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防灾教育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应对洪灾、台风、泥石流、地震、火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害时出现了不少被动局面。反思这些灾难及应对措施,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教育.人们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常识。社会和公众往往对已发生的灾害实例感受深刻,对未发生的安全隐患却缺乏足够的敏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年9~10月渭河流域内各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资料,对2005年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分析。对洪水的特征,水情、河道的概况,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进行总结,得出“05.10”洪水具有降水范围广、水位高、洪水倒灌、灾害重等特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揭示了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对减少洪灾的形成和流域的治理提出有关建议,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从洪灾风险形成机理出发建立区域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模糊C-均值聚类、因子分析和聚类有效性函数,建立基于模糊聚类因子分析的区域洪灾风险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怀洪南片防洪保护区15个乡镇的洪灾风险评价中。结果表明,怀洪南片防洪保护区的洪灾风险与社会经济因子、土地覆盖物因子和洪水因子等3个主要因子关系密切,被评价的15个乡镇中,小蚌埠镇为特高风险区,怀远县城关镇为高风险区,吴小街镇为较高风险区,新集镇、头铺镇、大新镇、曹顾张乡、梅桥镇、曹老集镇和沫河口镇为中等风险,临北回族乡为较低风险区,新马桥镇、王庄镇、浍南镇和魏庄镇为低风险区。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怀洪南片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的主要因子及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的空间分布,可为区域防洪减灾活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印度洋季风气候和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成为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洪灾、旱灾、飓风等。印度12%的国土易发生洪灾;28%的国土容易受旱灾影响;8%的国土易受暴风侵害,气象灾害给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印度政府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组成部分,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气象灾害管理的指导方针,印度制定了《全国危机管理框架》。管  相似文献   

5.
"03.8"渭河下游特大洪涝灾害的"三情"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渭河流域各气象站及下游重灾区华县水文站的资料,对2003年渭河下游特大洪灾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气环流背景,从降水的时间分布、大降水的落区和分类,总结了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从洪水的水位、流量、过程线及与历史洪灾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03.8"洪水具有"峰次多、水位高、历时长、总量大"之特征;通过洪水前后卫星遥感监测图像的对比分析,清楚地看出渭河主河道明显加宽了3~8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多亿元;经过以上分析,还揭示了本次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有关治理渭河、减少洪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社会脆弱性研究对减少洪灾损失、提高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有重要意义.根据灾害位置模型和应急管理周期理论,构建了洪灾社会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其中洪灾社会脆弱性的理论指标体系包含12个一级指标和110个二级指标;洪灾社会脆弱性宏观指标体系包含9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洪灾社会脆弱性微观指标体系包括12个方面.洪灾社会脆弱性理论、宏观、微观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从不同层面研究洪灾社会脆弱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开展承灾体脆弱性分析是为揭示各类承灾体的洪灾损失与洪水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是洪灾风险评估方法中的关键部分。为了分析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脆弱性,以北江"9406"型洪水放大至300年一遇洪灾为案例,全面收集社会经济数据,结合GPS技术开展洪灾损失调查,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了蓄洪区各承灾体要素的洪灾损失值,用以表征承灾体脆弱性大小和承灾能力强弱。通过计算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的损失值,得出工业及基础设施脆弱性最大,也是承灾能力最弱的系统因素的结论。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脆弱性分析为计算洪灾潜在损失和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灾害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洪灾易损性评价涉及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洪灾易损性的评价等级与单因素评价标准。在模糊物元分析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洪灾易损性评价的单因素隶属函数形式,结合信息熵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熵权的区域洪灾易损性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以大黄堡洼蓄滞洪区为例,将所建模型应用于区内建水库前、后50年一遇和建水库前、后100年一遇等4种工况下的洪灾易损性评价与区划研究中。结果表明,大黄堡水库的修建缩小了洪灾威胁的范围,降低了整体洪灾易损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河北省滦县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灾害学理论,基于GIS技术,通过综合分析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形成洪水灾害的自然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两方面出发,对河北省滦县的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评价。在洪灾危险性评价中,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变率、地形高程、坡度、水系分布等自然因素;在洪灾易损性评价中,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和GDP密度等社会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方法对洪灾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滦县洪灾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洪水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滦县东南部平原区,且以河流干流为中心向两边递减,以东部的滦河、溯河中下游、西北部的管河上游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0.
试论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建立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通过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灾规划体制,以地方政府为防灾救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体制,和以社区防灾组织、防灾志愿组织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体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民各自责任明确的综合有效的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平台查询到的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分析了这7种自然灾害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差异,由此得到了不同灾害在法律法规、标准和预案的数量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灾害对应的现有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性,提出了不同灾害法律文件在加强数量完备性方面的方向性的建议。对于协调中国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及其平衡发展,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mpirically grounded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phase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pertaining to predictable disasters within a developed country. The two‐stage framework provides a single model composed of important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initiatives, as well as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derived from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for case studies from Australia: the ‘Black Saturday’ bushfires in the state of Victoria in February 2009; and Cyclone Larry in March 2006. The framework enables a variety of analyses, including the generation of insights into disaster management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in the context of events in wealthy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aper combines two empirical examples, a series of bushfires and a severe tropical cyclone,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and to contribute to bette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disasters, preparedness, recovery and associated logistics, and other issues.  相似文献   

