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地形因子的提取对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地形因子的提取主要是基于DEM来完成的,而DEM的分辨率不同,所提取的地形因子的结果也不同.以化龙山为例,选择4种不同网格分辨率和地面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4个地形因子作为分析因子,运用叠合比较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形因子随这4种分辨率DE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EM的分辨率越大,对地形的概括作用越明显,地形越趋近于平坦化.该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继续深化,通过对多因素的分析,旨在得到更加普遍的规律,为其他不同地貌的地形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面积高程积分通过统计流域地表的高程组合信息来反映地貌流域被侵蚀的程度,是反映流域发育阶段的一种地学模型,也是揭示流域地貌形态与发育特征的重要指标。以清水川流域的DEM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Arc GIS 9.3的水文分析研究了不同汇流累积量下所获取的集水区数目及面积高程积分值变化,以及面积高程积分值随河网等级变化的情况,以研究清水川流域的地貌发育阶段。研究表明,清水川流域的地貌地形主要属于均衡的壮年期和未均衡的幼年期地形,汇流累积量对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基于不同栅格分辨率DEM提取冲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形成的差异,选择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典型冲沟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平台,在0.5m、1.0m、1.5m和2.0m四种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冲沟的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分析了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的分布特征、面积比例与损失量情况,以及不同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因子精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元谋冲沟陡坡较多,大于35°的面积占50%。当分辨率降低时,大于35°区域比例减少,15°—25°面积增加,地形趋缓。2区域坡长为0—30m的短坡。分辨率降低时,短坡长被合并,短坡坡长的面积减小,30m以上坡长的面积不同程度增加,坡长发生整体延伸。3区域坡度坡长因子主要集中在0—10。分辨率降低时,0—10的坡度坡长因子面积的比例减少,大于10的坡度坡长因子的面积比例增加。元谋干热河谷区陡峭的坡度对坡度坡长因子的影响较大,较短的坡长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数字高程模型是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SRTM、DEM是公众可以免费获取的精度达90m的DEM数据.以我国1:5万DEM为参考数据,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高程中误差模型和单位面积土地填挖方对SRTM、DEM进行高程精度研究,并分析了高程误差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SRTM、DEM的高程中误差和单位面积土地填挖方随着地貌类型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这主要由于SRTM像元精度不高所致.在研究区内的33块样区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二级精度评价标准之内,可见SRTM、DEM整体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清流河流域琅琊山周边815km2的区域为研究样区,通过预处理后的1∶1万DEM、1∶5万DEM、1∶25万DEM、90mSRTM3-2、30mASTERGDEM五种DEM数据和ArcGIS中内置水文模块Hydrology提取了河网和子流域等水文因子,并以1∶1万DEM提取的水文因子为基准,得到基于其余四种DEM数据的河网套合差、子流域周长差、子流域面积差,分析了四种不同源DEM数据在提取水文因子中的精度差异。实验表明,在较大尺度范围的非平原区内进行水文分析,且上游汇流面积达到0.625km2时,1∶5万DEM、90mSRTM3-2、30mASTERGDEM三种DEM提取水文因子均可获得较理想的结果。就提取水文因子的整体精度而言,其中1∶5万DEM较高,90mSRTM3-2次之,30mASTERGDEM稍差,1∶25万DEM较前三者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区域建设用地开发标准的前提下,评估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和RS技术,实现对区域可建设用地情况的评估。针对大连市西山水库上游地区,利用VM-Map Info构建50m×50m矢量格网为基础数据载体,借助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得出研究区域的可建设用地情况,将土地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3种类型,选取2014年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Arc GIS平台下提取土地实际利用信息,将实际土地利用情况与可建设用地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大连西山水库上游地区建设用地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大连西山水库上游建设用地强度为43.41%,可建区内土地开发殆尽,在限建区和禁建区内有大面积的建设用地,建设强度大,土地开发存在不合理性用地。  相似文献   

7.
