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提高细菌纤维素(BC)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效果,以BC和纳米Fe3O4为原料,采用共混沉淀法制备了新型的BC负载纳米Fe3O4吸附剂(NFBC).同时将制得的NFBC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Cd2+研究,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模拟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利用纳米Fe3O4比表面积大和表面原子配位不足的特点,将其负载于BC表面,提高了对Cd2+吸附,去除率可达70%,单位吸附量最大为27.97 mg/g; pH值是影响NFBC对Cd2+吸附效果的重要参数;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并具有良好的线性,说明NFBC对Cd2+是典型的单分子层吸附;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纳米Fe3O4粒子超顺磁性有助于吸附剂能快速有效地从液相分离,克服了BC粉末难于有效分离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危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减少危险废弃物排放的有效的方案之一,但由于其危险性与危害性,如处置不当不但会引起环境事件更会导致安全事故。船舶制造过程中一般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润滑油为管路清洗油,一般采用无酸白土吸附工艺可较好的净化船舶管路清洗废油,以延长管路清洗油的寿命。废的有机溶剂可利用"蒸馏-冷凝"的工艺即可回收纯度较高的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文章对高原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渗滤液的产生、特点和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高原渗滤液处理的难点,分析了"生物法+DTRO"组合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上的应用,分析这种组合工艺在渗滤液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高原渗滤液的产生和特点渗滤液,又被称作浸出液或者是渗沥水,在垃圾填埋场中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前环保形势和政策背景,分析了高炉煤气的典型特点和主流工艺路线,提出预处理水解和兰炭吸附的工艺组合,阐述了该工艺的技术原理和工业实践情况,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带来广泛的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生物膜主要组分水铁矿和腐殖酸作为掺杂吸附剂,分析了掺杂前后黄河乌海段表层沉积物对重金属Cd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时间、Cd2+初始浓度和pH对沉积物吸附Cd2+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并计算了分配系数。结果表明:腐殖酸和水铁矿掺杂比例的提高增强了沉积物对Cd2+的吸附能力;掺杂生物膜主要组分对黄河乌海段水体Cd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R2≥0.99,p≤0.02,n=7);掺杂腐殖酸和水铁矿后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分别为:6.2959和2.7110,二者均高于未掺杂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0.8626),说明掺杂腐殖酸的吸附效果优于掺杂水铁矿的吸附效果;另外,溶液pH对沉积物吸附Cd2+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处理+超滤+反渗透"回用水处理组合工艺处理某印染行业二级生化出水。实验结果表明,原水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可回用于生产;组合工艺中的核心处理单元为反渗透系统,在反渗透系统进水流量为35 L/min时,反渗透系统最佳运行工况为操作压力1.2 MPa、浓水循环流量5 L/min,反渗透系统回收率约为80%;组合工艺水处理成本约为2.2元/m3,较生产用自来水成本低,同时出水水质优于自来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均无成熟的危化品海水分离装置,急需探索出可以有效进行危化品海水原位快速分离的工艺,解决海上危化品泄漏后危化品污染海水原位分离困难的问题,提高海上应急水平。用二甲苯作为海上运输常见危化品的代表,选择几种典型的污染物水分离工艺(重力分离、膜分离、吸附分离),分别在海水条件下进行了效果测试,并对3种工艺进行了串联组合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重力分离能够在10 min内将二甲苯海水高比例混合物快速分离,并将二甲苯质量浓度降至160~200 mg/L;膜分离能够耐冲击地完成对大质量浓度(如20 000 mg/L)二甲苯海水混合物的分离,将二甲苯质量浓度降至60 mg/L左右,但处理后的污染海水再过膜没有进一步的分离效果;吸附分离根据前期的柱试验结果选择了吸附容量较大且适宜填罐的活性炭种类IPG1240;重力分离-膜分离-吸附分离的组合能够实现危化品与海水的快速分离。  相似文献   

8.
以动力电池单体自动化拆解线的混合废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考查了碱液吸收、活性炭吸附及碱液吸收+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拆解线混合废气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混合废气先经碱液吸收,再经活性炭吸附之后,出口浓度比国家排放标准限值低;当质量分数为10%的碱溶液吸收时间为2~3 s、煤质柱状活性炭接触时间为1~2 s时,恶臭物质去除率达95.0%,氟化物去除率达91.8%;整个废气处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经测算,装机功率小于1 k W/1 000 m3,运行成本小于1元/1 000 m3。  相似文献   

