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上海市郊中小河流夏季水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夏季对上海郊区一典型的中、小河流河网水质进行监测,结果结果:(1)河流水体普遍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其CODcr、总磷、总氮等指标均数倍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V类水最大允许值, 本正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位于集居民区和养殖场附近河流的污染更为严重。(2)受富营养化和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河流水质还存在分层现象,尤其是水流滞缓、水深不足2m的小河流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底层水氨氮,TRP(总反应态磷)和SRP(溶解反应态磷)的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而表层水的pH和DO高于底层水;同时,由于底层水处于厌氧的环境下,NO3^--N、NO2^-含量低于表层水。(3)由于长期受纳污水、污物,中、小河流底泥有很高的氮磷累积,凯氏氮平均达3.526(N,mg)/g;总磷平均达2052.250(P,mg)/kg。集镇居民区河流底泥总磷含量高达5813.838(P,mg)/kg;养殖场附近河流底泥凯氏氮高达5.964(N,mg)/g。底泥孔隙水中的NO3^--N、NO2^-含量很低;NH4^+的含量是河流底层水的3-24倍;SRP的含量约是河流底层水的2-16倍。由于底泥有机污染重,耗氧量大,处于厌氧的环境,其交换态Fe^2 的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2.
总氮(TN)、总磷(TP)是评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而实验分析中的总氮、总磷含量的测定结果受诸多因素(如水样储存方式、储存时间和氮磷赋存状态等)的影响,易造成分析数据的不稳定性。对于云南典型喀斯特地区湖泊水体氮磷含量分析而言,特别是在采样点距实验室距离远、样品数量多的情况下,不能按实验分析标准要求时间完成分析。该研究针对云南九大高原典型湖泊的特殊性和在大批量样品采集、远距离搬运、实验分析需要一定时间的实际情况,选择3个氮磷含量差异较大的抚仙湖、阳宗海和滇池为研究对象,对采样后样品在低温储存条件下随测定时间而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样品TN、TP和溶解态氮(DN)、溶解态磷(DP)含量的变化特征,以确定最佳的实验分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采样后即进行氮磷含量分析结果显示:3个湖泊水样氮磷含量差别明显,同时存在状态不相一致,滇池样品中氮磷含量最高,其TN含量为2.44 mg/L,DN含量为1.47 mg/L,占总氮的60%,TP含量为0.13 mg/L,DP含量为0.02 mg/L,占总磷的15%;阳宗海次之,其中TN含量为0.73 mg/L,DN含量为0.60 mg/L,占总氮的82%,TP含量为0.04 mg/L,DP含量为0.03 mg/L,占总磷的75%;抚仙湖最低,其中TN含量为0.32 mg/L,DN含量为0.28 mg/L,占总氮的90%,TP含量为0.02 mg/L,DP含量为0.01 mg/L,占总磷的50%;(2)样品在低温室(3℃~4℃)随着静置时间的增长,TN、TP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说明静置时间对其有影响;其中滇池和阳宗海水样总氮总磷含量降低幅度较大,而抚仙湖较小;(3)样品经过滤后,滇池阳和宗海的水样氮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而抚仙湖则无明显变化。样品储存时间、过滤处理对氮磷含量低的湖泊水样影响较小,对氮磷含量大的湖泊影响较大,尤其是颗粒态氮磷含量较高的样品。由于水样中氮磷存在多种形态,湖泊营养程度不同,在对水样进行氮磷含量测定时,应当考虑水样储存时间和氮磷赋存状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2011年7月份(丰水期)鄱阳湖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底质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将鄱阳湖底质分为沙滩、泥滩和草洲3种类型,并就不同底质类型鄱阳湖水体和底泥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底质类型不同时,鄱阳湖表层水体TN、TP含量以及底泥磷含量平均值:沙滩泥滩草洲。底泥TN含量平均值:草洲泥滩沙滩。(2)底质为沙滩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饶河入湖口至都昌段、赣江北支入湖口至星子段和入江水道前段,饶河、赣江高含量氮、磷的输入,以及沿途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可能是沙滩底质表层水体TN、TP含量较高的一个因素;泥滩底质的站点,有一部分分布在星子至湖口段,该区间陆源污染的影响是泥滩底质表层水体TN、TP含量居次原因之一;而底质为草洲时,草洲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使得草洲底质的站点表层水体TN、TP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我国第一条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河流——猫跳河中梯级水库对磷的拦截效应。