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滤膜技术在地下水除砷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污染突发事件的频发严重威胁着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加之饮用水控制标准的提高,就对饮用水除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纳滤(NF)膜分离技术为饮用水除砷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概述了地下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我国高砷地下水地区分布,然后分析了NF膜特点、除砷机理与性能,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因素包括膜操作因素(操作压力、膜回收率、膜排布方式等)和原水水质因素(pH、水温、共存离子、共存有机物及砷浓度与砷价态等),对NF膜除砷性能的影响。此外,对NF除砷的关键问题,如原水预处理、膜浓水处理、膜污染及其清洗等,也作了探讨。最后,总结了目前NF除砷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NF膜技术在除砷应用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砷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修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治理砷污染土壤的主要手段之一。综述了土壤中砷污染现状及其赋存形式,重点分析讨论了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制以及提高微生物修复效率的方法。土壤砷污染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修复技术很难实现显著的效果。只有建立在以微生物修复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物理化学、植物及农业生态等措施,才能大大提高微生物修复效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修复砷污染土壤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砷的机制及其在砷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砷、镉和铅等对周边人群造成较高的健康风险隐患。以南方红壤区某铅锌冶炼矿区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及风险表征,并讨论场地修复目标值与修复技术。结果表明:土壤受到重金属复合污染,关注污染物为四类重金属,包括铅、砷、镉和锌,集中于表层土壤(0~0.6 m),并呈现空间分布规律性;场地未来用地类型为工业用地,对比污染物(不包括铅)各层(第1层0~0.3 m、第2层0.3~0.6 m、第3层0.6~1.0 m)风险表征值,污染物(砷、镉)存在致癌风险与非致癌危害,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累积风险水平不可接受;分析风险控制值及国内外相关标准限值等,初步建议砷、镉和铅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3.41、21.50和600 mg·kg~(-1);同时,针对场地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建议源控制与修复技术并用,并与当地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开展。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饮用水源有机毒物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浙江省9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体中有机毒物污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制定的相关模型对饮用水源地水体中有机毒物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98个饮用水源地水体中共检出7种有机毒物,分别为微囊藻毒素-LR(MC-LR)、微囊藻毒素-RR(MC-RR)、草甘膦、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多环芳烃、咔唑;各饮用水源地水体中检出的有机毒物引起的健康风险大小依次为多环芳烃DEHP咔唑MC-LR草甘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存在有机毒物检出的饮用水源地水体的总健康风险约为10-13~10-8a-1,与部分国际机构制定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水平判断标准相比,浙江省饮用水源地水体中有机毒物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远低于可接受水平,大部分饮用水源地水体的健康风险甚至达到可忽略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河南省城市污泥中汞和砷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采集河南省11个地市1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对污泥中汞和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汞和砷分别为2.15~4.47、13.72~52.20 mg/kg,平均分别为3.03、32.00 mg/kg,未超过《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汞和砷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含量较高的城市集中在郑州、漯河、许昌等中部城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污水来源和总有机碳含量对砷含量具有重要影响。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86.6%的污泥样品处于中度或重度砷污染,而汞含量均处于重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6.
砷污染土壤柠檬酸萃取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伴随着砷工业的发展,含砷化学品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一般砷污染事件发生后,土壤是其最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寻找一种快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砷污染土壤进行控制修复。针对此问题,通过实验探讨了柠檬酸萃取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了柠檬酸浓度、液土比、萃取时间及土壤共存离子对柠檬酸萃取砷的效果的影响,为砷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柠檬酸是一种高效的砷萃取剂;随着柠檬酸浓度、液土比、萃取时间的增加,砷的萃取率均有所升高;当柠檬酸摩尔浓度为0.25 mol/L、液土比为20 mL/g、萃取时间为21 h时,柠檬酸对砷的萃取率达到最高值(70.58%);土壤中共存的PO43-、Zn2+、Fe2+,由于其竞争作用,能使柠檬酸对砷的萃取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环境中的砷可以通过食物、水等进入人体。砷能在人体内取代必需元素磷的功能而造成危害。为了研究环境中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人体内砷的水平是必要的。以头发作为砷的活体检查材料,具有稳定、容易采样和保存、携带方便等优点。测定头发中的砷含量,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并为砷在环境中的污染程度提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饮用水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介绍了从饮用水中去除砷的各种方法,总结了目前除砷技术存在的不足,指出混凝微滤工艺具有除砷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应成为今后饮用水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近30年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领域的研究状况,利用VOSviewer、CiteSpace及HistCite等文献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该领域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是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该领域研究重点关注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空间分布、源解析等;常用评价方法为地积累指数、污染指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统计学评价。其中,地积累指数与污染指数的评价结果受背景值准确性影响较大,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方法受限于变量相关性;评价指标呈现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向生物有效性发展的趋势,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毒性等相关研究仍呈上升趋势;土壤铅、镉的污染评价相关研究最多,近些年对于砷、锌与铜等的污染评价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源识别、空间分析、生态风险仍将是近期内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硫酸-硝酸法"浸出实验,以砷的浸出浓度为控制指标,选用Fe Cl2为稳定药剂,对矿区砷渣进行药剂稳定化研究。