9.
为开发廉价实用的吸附材料,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固定香菇废弃菌柄作为生物吸附剂吸附溶液中的Cd2+,吸附过滤后的溶液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测定Cd2+的浓度.结果表明:对溶液中Cd2+的吸附7 h达到平衡,平衡吸附昔为0.200 8 mg/g;模拟二级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吸附过程,决定系数R2为0.994 6;Cd2+适宜的吸附pH值范围为4~7,比自由态香菇粉广;随着Cd2+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溶液中Cd2+的吸附量逐渐增加;与Cd2+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Cu2+或Pb2+明显降低了Cd2+的吸附率;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D-R)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Cd2+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溶液中Cd2+的等温吸附过程,R2达0.9981.微观形态研究表明.PVA-SA香菇小球吸附Cd2+后粗糙多孔的表面变得密实,表面有Cd沉积和Cd晶体存在.红外光谱(FTIR)研究发现,在PVA-SA香菇小球吸附Cd2+的过程中香菇细胞壁上的-OH、-CO、-CO-NH及PVA发挥了作用.用10 mmol/L的HCI作为解吸剂,3次解吸后PVA-SA小球对Cd2+的吸附率仍可以达到64.17%,表明香菇废弃菌柄的PVA-SA固定技术在重金属生物吸附的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某石化污水库周边土壤为例,采用静态吸附试验法研究土壤对Sr2+的吸附特征。通过单因素法研究初始pH值、反应温度、离子强度、时间、Sr2+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土壤吸附Sr2+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Sr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溶液pH值对土壤吸附Sr2+的影响较显著。在3 h左右供试土壤对Sr2+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3 h后吸附量略有下降,并逐渐稳定。供试土壤对Sr2+的吸附量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离子浓度大于0.2 mol/L时,土壤对Sr2+的吸附量又呈增加趋势。试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Sr2+的吸附符合Henry和Fre-undlich方程;在吸附3 h内供试土壤对Sr2+吸附基本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不同粒径的表层沉积物对镉(Cd~(2+))和铊(Tl~+)的单一、竞争吸附-解吸特性,并通过对吸附前后沉积物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和X-光电子能谱分析,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重金属吸附量均随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且随沉积物粒径增大而减小;吸附率随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而减小。沉积物对Cd~(2+)的吸附量高于Tl~+,且Cd~(2+)和Tl~+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重金属解吸量随吸附量增加而呈指数增加趋势。当重金属Cd~(2+)和Tl~+共存时,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解吸率略高于单一环境。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羟基与羧基均参与了Cd~(2+)和Tl~+的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沉积物吸附Cd~(2+)和Tl~+后,金属价态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水稻、油菜秸秆对水中镉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和油菜秸秆对废水中Cd2+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吸附时间、初始离子质量浓度、秸秆投加量、初始pH值和振荡速率对溶液中Cd2+去除率与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拟合和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分析,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水稻和油菜秸秆具有良好的Cd2+吸附效果,pH值为4~7时,Cd2+吸附率均可达到50%以上;在投加量为10 g/L、初始pH值为6、振荡速率为150 r/min、温度为25℃的条件下,处理200 mg/L含Cd2+废水时,水稻和油菜秸秆对Cd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6.5%和68.2%,吸附平衡时间约为90 min;其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方程,在25℃下油菜秸秆和水稻秸秆的最大吸附量理论值分别为14.28 mg/g和13.76 mg/g;结合SEM和FTIR分析推断,两种秸秆吸附Cd2主要发生在吸附剂表层,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研究表明,油菜秸秆和水稻秸秆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Cd2+吸附剂.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吸附菌处理含锌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重金属锌吸附能力较强的菌株,考察了pH值、温度和Zn2+质量浓度对菌株吸附含锌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Z-5-2在pH=7.0、温度30℃、Zn2+质量浓度为200mg/L时吸附效果最好;菌株Z-5-3在pH=6.0、温度28℃、Zn2+质量浓度为250mg/L时吸附效果最好;菌株Z-5-4在pH=7.0、温度28℃、Zn2+质量浓度300mg/L时吸附效果最好。其中,菌株Z-5-4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可达95.5%,对菌株Z-5-4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Z-5-4为产吲哚金黄色杆菌。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Cu2+吸附能力较强的菌株,考察pH值、温度和Cu2+初始质量浓度对3株菌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1-4在pH值为5.0,30℃,Cu2+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Z-1-5在pH值为6.0,28℃,Cu2+质量浓度为17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Z-1-6在pH值为6.0,28℃,Cu2+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其中菌株Z-1-5吸附能力最强,吸附容量可达13.68 mg/g。对Z-1-5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  相似文献   

