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Agilent(安捷伦)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和多环芳烃专用柱ZORBAX Eclipse PAH(4.6×250mm、5μm,P.N.959990-918,S.N.USPAB01066),对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混合溶液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实验条件优化EPA8310中色谱分离条件并得到了更节省时间、分离效率更好的流动相梯度变化程序。  相似文献   

2.
建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声波提取样品,提取液过滤经溶剂转换后在C18硅胶柱上分离净化,洗脱液经氩气吹干浓缩后用乙腈定容,用乙腈-水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器变波长程序检测。通过实验优化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16种PAH检测限为0.023~0.45μg/L,日内(n=5)和日间(n=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小于1.20%和小于2.3%。该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大气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多环芳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建立以乙腈一水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声波提取样品,提取液过滤经溶剂转换后在C18硅胶柱上分离净化,洗脱液经氩气吹干浓缩后用乙腈定容,用乙腈一水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器变波长程序检测。通过实验优化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16种PAH检测限为O.023~O.45μg/L,日内(n=5)和日问(n=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小于1.20%和小于2.3%。该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大气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声波提取样品,提取液过滤经溶剂转换后在C18硅胶柱上分离净化,洗脱液经氩气吹干浓缩后用乙腈定容,用乙腈-水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器变波长程序检测.通过实验优化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16种PAH检测限为0.023~0.45 μg/L,日内(n=5)和日间(n=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小于1.20%和小于2.3%.该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大气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湿筛法,将采自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表层土壤分成63、63~125、125~250、250~500和500μm 5种粒径组分,测定其16种美国环境保护署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16PAHs浓度范围为5.2~125.6μg/g,金山石化区污染物浓度最高。不同粒级污染物浓度差别较大,最高值集中在125μm的粗砂粒部分,最低值出现在63μm粒径组分。除商业中心区外,各粒级组分中多环芳烃均以4环及以上多环芳烃为主。低环(2~3环)、中环(4环)、高环(5~6环)PAHs和∑16PAHs与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黑碳(BC)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有机碳标准化PAHs浓度表明,有机质结合PAHs能力在125~250μm粒径组分最强,在63μm粒径组分最低。源解析表明样品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住宅区虎丘、商业区金茂大厦地区土壤中PAHs部分可能源于石油泄漏。  相似文献   

6.
选取天津市37户家庭,分别在2009年(8、9月)非采暖期和2009年(11、12月)采暖期采集室内PM10并对PM10载带的18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采暖季的总PAHs的浓度高于非采暖季总PAHs的浓度,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内PM10载带的多环芳烃以4环和5环为主,占PAHs总含量的60%以上,18种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为190ng/m3,其中BaP的浓度为12ng/m3,超过了国家标准(1ng/m3),根据特征比值法初步判断室内PAHs的来源为烹调,吸烟,燃煤,交通,PAHs的毒性等效因子浓度(c-BaPeq)为22.65ng/m3,根据多环芳烃增量终身致癌风险估算,预计天津市老年人潜在致癌风险为5×10-6,超过了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7.
