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无论是对发达区域(产业转出区)还是落后区域(承接区),都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采用对比的实证分析,从西部的动态比较优势出发,通过西部各省的优势比较从总体上确定了西部承接产业的优先承接区、一般承接区和承接障碍区,然后将西部各省的竞争优势与中部地区进行比较,确定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出,促使各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找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四川现有涉及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行业类别以及涉及重金属类别情况,分析了典型电子行业产污特征及污染治理措施,侧重探讨了四川承接涉重电子行业转移有关重金属总量指标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进程。随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加和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上海面临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期,其中制造业转移是重要部分。通过构建区位熵指标,分析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比较安徽、江西和湖北三省区位熵数据,论证各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比较优势,从而明确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去向,最终促进上海和三省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2018—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44个市(区)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发展趋势及客观规律出发,基于经济与电量数据的高相关性,探索性地建立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各产业集聚程度、成长性、规模及转移粘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四川区域工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集中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吸附能力更强,产业聚集效应显著;重庆区域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更高、发展更成熟、吸附能力更强,行业发展更具优势。(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双核城市极化效应,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均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余城市。(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产业在城市间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过度、适度、离散的梯度特征,为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提供了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6.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为理论指导,从规划保障、经济需求、产业链发展条件、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五个方面构建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作为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备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备选地区分为4个类别,提出每类地区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协调资源环境与区域空间布局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结构缺陷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规模加大.本文通过对2005年的外商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向我国转移的产业大多为高耗能、高污染、吸收就业少的行业,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冲突,存在结构性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银杏产业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银杏资源的开发与市场状况,以及云南银杏开发与利用前景,提出了开发银杏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的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但长期以来的发展事实已说明刻意模仿和单纯利用自身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无法实现经济赶超。从输出基础理论的角度,分析发展较快的省份产业选择及其产业相关度情况,以此为依据选择黑龙江最具有经济带动性的产业并根据相应的产业关联形式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突破被动承接附加价值最低端的产业从而长期发展缓慢,改变产业体系散乱缺乏有效竞争力的现状,转变依赖资源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高附加值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建立相对高效的生产体系,真正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黑龙江经济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苏南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北挂钩机制的政策指引下,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以淮安市为例,从增加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苏南产业转移对促进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其消极影响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区,承担着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生态屏障功能。基于1995—2013年统计数据,定量评价了该地区产业结构演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滇西北各州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当全国经济进入"三产化"时代时,滇西北地区却出现了独特的"逆三产化"的现象。近十年来,滇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属于中等,总体上是上升的,说明其产业结构变化加大了该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压力。  相似文献   

12.
滇中城市经济群作为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结合研究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建立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整合的生态工业体系,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是当前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运用变异系数的距离协调度方法,定量分析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标准,强调把产业布局在区位优势明显、环境承载力高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对产业梯度转移的一般规律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质疑。通过东西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对比,做出西部传统产业向东部逆向转移并承接高新产业的结论,提出了对该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优化产业结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是其关键。针对云南省优化开发区中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说明,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最后给出优化产业结构和进行产业结构内部调整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滇南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状,提出以"桥头堡"战略目标为指引,结合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等"桥头堡"建设需求的产业发展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许昌市特色产业集聚的区位、产业、交通和政策环境分析,得出许昌产业集聚的机制是龙头企业带动、优势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与项目推进.据此,分析了许昌“一带十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产业发展状况,提出科学规划,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集中,构建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品质,强化设施建设等推进许昌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经济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保证。通过分析滇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特色经济和提升产业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滇中城市群用地的空间绩效,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运用比例变化指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方法研究了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变化关系: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差距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由非同步变化逐渐进入同步变化轨迹;短期内,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优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但滇中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未出现同步变化规律,说明滇中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因果关系结构要在长期发展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为例,利用《云南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滇中城市群的区位特色,在分析经济发展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滇中3市1州的产业结构与区位条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滇中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效用可分为四种类型,昆明属于产业因素推动型,曲靖和楚雄属于区位因素推动型,玉溪属于增长滞后型,滇中没有城市属于快速增长型.最后提出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巩固硬件加强软件环境建设、把握区位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个方面措施,以提高滇中产业经济增长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