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遥感图像解译和GIS分析的方法,选择土地利用、植被、生态完整性为评价因子,评价研究区域工程建前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使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土地偏离度略有增加;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均有所下降,其中对林地和天然草地影响最大,其面积分别减少了123.17 hm2和57.28 hm2;永久占...  相似文献   

2.
选择我国不同地域6条铁路,现场调查铁路取土、弃土(渣)场的使用及恢复情况,从取弃土场的占地面积及类型、取土量、弃土量等方面分析了其利用现状,并对植被恢复效果和难易程度进行了讨论。调查表明:北方平原区、荒漠区铁路的取土量较多,南部丘陵区的弃土(渣)场及弃渣量较多。从恢复效率和程度看,南部地区植被恢复相对容易且在1年内可以恢复到较好程度,但植被恢复不到位,较易发生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东北、华北地区植被恢复2年左右可以恢复至良好程度;西北地区植被恢复需求较小;对于部分高原地区,海拔越低、降雨越多,恢复越好,但部分地区降雨量是生态恢复的首要制约因子,保水措施是这类地区生态恢复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植被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同时对旅游区的绿化方式、采用的草、树种及绿化面积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效果进行调查,最终得出旅游区生态恢复成效调查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干旱区景观结构特殊性明显,因干旱气候、干旱区绿洲景观,构成了各种沼泽草甸与盐生植被、乔灌木林与旱化荒漠植被,加上人工生态体系,景观结构复杂。各生态梯度变化、空间分布可通过景观指数反映,实现了空间分析。景观生态学研究以景观结构特征的指标定量分析为核心,当前,景观指数与模型的研究更新较快,但很少以流域全景出发,对景观空间结构做研究。特别对景观结构和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研究,更是少。  相似文献   

5.
<正>前言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迅猛,其中水电开发功不可没,但是目前的水电开发多采用引水式梯级式,这种开发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巨大,河流被大规模改造,沿途植被和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文章考察了云南省水电开发的现状,深入分析全省旱灾情况,又从这两项着手探讨水电开发对云南省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不出所料,水电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突出的是库区植被和景观的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也难以维持,水环境  相似文献   

6.
孙君  王志峰 《环境与发展》2020,(4):27-27,29
通过Quick Bird、ZY-3商业卫星影像遥感解译提取台雄水库周围区域2008年、2018年共2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叠图法、景观指数法分析了水库建设前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特征等。主要结论如下:台雄水库采取了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工程建设对自然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的影响有限,工程建设和运行基本未改变生态系统总体异质性,对区域生态体系的阻抗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铁路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以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为核心。本文以新建铁路哈密南至罗中线为项目背景,概括阐述了哈罗铁路竣工环保验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即自然环境概况调查、生态敏感路段影响调查、土地资源影响调查、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情况调查、主体工程影响调查和临时工程影响调查等;透过调查内容,分析和探讨了铁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的方法和重点。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后湖某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介绍了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应用。提出了"治污、生态、景观"综合考虑的生态设计理念,着重分析了从污染源控制、生态植被的恢复以及滨水景观的营造等方面实施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丰富,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对矿产的过度开采,且不重视环境的保护,使得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植被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综述了金属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便为我区的金属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基础上,研究建设项目对评价区植被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建的信阳至南阳高速公路工程永久占用基本农田449.4hm2,永久占地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约704045kg/a;工程建设将使评价区植被覆盖率减少0.10%~1.35%;公路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补偿植被损失,10%~37%的植被损失可以得到补偿;工程建设将造成评价区生物量损失约68.5672T·km-2·a-1,绿化补偿约12.1659T·km-2·a-1.补偿率约为14.8%~22.3%.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植被恢复和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对黄河龙口库区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调查与深入析研究。表明:库区有野生维管植物283种,隶属于182属,63科;库区野生植物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区系地理成分与周围地带性植被相一致,但又表现出中生化的趋势和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增加趋势;水库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有益的,但是人为干扰导致了植被的自我恢复演替,需要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监管与治理,加速修复进度,避免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风力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利用多级可拓评估方法和脆弱性概念的衍生引用,研究风场运营的安全性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咨询法,构建风电场运营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多级可拓法为核心,建立风电场运营的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并以国内某风电场为例,确定该风电场的风险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预防风电场脆弱性的有关对策,是我国风力发电企业开展电厂安全性评价的一种新方法。理论分析与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升对风电场运营安全管理评价的水平,可为我国风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荒漠化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铁路建设临时工程又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地表保护层和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如何恢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兰新二线甘青段工程,首先介绍项目概况及自然环境概况,分析大临工程环境影响,最后对适合荒漠化地区铁路施工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道路景观对生态环境的5方面影响,即对生物及生境的影响、对环境的物理影响、对环境的次生影响、对大尺度景观的影响及综合影响,提出保障道路景观生态安全的策略,主要应从道路及其网络规划设计和建设、交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生态工程措施、道路的使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要减少和缓解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基础、生态道路及其网络建设措施和有效使用管理是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依据;同时指出,我国未来应以高速公路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在实践中应用并促进道路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带动中国道路建设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广客运专线由北向南跨越武汉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隧道和桥梁的形式跨越景区一级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地带。本文主要从铁路选线、施工到运营过程中,重点结合景区规划和工程方案,对景区景观与植被、鸟类、水体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铁路穿越景区的环保措施进行了研究,以评价铁路对景区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调查分析了流域内水文和水化学环境变化的特征以及滥用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滥用.各类人工输水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流域内水循环格局,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补给量和泉水量减少;地下水持续超采,水位大幅度下降,矿化度升高,土地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所以石羊河佑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以"水"为核心,地表水资源统一调度.并向下游倾斜;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量,使其逐年恢复到生态水位;发展节水农业,使大量水资源用于生态恢复;采取生物措施治碱,达到改良盐碱土、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减少沙尘的功效;科学管理和调度水资源,建立人水和谐关系,保证区域内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资料和监测数据阐述了2006-2011年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土地覆盖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额济纳河流域绿洲面积达3232 km2,水域湿地面积达118km2,额济纳绿洲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增加显著,而个别地区植被呈缓慢退化。水资源调查数据说明,额济纳河流域绿洲的维持和恢复仍取决于黑河水的补给量,近几年黑河水在额济纳境内的进入量基本能维持额济纳现有绿洲规模。  相似文献   

18.
西气东输宁夏段管道沿线区域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管道建设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引发新的水土流失,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沿线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状况等自然生态条件.依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提出了风蚀防治区和水风蚀交错防治区等典型区植被恢复的树草种选择方案,并针对不同侵蚀区类型提出不同布设方案,最后对林草管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地质部门主要外业噪声的危害情况,湖北省地矿局于1983年曾经组织安全干部和工卫医生对所属的第一、三、四探矿工程大队和第五地质大队的坑道、钻机现场进行了噪声调查。对141名接触噪声的钻、坑探作业工人做了听力检查,1985年又用丹麦DK 公司产的 A—S72型听力计对其中84人进行了听力测试。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以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价方法为理论基础,提出植被生态环境需水短缺价值损失计算方法,并根据黑河中游地区植被最小生态环境需水短缺量,估算出黑河中游地区植被最小生态环境需水短缺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为28.271亿元.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生态环境需水短缺导致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促进政府和社会对生态需水短缺问题的关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