于2007年丰水期7~9月在猫跳河流域采集水库坝前分层水样以及下泄水,分析和测试水样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结果表明:丰水期猫跳河流域梯级水库内部总磷和可溶性正磷酸盐变化趋势相似,而下泄水的磷含量均大于该水库表层水体的磷含量。在猫跳河流域的梯级水库中,上游水库(红枫湖和百花湖)的磷含量明显高于各下游水库,即猫跳河流域各水库顺水流方向磷含量具有逐渐减少的特征,说明该流域梯级水库开发对于全流域磷具有梯级拦截效应;另一方面,各水库的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该流域各水库均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状态,全流域富营养化状态差别与磷的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顺水流方向减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猫跳河流域梯级水库磷的夏季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我国第一条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河流--猫跳河中梯级水库对磷的拦截效应。于2007年丰水期7~9月在猫跳河流域采集水库坝前分层水样以及下泄水,分析和测试水样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结果表明:丰水期猫跳河流域梯级水库内部总磷和可溶性正磷酸盐变化趋势相似,而下泄水的磷含量均大于该水库表层水体的磷含量。在猫跳河流域的梯级水库中,上游水库(红枫湖和百花湖)的磷含量明显高于各下游水库,即猫跳河流域各水库顺水流方向磷含量具有逐渐减少的特征,说明该流域梯级水库开发对于全流域磷具有梯级拦截效应;另一方面,各水库的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该流域各水库均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状态,全流域富营养化状态差别与磷的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顺水流方向减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表水环境污染规律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和定点观测数据 ,结合历年环境监测资料 ,初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与近十年来的时空演变规律 :河网干流水质基本良好 ,中小河流污染突出 ;城市河流有机污染严重 ,普遍出现水体黑臭现象 ;湖泊氮磷含量逐年增高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市郊小城镇河网水质急剧恶化 ,已成为新的水环境污染中心。造成长江三角洲地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物源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田化肥、底泥等。针对上述污染规律和成因机制 ,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表水环境污染规律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和定点观测数据,结合历年环境监测资料,初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与近十年来的时空演变规律:河网干流水质基本良好,中小河流污染突出;城市河流有机污染严重,普遍出现水体黑臭现象;湖泊氮磷含量逐年增高,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市郊小城镇河网水质急剧恶化,已成为新的水环境污染中心。造成长江三角洲地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物源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田化肥、底泥等。针对上述污染规律和成因机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湿地区域的池塘经过连续多年的化肥养鱼导致了大量的氮、磷沉积在鱼塘底泥中。分析了鱼塘植莲对养殖后沉积的氮、磷的重新利用及植莲的经济效益。实验于2004年在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市涨渡湖渔场进行。根据收支平衡计算了实验池氮、磷的转移量,根据投入产出计算了实验池的经济收入。逐月分析了池塘中水质理化指标和底泥中总凯氏氮(TKN)和总磷(TP)的含量。方差分析表明:总凯氏氮、总磷在池塘底泥表层(0~5 cm)、中层(5~10 cm)和底层(10~50 cm)当中的含量都出现显著性降低(〖WTBX〗P〖WTBZ〗<005)。养鱼池塘通过植莲后,每公顷有1 50938±2211 kg氮和188995±282 kg磷被重新利用;鱼塘植莲产生的经济效益平均为每公顷52 031±1 579元。实验表明鱼塘植莲既能够有效地改善池塘养殖的生态条件,又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是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和综合利用的一种高效的农业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9.
