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源遥感数据沙尘暴强度监测的信息可比方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综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沙尘暴监测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提出了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识别和提取沙尘暴信息的新方法,利用近红外1.6μm波段特性,构建了可比沙尘强度指数。研究表明:利用卫星探测器11μm,12μm波段差值进行沙尘暴信息识别和提取,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不能刻画沙尘暴强度;构建的可比沙尘强度指数,能够解决多源遥感数据由于卫星平台、监测时间、监测区域等不同因素导致的监测结果不可比的问题;同时监测结果与地面气象站监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刻画沙尘暴强弱分布,可以作为沙尘暴定量研究的参数,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持续定量地监测沙尘暴的起源、移动、传输路径、扩散等待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登科  杜继稳 《灾害学》2006,21(1):55-58
基于对以往沙尘暴监测和预报的研究,依托天气气候观测网,应用不断发展的卫星遥感监测和天气预报技术,提出符合陕西省天气气候特点的沙尘暴监测、综合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区域沙尘暴强度监测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利用NOAA/AVHRR数据,通过查找表增强显示沙尘暴信息和利用经验模型提取沙尘信息,探讨了区域沙尘暴强度监测的方法。研究发现,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通道多光谱合成遥感数字图象对沙尘暴的监测和沙尘信息的提取效果明显;在低植被覆盖区域,利用GVI指数提取沙尘信息是不可行的,但这一指数有助于提取海面上的沙尘信息;并对沙尘浓度提取进行了探讨,以期显示区域沙尘暴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相关监测资料,对2006年3月9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近地层微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特强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面蒙古气旋是形成这次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沙尘暴过程中近地层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旋的位置和强度有关;温、压、湿和风速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10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特强沙尘暴时段PM10最大值超过140mg/m3.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张晓龙  张艳芳 《灾害学》2001,16(3):70-75,81
近年来,强和特强沙尘暴在我国北方频繁发生,这与中国北方近几十年来植被破坏严重,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沙源物质增加,气候进一步暖干化,自然环境对沙尘暴的防卫能力大大减弱有关。防治沙尘暴有三方面措施;一是增加地表覆盖,促进生态良化;二是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与沙尘暴多发区环境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三是加强法制与管理力度,使沙尘暴多发区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皖北干旱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利用土壤热惯量法、作物缺水系数法和相对植被法三种遥感分析方法监测皖北干旱的技术思路,确定了适用皖北地区的不同干旱等级的遥感判别指标。经过实况对比分析说明技术方法合理,为遥感业务应用提供了实用手段。  相似文献   

7.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综述了关于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利用117个沙尘暴代表站近50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以沙尘暴出现日数为定量指标,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国北方的草原区、荒漠区和农业区,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总体呈下降趋势,沙尘暴发生频率与下垫面状况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沙尘暴有着明显的年代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农业旱灾遥感监测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综述了各种旱灾遥感监测模型和方法的适宜地区和优缺点,并从植被覆盖度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了分类,总结了针对区域选择旱灾遥感监测模型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观测事实概括了东亚沙尘暴的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用数学模型对抽象的概念模型进行了理论建模,并用数学模型的数值解讨论了东亚沙尘暴概念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从观测事实得到的东亚沙尘暴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与用气象学原理建立的沙尘暴数学模型的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沙尘暴形成机理概念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系统中最大的部门灾害,其大面积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表现为规模增大、程度加深的趋势。农业灾害的遥感监测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当前主要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要提高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范围和精度,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灾害遥感机理的研究,采用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数据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17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近20年最强的一次区域性夏季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气候成因、天气形势和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天气现象发生前后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是在河西走廊地区长时间极端干旱的气候背景下,新疆冷空气分裂东移南下,配合本地极有利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锋面过境引发了大风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前后期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有显著性突变。  相似文献   

12.
沙尘暴成因及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熊佳蕙  闫峰 《灾害学》2004,19(1):92-96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制约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分析沙尘暴危害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从人口、法律制度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治理沙尘暴.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强沙尘暴序列及其支撑数据集,分别以站日和站时为计算单位,建立了中国50 a(1958-2007年)沙尘暴时间序列,分析了两个序列的关系,并比较了两者所反映出的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站日和站时序列总体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细节有所差别,有时会影响某些结论。在反映沙尘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时,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辽宁气候变化及若干气象灾害的事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省1961~2005年39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采用沙道夫干湿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旱涝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辽宁省夏季低温冷害和沙尘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辽宁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向暖干化方向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5年来辽宁的干旱有增加趋势、洪涝减少,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沙尘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北京地区一次扬沙天气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沙源和实况气象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发展的区域沙尘耦合模式,对2004年3月29日北京及周边地区扬沙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模式预报出大风、垂直速度等气象条件要素演变,表明导致此次沙尘过程的发生、发展主要因素是大风、上升气流等.从天气实况沙尘图与预报沙尘区随时间演变过程看,模式预报的沙尘范围和强度与实况结果基本相符;沙尘数值预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出此次沙尘过程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移动路径等,较准确地描述了本次沙尘过程的形成演变和移动等特征.从模式预报的北京地区沙尘浓度的垂直廓线和沙尘强度表明本次沙尘的沙源以本地扬沙为主.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暴潮是指在大气强迫力作用下局部海面的异常升降现象,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上百亿元,风暴潮科技减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于Oracle和GIS技术的风暴潮减灾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框架,阐述了风暴潮减灾数据库设计、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集成、基于GIS的减灾辅助决策分析、基于3s技术的灾害监测和调查以及基于GIS的灾损评估等5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及时获取海洋灾害发生及其影响的监测信息,并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根据渤海湾海洋灾害发生的特点,从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等海洋灾害的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入手,介绍了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的功能。应用服务情况表明,该系统对渤海的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的遥感监测效果良好。重点对利用NOAA/AVHRR数据开展的1998—2006年春季渤海海域污染遥感监测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近海水域从1999年开始出现大范围污染,其中,2002年最为严重,2003年以后有所好转,但是近两年的污染状况又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沿海是仅次于孟加拉湾地区的第二大风暴潮重灾区。本文分析了地质时期及历史时期我国风暴潮灾的灾害记录,揭示了中国沿海风暴潮灾的严重性,并讨论了其成因特点和成灾机理,提出了一系列防灾措施和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