考察Fe/As摩尔比、p H值、粒度、温度及稳定时间对砷浸出浓度的影响,通过研究稳定化前后砷形态的变化,探讨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砷浸出浓度随Fe Cl2投加量增加而降低,当Fe/As摩尔比为1,p H=6.5~7.5时,常温下稳定化1 h后,砷浸出浓度低于2.5 mg/L且基本达到稳定,达到《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的入场要求;随反应温度升高,砷浸出浓度略有升高;矿渣稳定化处理后,砷从生物有效性高和毒性大的形态逐渐转化为毒性小、稳定性强的形态,但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砷形态的迁移转化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的病毒会引发人体健康风险,故消毒是饮用水生物安全的重要屏障。为了比较不同消毒工艺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在总结水介质中常见病毒的种类及特性的基础上,围绕当前饮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消毒工艺(氯、氯胺、臭氧、二氧化氯、紫外线),梳理了各种消毒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消毒效果及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鉴于消毒工艺进水水质对病毒灭活效果影响较大,且饮用水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均可直接、间接强化对病毒的去除效果,故提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协同高效运行的饮用水多级屏障处理工艺,以有效控制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引发的饮用水水质风险。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江优先控制有机毒物污染预警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苏段)的有机毒物污染控制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江(江苏段)有机毒物污染和沿岸污染源现状的分析,提出并举例说明筛选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的方法,并对建设江苏沿江优先控制有机毒物污染的预警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壤固相吸附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元素,土壤砷污染与修复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土壤原位修复是消除土壤砷污染的有效方法,其中砷在土壤固相上的吸附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土壤固相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具有表面积大和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它可通过与砷酸根阴离子发生表面配位反应,形成内外层配位体等方式来固定土壤中的砷,以降低金属离子的迁移能力和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原位减轻砷污染的方法。文中简单介绍了砷污染的现状、危害和赋存状态,重点介绍了铁铝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有机质等土壤固相对砷的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更好地掌握砷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4.
砷的有用性自医药品开始,利用其毒性和化学性质广泛地作为农药、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颜料和作为玻璃脱色,消泡剂,合金、半导体原料等用途。因此,也就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化学污染物。 许多国家为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危害人类健康,都规定了饮用水,地面水中砷的最高允许浓度,工业废水的允许排放浓度。本文就监测,废水处理及排水管理中,有关砷测定时样品保存,预处理,测定方法以及测定技术上的诸问题,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工业锰渣通过中温煅烧对硫化砷渣进行固化,考察煅烧温度、铁盐、碱性激发剂、水灰比、养护时间对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对砷的挥发影响较大,但是能显著降低砷的浸出浓度。同时"锰渣-铁盐—碱性激发剂"所构建的固化体系对砷具有很强的束缚能力。当硫化砷渣、锰渣、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铁和硫酸亚铁质量比为6∶1∶0.8∶0.05∶0.1∶0.5∶1时,在550℃下煅烧2 h,养护28 d,砷的浸出浓度为4.4 mg·L~(-1),达到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针对碳效率较低、排放量大为特点的中国重污染工业企业在未来实行节能环保与低碳发展可能存在着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碳风险,结合国内外对碳风险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建立重污染工业企业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以机器学习的最新成果——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为基础、选取高斯核函数并借鉴风险预警理论成果,对实验企业进行风险预警。使得企业能正确识别和把握碳风险,以事前控制的理想状态降低碳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SVM模型进行碳风险预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同时,总结了SVM模型评估得出碳风险较低的企业所具有的共性,对于重污染工业企业管控碳风险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矿业活动对土壤系统良性运转带来较大的环境负荷,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是土壤污染防治和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在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并结合空间分析和冗余分析手段的基础上,对新疆某矿冶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Cu、Mn和Cd超标率分别为88%、38%、49%和24%;土壤Mn、Zn、As和Cd弱酸可溶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尾砂库和收砷房的附近区域。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揭示As和Cu污染累积较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As、Cd和Cu生态风险较高,Mn为低生态风险。风险编码法(RAC)评价结果进一步揭示Mn和Cd具有显著的土壤迁移风险。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弱酸可溶态含量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pH和重金属弱酸可溶态是影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2个重要因素。综合风险评价手段与多尺度分析方法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区域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因为1979年11月对“国家临时初级饮用水章程”的修订,很多供水公司面临着改变它们的消毒措施,以便遵从三卤甲烷最大污染水平为0.1mg/l的允许量。埃文斯维尔(印第安纳州)给水排水公司选择了二氧化氯消毒剂作为最切合实际的控制三卤甲烷的方法。引进二氧化氯处理6.3l/s规模的中间试验厂,同一家使用氯化的生产规模工厂做了比较。二氧化氯对减少三卤甲烷是如此有效,以致从1983年起,它便在埃文斯维尔的生产规模工厂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系统介绍了美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重要方法——制度控制,并结合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制度控制在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应用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制度控制在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建议。研究认为,制度控制在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法律体系、实施主体、公众参与和跟踪评价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吸附法去除水体中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殖酸是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成为饮用水微污染的控制对象.介绍了吸附法在去除水体中的腐殖酸的研究应用,阐述了炭质吸附剂、树脂吸附剂和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去除腐殖酸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复合功能树脂在控制水体微污染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