巢湖水及沉积物中总磷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导致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采集大量巢湖表层水和沉积物样品,通过检测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分析巢湖水体中磷的时空变化及赋存特征。结果显示:巢湖南淝河和裕溪河河口的上覆水中总磷含量值时间变化特征为8月5月3月12月;且南淝河口总磷含量年均值超过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明显高于裕溪河口值;表层水和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西高东低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靠近合肥市河口处。巢湖周边土壤及湖区磷的等值线分布表明:杭埠河流域农业污染、东巢湖东南部水土流失可能是巢湖磷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巢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总磷的相关系数为0.515,蓝藻爆发期全湖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显著减少,揭示目前内源磷释放已是巢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将对巢湖流域的污染综合防治及蓝藻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池塘和小水库(塘库)是洞庭湖流域分布广泛的小型水体,理解塘库氮磷水质昼夜变化规律有助于辅助制定洞庭湖流域精细的水质观测与污染防控方案。以洞庭湖农业源头流域金井小流域4种典型土地利用景观塘库为研究对象,研究塘库水体理化性质和氮磷组分昼夜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塘库周边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不仅显著影响塘库水体pH、溶氧(DO)和水温(t)的昼夜变化,而且造成了塘库氮磷组份含量及氮磷计量比差异。居民区、农田和茶园3种景观型塘库水体pH、DO及t昼夜变化明显,曲线呈现倒U型;但观测期内4种景观类型塘库氮磷组分含量昼夜变化相对不明显。居民区、农田及茶园型水体氮磷总量(TN、TP)、溶解态氮磷(TDN、TDP)和颗粒态氮磷(PN、PP)含量显著高于森林型塘库的。并且,水体不同氮磷组分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TN∶TP、TDN∶TDP、PN∶PP)大小排序为:森林(TN∶TP:67.97,TDN∶TDP:65.12, PN∶PP:74.13)>茶园(TN∶TP:30.03,TDN∶TDP:15.10, PN∶PP:52.95)>农田和居民区(TN∶TP:19.40和16.21,TDN∶TDP:23....  相似文献   

11.
德国空间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空间规划的概念、规划原则、规划体系及其法律基础等进行初步研究,总结了德国空间规划的特点。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与相关法律体系结合紧密,清晰完善,既有法律规定的三大层面的综合空间规划,又有针对不同问题受不同相关法律约束的专项规划,既有具法律效力的正式规划,又有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的非正式规划;各层面和各类型规划责任与目标明确;与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贯彻可持续空间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并且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注重公众参与。德国空间规划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的规划有借鉴意义,对目前我国规划体系中存在的如法律基础不完善、规划体系比较混乱、各种规划间缺乏协调与整合、区域间空间发展及规划间同样缺乏协调以及规划缺少公众参与等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可能性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50多年青海玉树冻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玉树县从建站至2009年的冻土观测资料,分析了玉树土壤年最大冻结深度,冻结初、终日,无冻土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a,玉树县土壤冻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冻结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6月中旬~9月上旬为无冻土安全期;多年平均无冻土期173 d,80%保证率下的无冻土期为147 d(不足5个月);玉树土壤年最大冻结深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仅呈阶段性变化特征。0~5 cm土壤冻结初、终日没有明显变化趋势,10~30 cm深度土壤冻结初日呈变早、终日呈推迟的趋势。而近50 a玉树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由此说明对季节性冻土区的玉树而言,气候变暖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年最大冻结深度变薄、表层土壤冻结初日推迟、终日提早,土壤冻结深度的变化除与温度有关外可能还受其他要素的影响。该结论与我国部分学者对青藏高原南部冻土研究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半个世纪治理的反思 ,认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解决水土流失加剧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同时 ,文章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区域综合发展、机制创新、资金筹措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漫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下游水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澜沧江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其水质变化及其跨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及许多国际组织的关注。以漫湾电站为例,利用澜沧江下游1988~2002年6个断面、21个项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取对比分析法,评价分析了漫湾电站建设和运行15年来,整个下游干流的水质状况和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漫湾电站的建设和运行,目前对澜沧江下游干流水质总体还没有明显影响,但漫湾水库受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污染,水库水质趋于下降。