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例,采用2004—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统计数据,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来揭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新疆15个地、州、市中,除个别地区个别年份城镇化综合指数出现回落现象外,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2)在时间序列角度,协调度体现向上趋向性,没有明显的等级跳跃。(3)新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空间格局特点是地域差异很大、北疆水平高于南疆。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发展对于装备制造业非常重要。基于2000—2019年装备制造业面板数据,构建了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综合评价值与技术创新综合评价值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碳排放效率综合评价值大于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综合评价值的增长幅度更大,两者差距正逐渐缩小,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大,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小;耦合协调度整体经历从严重失调转变为轻度失调,各细分行业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均有提升;耦合协调度主要受耦合协调度本身影响,其次自主创新程度、能源结构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率也较大,而企业规模的贡献率较小。建议各细分行业实施差异化发展,并加强协调行业的辐射效应,建立装备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2000—2017年省际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3E)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分析中国3E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布局及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能源效率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2000—2014年由0.564降至0.422,2014—2017年由0.422升至0.440,呈东部、中部、西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中国3E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483升至0.672,三大区域差异明显,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周边省份发展的时空规律;(3)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2年各省3E系统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2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过程及其协调程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提高,空间城镇化年均发展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又快于生活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最低,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性特征。(2)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城镇化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多。(3)2003—200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等级为中度失调,2006—2012年为轻度协调。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江西、广西、吉林代表团审议,并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只靠借东风,事在人为。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生态环境。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保护好,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005—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节能减排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陕西省及其他地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实证表明:(1)陕西省各地级市历年的节能减排效率均值均小于1,投入产出结构不甚合理,需协调技术进步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2)陕西省经济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为缓慢增长。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对周围地级市形成辐射带动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减排效率的耦合度总体上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节能减排效率提高会使耦合度下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耦合度起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指数与耦合度之间呈倒"U"型分布。建议陕西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西安市对周围地级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转变西安市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以实现节能减排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对201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具有集聚性,不同省份...  相似文献   

8.
以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际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STIRPAT模型等方法分析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下省际生态效率水平及内外部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效率均值为0.528,整体上无效。东、中部地区逐渐迈向规模报酬递减阶段。(2)技术和规模是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内部驱动因素。(3)生态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U"型分布;由于存在"技术回弹"效应,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未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是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杭州市萧山区环境空气的监测资料,采用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API)、Daniel趋势检验等评价和分析方法,研究了萧山区"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PM10是萧山区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SO2、PM10浓度以及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先升高后降低,总体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在2007年后逐年改善。(2)空气中NO2污染负荷系数逐年上升,NO2/SO2和污染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萧山区空气污染特征正处于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的初期阶段。(3)萧山区月均API呈现出7-9月4-6月1-3月10-12月的变化特征。(4)在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耗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萧山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说明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污染源综合治理、能源清洁使用等措施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Theil指数进行适当改进和完善,将其转嫁应用于不同区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的分析。研究中国31个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6—2013年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特征,并基于Theil指数分析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中国水污染物COD和氨氮排放强度总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占主导地位。由于农业源影响,COD排放强度差异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呈现阶段性,2006—2010年为西部东部中部,2011—2013年为东部中部西部;氨氮排放强度差异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进一步探索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趋势与其差异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水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其相应的差异指数呈现正相关性。最后探讨了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成因,表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机制是主要因素。此研究对于中国不同地区响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绿色浙江”,这是我省在新的历史阶段 ,围绕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内在要求的集中体现。1 对建设“绿色浙江”目的性的认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的是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遵循生态规律和自然规律 ,积极建设和保护“天蓝、水清、山绿”的自然生态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同时 ,…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中国《产品包装法》现状及其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从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包装法规的研究动态,论述了制定<产品包装法>的基本原则,并就立法、执法和配套措施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北京市城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节能减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能减排是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随着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达标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清洁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的大力推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在水环境污染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城八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0%.雨水径流COD排放量占废水COD排放总量的33.39%,足见城市径流污染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亟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应从加强雨水径流污染的监管力度下手,建立以市场激励为主、政府管制为辅的雨水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8.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新《环境保护法》与原《环境保护法》相比具有诸多亮点,如体现和贯彻了"保护优先"的理念,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规定了按日处罚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新《环境保护法》仍属管理法而非权利法、没有触及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缺乏合理协调、立法技术不够完善等。今后《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应注重从管理法向权利法转变、强化地方监管和建立区域性监管、协调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景观影响评价中"景观"的内涵和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2):148-150,153
针对目前不同学科对于景观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文章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基于的景观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景观科学具有边缘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并根据目前中国景观影响评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