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述长江流域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分析粮食资源分布,生产状况,生产结构和地域差异,指出粮食合理布局的方向,提出以粮食集中产区为重点,建设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专业化地并以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建带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动态分析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反映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变化的10个总量和均量指标.通过1978—2004年各指标在长江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发现人口增加、国家宏观政策、粮食价格以及经济非农化和城市化过程是影响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变化的主导因素;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在全国的主体地位逐渐下降。而且自2000年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断下降。耕地压力指数不断加大。基于此种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从保证区域粮食自给、保持系统动态平衡以及协调好耕地、粮食、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等方面入手.站在保障流域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提出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调控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态势与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在进入90年代后的粮食生产的消费态势。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讹诈 影响,资料分析表明,长流域七省一市的粮食生产表现为,粮食单产略有提高,粮食总产徘徊,粮食消费量与居民的经济收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江汉平原粮食生产的优势与问题,运用商品经济的观念,提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快江汉平原粮食开发的设想,即依托市场,按照价值规律,科学地调整种植业比例和粮食种类结构,发展优质品种,扩大优化模式及采用高新技术等,通过优质、高产、高效,促进江汉平原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商品粮基地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中亚热带,光、热、水气候资源及其时空组合优势明显,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流域内山地比重大,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偏少,在现有耕地资源有限和粮食市场不稳等的多重压力下,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南粮北调”正逐渐被“北粮南调”所取代。在分析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现状和近二十年来商品粮基地建设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发挥长江流域粮食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粮食主产区建设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简要阐述了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导向意义,运用对比分析法对粮食主产区的现状做了剖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各种矛盾约束加剧,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粮食生产能力差异明显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包袱沉重等.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要突破困境,必须在借鉴经济外部性理论,特别是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与完善粮食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其中,包括健全与完善国家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安全基金制度、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和金融支持机制度.构建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步骤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汉江流域地跨陕、鄂、豫三省,所在均为三省较发达的农业区和产业区,是我国经济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中部枢纽。由于在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经济总量在长江流域举足轻重,若干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带动作用,流域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应在向沿海经济为主的基础上,突出流域产业特色和中西部结合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对外开放,以武汉为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以襄樊为流域中心发展极,沿汉江、铁路、公路为发展轴,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团,地方经济创名牌效应,抓好水电梯级开发,发展绿色产业和教育,消灭贫困。尤其要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流域的环境管理,重点作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河流水体的保护,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全流域的层次上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对流域实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湘鄂赣三省粮食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历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目前是我国南方15省(市)中主要的三个粮食调出省。该区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我国粮食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的供需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向内陆推进,该区粮食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及其能力提升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6-2007年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在阐述河南省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揭示了影响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导因素;按照新时期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着眼河南省耕地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和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等关键环节,提出突破粮食生产中的障碍因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统筹流域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流域发展的最新明确的战略定位。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的区位优势及其地位和作用;从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总体特征、流域不同区段生态环境特征及主要问题、自然灾害、水利工程影响等不同方面梳理和讨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基于以上分析讨论,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需重点关注的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了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萎缩-回升的变化轨迹,指出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由于区域内棉花消费的增长,当地棉花的收购量和出口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自然灾害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产业带,又是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区域。水灾和旱灾已成为流域常发广布灾害,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约占全国总受灾和成灾面积的百分之四十。流域内旱灾成灾面积大于水灾面积。常发灾害与突发重大灾害给流域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灾害是环境质量的一个函数。长江流域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退化有密切关系。对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已成为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长江流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流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农业、农村经济水平较高,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农业生现代化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但部分农产品产量(包括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下降,流域内省际间农村、农业经济差距扩大。据此本文提出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大中上游于区的投入力度,进上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名特优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套包括基础系统、协调系统与潜力系统在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旨在以基础-过程-潜能为主线。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为基本要素单元,并结合外部介入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分析了世纪之交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并与沿海经济带及全国其它省区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有: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不符合其在国家经济开发中所处的地位;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内部差异为流域开发带来困难与挑战,但优势互补的潜力也为实现流域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带来机遇。最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江源头孟宗流域泥石流成因的调查,列举泥石流危害典型事例,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及其不同侵蚀类型在泥石流成因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泥石流危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长江流域生态危机与生态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了长江流域大面积山丘、水系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特别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根据史料、统计资料及实测成果等,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着重研究了水土流失等生态失调现象与森林植被的紧密关系及其演变规律,探讨了进行绿色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宏观战略和微观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同时论述了浦东开发对其的影响,提出了策应浦东开发的措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