15.
以富含单宁的木麻黄树皮为原料,通过甲醛与单宁等的反应及氧化处理制备固化、固化-H2O2固化-NaClO 3种原位固化木麻黄单宁改性树皮吸附材料,利用FT-IR和胶体滴定法研究改性前后树皮性质的变化,并考察了3种改性树皮对水溶液中Ca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氧化处理增加了吸附剂表面的带负电基团,提高了对Ca2+的吸附能力,NaClO氧化效果更佳;氧化剂用量对Ca2+的吸附效果影响不大;3种改性树皮对Ca2+的吸附量随Ca2+初始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溶液pH值增大而缓慢增大;3种树皮对Ca2+的平衡吸附量依次为27.32 mg/g、31.15 mg/g、34.72 mg/g,其对Ca2+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混凝—破乳—活性白土吸附”的物化组合水处理工艺降解某汽车空气滤芯厂的聚氨酯PU工艺废水。该组合工艺将COD从9500 mg/L降至200 mg/L,其去除率大于95%,出水可以直接排放到厂区内的污水生化处理池。该组合工艺处理成本低。  相似文献   

17.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过FT-IR、SEM、EDX、TG和N2吸附/脱附分析对印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印迹吸附剂对Fe3+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印迹吸附剂在8 min可达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达16.12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印迹吸附剂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与Cr3+、Mn2+和Zn2+相比,对Fe3+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8.9、10.75和12.37。经过6次吸附-解吸试验,印迹材料吸附Fe3+的能力仅下降了5.9%,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单双离子体系中灭活面包酵母菌吸附Pb2+的动力学,对不同温度、初始浓度的Pb2+单离子体系和不同初始浓度的Cu2+ -Pb2+、Ni2+ -Pb2+双离子体系中灭活面包酵母菌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酵母菌吸附Pb2+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模型.在10℃、20℃和30℃下,随环境温度增高,吸附趋于平衡的时间缩短;而在Pb2+初始浓度为0.5mmol/L、1.0mmol/L和2.0mmol/L的条件下,随初始浓度增大,趋于平衡的时间增长.双离子体系的动力学吸附过程中,相同浓度的Cu2+和Ni2+作用下,Cu2+对Pb2+吸附的影响明显大于Ni2+.研究表明,酵母菌对Pb2+的吸附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Cu2+、Ni2+等重金属离子的加入明显影响了酵母菌对Pb2+的吸附.  相似文献   

19.
为高效吸附、回收汽油油气,研究了微孔颗粒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正己烷和苯在单组分及双组份2种情况下的静态吸附行为。通过反相气相色谱分析了正己烷与苯在活性炭表面能量位点,静态顶空法测定了正己烷与苯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并采用Freundlich模型方程进行了拟合分析。同时,为探究实际工艺中普遍存在的水蒸气对VOCs气体吸附的影响,分析了水蒸气存在于VOCs吸附体系时VOCs的平衡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相同能量下正己烷在活性炭上的位点数更高。单组分时,正己烷与苯的吸附量基本相等;正己烷与苯初始加入量体积比为1∶1时,吸附剂活性炭与正己烷的色散力比苯强,活性炭对正己烷的选择性更高,苯的吸附量受到正己烷的抑制,而且随正己烷体积比升高,对苯的抑制更强。另外,水蒸气的存在会降低VOCs与活性炭的亲和力,导致吸附量下降,吸附等温线由优惠吸附向非优惠吸附转换。  相似文献   

20.
以凤眼莲植株干粉为吸附材料,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时间、Sb3+初始浓度、温度、摇床转速和吸附剂用量等对凤眼莲干粉吸附Sb3+效果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凤眼莲干粉对Sb3+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t/Qt=1/KQe2+1/Qe);凤眼莲干粉对Sb3+的吸附速度较快,当Sb3+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摇床转速为250 r/min,吸附剂用量为40 g/L时,反应1 h后凤眼莲对Sb3+的吸附率达80.66%;凤眼莲干粉在pH值为3.5~6.8的弱酸性范围内对Sb3+的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