多环芳烃(PAH)的污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蹇兴超 《环境保护》1995,(10):31-33
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规律,讨论了减少多环芳烃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在渤海海峡柱状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吴莹  张经 《环境科学》2001,22(3):74-77
在渤海海峡(S44和T4站位)柱状沉积物中运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地检出1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并对其含量分布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多环芳烃浓度总和为60.3ng/g~2076.5ng/g,尚不属严重污染状况,但是苯并芘等强致癌性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利用多环芳烃的一些参数(菲/蒽、荧蒽/芘、2~3环化合物总量和4环以上化合物总量等比值及不同分子量的相对浓度)估测了该区的多环芳烃的来源,S44站位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过程;而在T4显示的是石油源和不完全燃烧源的混合特征,这应与研究海区的石油开发或航运等事件有关.同时研究表明多环芳烃在柱样中的分布可提示人文活动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智能综合大气采样仪采集了南太湖地区湖州市大气PM 10和PM 2.5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该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通过苯并(a)芘(Ba P)致癌等效浓度、人群终身超额致癌风险和预期寿命损失等指标,评价湖州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的人群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全市大气PM 2.5中多环芳烃全年总平均浓度为11.59 ng/m 3,季平均浓度范围在4.775~23.98 ng/m3之间,季节之间呈现一定的变化,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全市大气PM 2.5中多环芳烃的苯并(a)芘总致癌等效浓度(TEQ)年均值为1.138 ng/m3,污染所致的成人和儿童的终身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8.7×10-6和6.0×10-6,成人的预期寿命损失为44.5 min。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集北京城乡结合区和郊区冬季12个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不同粒径样品,用色谱-质谱技术分析鉴定了7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并对各粒径中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其在不同粒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城乡结合区大气颗粒物中优控多环芳烃总量明显高于郊区;郊区和城乡结合区大气分别有68%和85%的优控多环芳烃吸附在粒径小于2 0μm颗粒物上;可吸入颗粒物中都相对富集高环数的多环芳烃;2个地区主要污染源可能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燃煤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天津局部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分布状态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天津市内的几个典型地区大气颗粒物进行测定,检测出58种多环芳烃,并对11种多环芳烃进行定量测定。其结果表明,所涉及 的区域在采暖期内大多数点位的苯并(a)芘超标,超标倍数在1.1~4.6之间;交通繁忙地区的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笔者还对多 环芳烃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特征、苯并(a)芘与大气颗粒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2月在新疆科学院设置采样点,采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可吸入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采样期间细粒子(PM2.5)和粗粒子(PM2.5-10)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0.30~559.00μg/m3和16.70~218.80μg/m3;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中由于萘(Nap)、苊烯(Acp)和苊(Acey)的浓度低于检测线未被检出之外,其余13种化合物均被检出。在PM2.5和PM2.5-10中这13种多环芳烃的总浓度范围分别为:1.18~2 504.72 ng/m3和1.14~519.87 ng/m3;采用SPSS软件对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物浓度与温度及风速在P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在P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PM2.5-ΣPAHs、PM2.5-10-ΣPAHs浓度与气象参数之间建立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89、0.557。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有关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报道,尤其是有关大气中烷基和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报道仍非常缺乏。本研究选取莱州湾刁龙嘴为采集区域,对大气颗粒相样品中16种母体多环芳烃(PAHs)、12种烷基多环芳烃(A–PAHs)和25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种母体多环芳烃(Σ16PAHs)的浓度范围为517.2 ~ 64124.8 pg/m3;12种烷基化多环芳烃(Σ12A–PAHs)的浓度范围为273.6 ~ 5897.3 pg/m3;25种硝基化多环芳烃(Σ25N–PAHs)的浓度范围为113.5 ~ 1032.3 pg/m3。3种类型多环芳烃的浓度和污染模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夏季,2环、3环的PAHs、A–PAHs和N–PAHs比例相对较高,而冬季4环及以上单体的比例偏高。PAHs的特征比值表明,莱州湾刁龙嘴地区PAHs的来源主要以柴油、煤及生物质燃烧为主。