主要污染物M\-nO\+-\-4指数、NH\+-\-4 N、Hg、Pb和Cd的污染呈下降趋势;TP的污染有所加重。重金属Pb、Cd的污染主要集中于嘎旧(漫湾)断面和景临桥断面;M\-nO\+-\-4指数、TP和NH\+-\-4 N产生的有机污染主要集中在版纳水文站断面和勐罕渡口断面;澜沧江出境断面关累水质良好,基本达到该断面水环境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然而,在人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高度城市化,同时付出了较小的用地代价。在其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日本还出现了三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尽管各时期增长原因不尽相同,但却反映出耕地面积变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密切关系。事实表明,日本选择了一条节约有限土地资源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这些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南水网地区农田钾素资源概况及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南水网地区,土壤供钾潜力较低,加之复种指数较,雨水过多,土壤钾素匮缺严重,其中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钾素养分占钾肥施入量的54.4%。而我国钾矿资源贫四肥的生产量还不到需要量的1/10,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物的需钾量将渐增大,因此,单纯依靠钾肥来满足作物对钾素日益增长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开发利用富钾资源以缓解钾素的供需矛盾。苏南水网地区的水资源,秸秆,绿肥,塘泥等均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基本生活类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社会基础。要使之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关键在于民众普遍接受可持续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禁伐具有长远的生态意义 ,对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也有积极作用。但同时给这些地区带来新的挑战 :天然林禁伐区财政收入减少 ,GDP增长速度减慢 ,居民收入降低 ,以木材运输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萎缩 ,劳动就业压力加大 ;退耕还林区粮食产量减少 ,农民生活受影响。当前 ,在两大工程过程中 ,出现虚报退耕面积和造林成果数字 ,一刀切 ,重视经济林、轻视生态林 ,林种和种植结构雷同 ,林区欠帐无法偿还 ,地方资金不配套 ,退耕后农业不知如何发展等问题。为此 ,笔者建议 :退耕和“天禁”与区域脱贫、社区建设相结合 ;坚持因地制宜、分生态类型区实施 ;坚持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 ;应加强科学规划 ,进行技术攻关和科技集成 ,创立新的农林牧复合种植模式、新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尤其1990~2001年,是浦东新区快速城市建设和扩展时期。依据1990、2001年两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监督分类,提取了浦东新区两时相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浦东新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表明:①11年间浦东新区农业用地和水体急剧减少,其中农业用地减少了58.16%,水体减少了 17.4%;②1990~2001年浦东新区城市扩展用地55%由农业用地转化而来,35.26%由水体转化而来;③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引发了水资源面积减少、水体污染加重和需水量增加,以及大气污染加重、大气温度上升和地面热中心面积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蝶形湖泊水体氮磷等的变化及污染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14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鄱阳湖蝶形水域的9个湖泊进行了采样,并对湖泊水质基础性指标TN、TP、NH_3-N、NO_3~--N、NO_2~--N、溶解性磷酸盐、TOC、COD_(Mn)和叶绿素a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据此同时运用单因素评价法、均值型指数综合评价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鄱阳湖蝶形水域的地表水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以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鄱阳湖蝶形水域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1)鄱阳湖蝶形水域水质总体符合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2)7月水质总体优于12月水质。12月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基本都高于7月,叶绿素a含量除中湖池12月值略低于7月外,其它点位12月值均高于7月。7月总氮值为0.6~1.3 mg/L,总磷值为0.02~0.15 mg/L,叶绿素a为2.2~6.7 mg/L;12月总氮值为0.6~2.0 mg/L,总磷值为0.04~0.19 mg/L,叶绿素a为3.8~34.7 mg/L;(3)7月和12月水质营养状态介于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水体主要污染物质为总氮和总磷。7月蚌湖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其它点位为中营养,12月除常湖、梅溪湖和大汊湖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其它点位均为轻度富营养;(4)位于南部的象湖、常湖、白沙湖和大汊湖水质整体较其它蝶形湖泊差,主要是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赣江和饶河的污染输入影响所致。基于以上调查测试结果提出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环境的可行性措施,以促进鄱阳湖蝶形水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