依据地形起伏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功能和制图技术,以1∶50000DEM数据为基础,利用0.01km2的动态格网以街道为评价单元进行空间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大连旅顺口区的地形起伏度,制成地形起伏度专题地图,划分相应起伏区,分析得出旅顺口区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度较大,起伏度指数以中低值为主,并测算出各街道实际用地情况,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也为区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罗明良  罗静  王佑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18-121,126,226
以重庆市永川区陈食街道朱龙花等6村为例,基于全国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 9.3平台支持下,进行了30m×30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探讨了重庆市永川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从定量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朱龙花等6村海拔、坡度及坡向均值分别为345m、17.28°和271.25°(西坡);采用高程分带、坡度分级及坡向分类的方法能直观展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耕地(水田及旱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上,阳坡面积大于阴坡,水田尤为突出。园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15°,西坡和西北坡分布最多;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m的平原和丘陵上,坡度小于25°,各坡向均有少量分布;水域、水利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格局类似,主要分布在300—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6°,东坡、东南坡分布较多;其他土地分布在海拔低于500m,坡度小于25°,西坡分布较多。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角度看,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约有2.34hm2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缓陡坡和陡坡上,应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同一地形因子不同级别下的土地主导利用方式各异,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1∶5万的重庆市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窗口分析法(选择最佳窗口尺寸大小为5×5)提取了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重庆山地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地形起伏度介于0.08—3.51之间,整体趋势为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②重庆市地形起伏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乘幂拟合曲线拟合度为0.7999,且呈显著负相关;地形起伏度与人均GDP对数拟合曲线的拟合度为0.6326,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航拍技术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相结合,通过对航拍照片的校正、DEM(DigitalElevationModel,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高程数据提取、占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土方量的测算等,探讨了航拍技术在油气田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坡度、坡向和高程点信息,基于流域的河流和上、中、下游社会经济情况对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明显倾向于分布在坡度小、阳坡、海拔低、与河流距离适中、经济发达的地区。研究结果将为嘉陵江流域居民点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南西高,北东低。5km×5km单元地形起伏度〉1000m的区域面积占27.98%。0.5km×0.5km单元〉100m的区域面积占50.63%。在8.0级主震和6.4级余震震中之间典型区段剖面0.5km间隔分析中,南西段起伏度大于北东段,南西段起伏度〉200m区段占全段14.84%,北东段仅占6.64%。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差异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合,具有高起伏度的南西段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8.5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70.99%。地震灾区地形起伏度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灾关联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15年闽江北港重要饮用水源地水文、水质长序列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文保证率下的流量对不同水质因子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pH数值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而DO、高锰酸盐指数、TP和NH_3-N呈上升趋势;②25%保证率的流量为pH和DO变化驻点,高流量时呈显著正相关,低流量呈显著负相关;③高锰酸盐和TP在高流量条件下(50%水文保证率),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④氨氮在低流量条件下(50%~100%水文保证率),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岛礁与大陆沿海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与深水相邻,暴露于非常大的台风波浪中,并且大多数包括边缘珊瑚礁,地形变化急剧,水深由几十甚至上百米突变到1~2 m。外海波浪在礁盘边缘处发生破碎,并沿着礁盘行进,波浪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传至岛礁上的浪涌和波浪产生非线性作用,且礁坪上地形复杂,难于建立数值水槽进行研究。国内现有的海岸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是针对大陆海岸,但没有针对地形复杂且水深急剧变化的深水岛礁的相关条文,而这对于确定岛礁上护岸高程、护岸距离礁盘边缘的距离等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岛礁环境中,外海波浪传递至礁盘上沿程的水动力数据,并测量距礁盘边缘400m 处的护岸越浪量,为岛礁上水工建筑物设计与应急管理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海拔2 000 m、3 500 m、4 000 m模拟环境条件下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放电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发现不同气压下放电电压的差异,为高原地区用电器产品的设计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流域DEM数据和水文资料,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流域等流时线的绘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判定水流方向,识别和处理洼地,计算水流方向上的汇流时间,并据此绘制了等流时线,为进一步真实反映小流域的汇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滴道河流域汇流模拟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推求等流时线方法简便,且结果可靠,特别是在缺少实测水文资料的小流域汇流计算中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净初级生产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决定因子,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研究的基础。为了解玉溪市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情况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利用CASA模型对玉溪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并从时间、空间变化及其与DEM、NDVI等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玉溪市15年间净初级生产力均值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2)各地区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差异明显,西南部地区最高,东北部地区最低;15年间西部与西南部地区减少较明显,北部与东北部地区增加较明显。(3)净初级生产力均值总体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大,与DEM、NDVI呈正相关。在海拔较高区域,与NDVI相关性较大;在海拔较低区域,与DEM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本底要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约束,研究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增强对区域人地关系的理解。本文基于第五、六、七次县级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结合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及集聚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方向变化不明显,且人口分布呈现“多核心”格局,聚集趋势加强。(2)2000—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热点趋于集聚,冷点变化不明显。(3)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离地级行政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大,河网密度次之,然后是坡度和人均GDP,不同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黄山市人口统计数据(2000年)及地形数据,根据地形起伏度进行地形分区,在不同地形环境下分析道路、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和河路在平原盆地区、低山丘陵区及中高山区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范围依次为2km、1.5km、1km和1.8km、1.2km、0.8km。通过建立道路、河路影响指数反映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影响程度排列的地形环境依次是平原盆地区,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区。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省典型环境条件地区进行黄铜合金和铝合金自然大气暴露试验,试验时间为期一年,监测不同地区温湿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环境因素。通过计算金属材料腐蚀速率,分析腐蚀产物成分,结合不同地区温湿度、污染物浓度数据,进一步分析黄铜合金、铝合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和材料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