Σ16PAHs、Σ12A–PAHs和Σ25N–PAHs与温度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2 = 0.94,p < 0.01;R2 = 0.61, p < 0.01;R2 = 0.74,p < 0.01),说明温度是影响颗粒相吸附芳烃类物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三者之间Pearson相关关系表明,PAHs及其衍生物表现出相同的污染来源和相似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典型土壤中多环芳烃纵向迁移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潮土、清源潮棕壤、江西红壤和黑龙江黑土4种典型土壤,采用土柱淋滤模拟实验方法,以菲和芘为代表,对比考察多环芳烃在不同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过程,综合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多环芳烃纵向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0~20μm)含量和土壤有机质是制约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纵向迁移的主要因素,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对该环境过程影响不大。淋滤结束后土柱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监测结果显示:北京潮土中,菲和芘的平均浓度最低,分别为8.81,9.94 mg/kg;黑龙江黑土中,两者的残留浓度最高,分别达14.62、17.02 mg/kg。最后,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柱中菲、芘的残留量与土壤细颗粒(0~20μm)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3,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88。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及周边地区非取暖期植物叶片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采集了北京大学校园内及周边交通干线附近6种植物叶片样品,分别测定了叶蜡和叶组织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同步测定了叶蜡、叶脂、气孔密度等参数,藉以探讨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植物叶蜡和叶组织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结果证实:交通干线附近样品叶蜡和叶组织中多环芳烃含量显著高于校园对照.叶蜡中多环芳烃含量较叶组织高1~2个量级.叶蜡和叶组织中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分布谱相似,但高环化合物更多在叶蜡中聚集,而低环多环芳烃在叶组织中占优.叶蜡多环芳烃含量与单位叶面积中的叶蜡含量成反比,叶组织多环芳烃含量与气孔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广州秋季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PAHs粒径分布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利用MOUDITM级联分段式采样器采集了秋季广州市区(荔湾采样点和五山采样点)及郊区(新垦采样点)3个采样点的气溶胶样品并使用GC-MS分析了样品中13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发现3~4环的多环芳烃呈双峰分布,5~7环的多环芳烃呈单峰分布.广州市区和郊区的多环芳烃具有不同粒径分布模式;相对于城区,郊区的多环芳烃存在于更大的颗粒物中,这可能是气溶胶的陈化过程不同导致的.城区的多环芳烃可能主要受吸附作用控制,而郊区的多环芳烃则可能受多种机制控制,如吸附作用、吸收作用和多层吸附.诊断参数值在粒径1~2.5μm和0.1~0.56μm存在较大差异;从浓度上看新垦13种多环芳烃的总浓度为39ng/m3,五山为71~94ng/m3,荔湾为32~154 ng/m3;从组成上看广州市大气颗粒物种多环芳烃以5~7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现代沉积物柱芯样多环芳烃高分辨沉积记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采集于珠江三角洲澳门河口区的沉积物柱状样品中多环芳烃的GC MS定量分析测定,并结合210Pb同位素定年分析,重建了珠江口近代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史(1959~1996年).研究结果表明,柱芯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为0.6~4.5μg·g-1(干重计),污染程度为中等.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记录到两个高的污染峰,表明这两个时间段内有较大的污染物输入.以母体化合物比值对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是受到了以油类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为主的混合污染,且污染来源较为单一.对沉积物毒性潜在效应的计算表明,表层沉积物毒性效应较大,且从90年代初期开始后至1996年,毒性当量浓度呈线性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18.
大清河流域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集大清河流域72个表层七壤(0~20cm)样品,利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和组分特征,根据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苯并[a]蒽/(苯并[a]蒽+麓)和荧葸/(荧蒽+芘)比值分析了其污染来源,并初步评价了其污染水平.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54.2-3231.6μg·kg-1,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05.1和233.2μg·kg-1.多环芳烃组分特征表现出以萘、菲等2-3环多环芳烃为主,其含量占到总含量的49%,4环和5~6环含量分别为31%和20%.大清河流域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自于燃烧源,并表现出以生物质和煤的燃烧为主要来源的特征.相对于国内外其它地区多环芳烃检测结果和土壤标准,大清河流域土壤多环芳烃处于中等偏低污染水平,Nap和Fla是主要的超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卫工河水中6月(夏季)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244~2.038μg·L-1,平均为0.768μg·L-1;9月(秋季)水中总多环芳烃(TPAHs)含量为0.503~0.989μg·L-1,平均0.761μg·L-1;11月(冬季)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229~0.427μg·L-1,平均含量为0.346μg·L-1。个别地点苯并(a)芘含量明显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卫工河水中多环芳烃污染来源分析发现,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燃烧来源;通过商值法对卫工河的初步风险评价表明,卫工河水中苯并(a)芘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实验室中对种多环芳烃(芴、蒽、芘和(?))做为纯化合物混合加入两种不同土壤(细土和砂土)时温度对其消散速率的影响进行了180多天的研究。当温度从10℃增至25℃时促使这四种芳烃在两种土壤中的减少。温度对多环芳烃消失速串的影响取决于化合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实验室试验所得到的这种低温条件下具有较长半衰期的结果,说明高分子量的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持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