13.
各类灾害事件都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还会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灾害事件进行合理的界定与分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在分析、讨论现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先将灾害事件按其成因划分为2种灾型,又根据其发生环境将每一灾型划分为4种灾类,最后落实到每一具体灾种上,形成了灾害事件的三层分类体系,以供防灾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中国灾害法律法规文件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鹏  李宁  范碧航  刘雪琴  温玉婷 《灾害学》2011,26(3):109-114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库查询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总结中国近30年自然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建设成就。通过对中国已经颁布的与灾害相关的国家级法律法规、预案的查询,明确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和更新频率为9.6年/次。并提出4条建议,协调灾害法律法规文件出台数量不平衡现状;查清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更新程度;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灾害法律法规文件。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灾害分析与减灾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功建  韦晓 《灾害学》2001,16(2):70-75
随着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灾害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上海市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状,分析了这些城市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潜在的致灾防患,并总结论述了上海市防灾减灾建设的措施和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6.
灾害经济学中的减灾投入与成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徐娟 《灾害学》2006,21(2):103-105
本文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延伸至灾害学领域,构建出灾害成本的概念,并在该概念基础之上,建立了最优灾害成本经济模型,通过该模型探讨了防灾减灾的合理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安徽省的各类灾害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是各种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旱、涝等气象灾害严重;生物、地质、环境和人为事故灾害等也经常发生并有加重趋势。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安徽上述五类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了这些灾害的相互关系,并对安徽未来l0年灾害发展趋势作出了宏观预测。  相似文献   

18.
国际减灾教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秀  刘兰  温家洪 《灾害学》2011,26(2):120-124
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防灾减灾始于学校",利用知识和教育培养抗灾意识。通过对国际重要会议的决议及联合国历次减灾大会进展报告中有关国际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了历年来国际减灾意识培训的进展轨迹,分析了减灾意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模型的建立及解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秦志英  龙良碧 《灾害学》2004,19(4):72-76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灾害事件频发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根据灾害学原理和对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机制的研究,建立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模型,将在成功防范和减轻旅游灾害事件的损失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该模型主要就旅游灾害事件的基础条件、旅游灾害的诱发因素、旅游灾害的承灾体、旅游灾害损失类型、以及防灾减灾有效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尹宜舟  高歌  王国复 《灾害学》2021,(2):19-23,29
该文拓展了面向气象灾害损失评价的灾体模型,使得其适用性增强。基于新模型,对2003-2018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损失及总损失年景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极端偏重灾害损失年景的有暴雨洪涝(2003、2010年)、台风(2005、2006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2005、2008年),另外各气象灾害偏重及以上的年景主要分布在2003-2013年,2014-2018年相对灾体量指数平均值较2003-2013年(不含极端年份)偏少65%~90%;在气象灾害总损失年景评价中增加考虑倒塌房屋和饮水困难人口两个损失要素后,评价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评价结果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