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6.013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4hm2,出现了5.619hm2的人均生态赤字,表明太原市面临的生态压力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减太原市生态压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兰坪矿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其1986-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探讨典型生态脆弱矿区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随着人口增长,兰坪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了0.54hm2,人均生态足迹则上升了0.41hm2.②人均生态盈余减少了0.95 hm2,年均降幅为3.04%,可供未来使用的生态资源潜力在减少.③生态盈余的保持依赖于兰坪矿区经济增长中技术和结构优化导致的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便于对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和测度,本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对其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包头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综合指标.在阐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概念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测算了包头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包头市2006年存在生态赤字,人均1.192765hm2,生态压力指数已达1.77.纵向比较得知,包头市经济建设中资源利用强度较大并造成生态承载力下降,生态足迹上升,这表明包头市生态系统正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玲燕  闻岳  周琪 《四川环境》2006,25(4):43-47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90年代提出的可以定量的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分析的计算模型。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并且指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其改进。  相似文献   

6.
葫芦岛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和生态足迹指标对葫芦岛市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00年~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达2.376 4 hm2,全市生态足迹达642.252 9×10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0.595 6 hm2,全市生态承载力160.914 7×104hm2,人均生态赤字1.780 8 hm2,全市生态足迹赤字高达481.338 2×104hm2。葫芦岛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足迹模型为研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提供了一种廉价而快速的计算框架,作为确定葫芦岛市生态承载力的方法与模式,简单、综合而且实用。  相似文献   

7.
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使区域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进而使区域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区。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概念和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最后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区域经济体系的企业层面,各企业经营中要贯彻生态学思想;产业层面,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区域层面,建立自然区域生态经济、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园区等方面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叶田  杨海真 《四川环境》2005,24(3):15-18
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上海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3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上海市生态赤字的一系列措施,最后对模型的完善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蔡正邦  张莉 《四川环境》1994,13(2):5-11
本文首次提出生态文化概念。从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工程学、生态文学、生态艺术角度出发,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污染治理,提高到生态文化高度;从历史上论述我国生态文化的源流、发展,以新的理论贡献给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生态位理论近年来在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生态位理论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在生态位理论发展历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生态学家,格林尼尔的“空间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总结了如何正确理解生态位概念及其理论,并就如何应用生态位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如高效合理利用现存的生态位,开拓潜在生态位,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等,也为生态位理论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近5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阐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模型,设计了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00-2004年共5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各年的生态足迹需求均大于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现象,该市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焦作矿区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焦作市2004-2010年的生态赤字和生态补偿进行分析,预测了其生态赤字和所支付生态补偿金额的趋势.结果表明:焦作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2.3548 hm2增加到2008年的3.2426 hm2,随后又下降到2010年的2.9989hm2,但总趋势是增加的,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补偿的金额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8.42亿元,其后有所下降.预测出2015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1438 hm2/人,生态补偿基金为7.50亿元,生态赤字和生态补偿基金均有所减少,可见焦作城市转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全新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从生态足迹分析原理出发,分析统计了成都市生物资源消费、碳吸收地、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得到人均生态赤字为1.183gha,属于较严重生态赤字区的结论.结果表明,该区域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疆生态损失结果为依据,论述了自然利用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解释了生态损失的含义,并对生态损失特征和自然利用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生态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将生态补偿视为应对生态系统退化的有效政策工具。围绕生态补偿的定义、补偿客体、生态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方式,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市场交易、生态经济、税收补贴和社会制度等多种生态补偿理论框架。但是,由于这些理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避免挤出效应、外溢效应、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不利于协调效率、效益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理论框架,需要研究如何将生态服务纳入经济学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模型,提出简便易行的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估方法,统一生态服务价值与经济领域价值计量的基础,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维度研究针对不同生态服务补偿机制的有效尺度。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介绍了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和范畴。对生态安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方法和特点,指出了基于3S技术的生态安全评价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态素质作为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它必然体现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素质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导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应全面强化在有效提升人的生态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工业园为例,探讨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机理,论述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原则,即循环性、进化性、多样性和地域性,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存在的生态问题,通过工业园区企业的生态机理、多样性分析以及关键种企业的建立,构建良好的闭环系统,有效提升生态工业园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石家庄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1996—2006年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进行了测算与纵向对比分析,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6年的0.3616hm2/人下降到2006年的0.3227hm2/人,而同期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4893hm2/人增加到4.690hm2/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水平远超过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水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反映出石家庄市的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不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战略与重大任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保护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行动,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进展,但生态系统本底脆弱、保护修复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与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尚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要。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主要进展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一段时期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探索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机制,强化监管制度设计、示范样板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