现代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前兆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确定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判定标志和原则,综合判定了中期(3~5年)和中短期(1~3年)地震危险区,为地震的短临监测预报跟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板块碰撞观点出发,根据理论与实验的结果,强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强震地表破裂带等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格架。它是两簇近似于对数螺线的构造滑移线,即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的区、带。它们是控制和支配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为我们研究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据这些网络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特点,进而研究了大地震(M≥7)的空间分维结构,计算了该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容量维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大地震发生前有降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笔者根据茅东断裂带陶家洼方山和竹箦煤矿两段断面上采集的4期35条刻蚀擦沟数据,采用Etchecopar电算程序进行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二期应力场.第一期应力场方向为北西一南东,第二期为北东一南西.据该区域应力场演化史分析,第一期为印支一燕山期以来主导应力场,而第二期可能是进入新生代以来,特别是14±0.9万年以来的应力场,它与该区近期地裂缝和地震裂缝方向及溧阳两次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事件与灾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术了发生在早更新世末到中更新世早期:即大致从1.1 ̄0.7MaBP的各种环境事件,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构造活化、侵蚀沉积事件、天文事件、生物迁徙以及古地磙的异常等,其中气候异常和构造活化是基本的环境事件,对其它事件有控制作用。根据气候异常和构造活化的特征,可以认为:从1.1MaBP和0.7MaBP是一个连续的环境异常过程,这一时期各类环境事件集中发生,环境事件或为灾变的原因,或为灾变的结果,处自然  相似文献   

20.
断裂的运动方式,构造节理和水系分布的优势方向一般与该区的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本文对研究区内具有新活动特征的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研究。统计了该区的构造节理和水系的分布,并用数学模型“水系分布方向计算的密集度方法”进行了计算。得出,研究区新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NEE 方向。与震源机制解资料所反映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