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主要阐述了光散射法扬尘在线监测应用于建筑工地、干散货码头堆场、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估。为了提高光散射法扬尘在线监测的数据质量,上海市采取扬尘在线监测设备现场质量抽测的模式,通过对在用仪器的监测点位、除湿方式、校准方式、质量浓度转换系数、与标准重量法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仪器运行维护水平等影响监测质量和数据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的检查,开展扬尘监测在用仪器质量评估和仪器商合格评定,稳步提高在用仪器质量,为在线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估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案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散射颗粒物监测仪,通过对其采样系统、自动除湿装置、自动校准装置进行研发设计和改造,建成了一套应用于建筑工地扬尘的颗粒物在线监测仪。通过光散射法与标准重量法的比对试验,分析了该仪器的技术指标。结果表明,其平行性≤±7%,平均相对误差≤±20%,最大相对误差≤±25%,相关系数≥0.8。通过点位位置、点位高度、除湿等试验及1年的试点应用,确定仪器的量程、时间分辨率、除湿方式、校准方式等关键性能指标,并研究制定和发布了《上海市建筑施工颗粒物和噪声在线监测技术规范(试行)》。最后总结了上海市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在预警、监管和执法中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3.
调查 了南京市机动车尾气对道路环境污染的状况,分析了城市道路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指出,从1991年以来,南京市机动车总量和道路车流量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城市道路条件的改善,道路通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道路两侧污染物NOx,CO浓度均有所下降,但仍分别高于对照点2.2倍、3.2倍,道路汽车排气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提出,随着道路车流量的不断增加,要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推广清洁燃料以及低污染车和零污染车,同时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增加植树绿化。 相似文献
4.
5.
简述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展需求,构建了上海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规划框架;提出应构建上海市环境综合信息和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发展地基遥感探空、空基和天基遥感反演技术,建立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6.
7.
齐岩松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8(4):45-46
介绍了DOAS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性能和特征,指出该系统在日常运行时,需要进行预防性定期例行维护和现场故障排除,总结分析了该系统运行维护的方法,并对常见故障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施工扬尘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施工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但传统监测手段的效率和效果有限。为此,综合使用无人机和图像识别技术,以HSV特征提取、直方图对比、非零像素点计算为核心,设计了施工扬尘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流程,并对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研究和测试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监测区航拍、污染源特征提取、污染源存在性检验、污染源种类判定和污染源分布区面积计算;该系统污染源存在性检验正确率为71%,污染源面积计算效率较高,污染源特征比对效果相对稳定,基本满足施工扬尘污染源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9.
张祥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2):35-36
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简称系统)已达116个,遍及江苏省13个省辖市(区)、34个县(市)。在这116个监测点中,既有反映市县城区空气质量的监测点,也有代表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水平的农村空气质量监测点、生态点和省级空气质量背景点等。系统每天的监测频率极高,一个子系统每天可获得数万个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2018年9月20—29日,开展了南京市环境空气非甲烷烃(PAMS)原清单中5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手工和在线比对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对VOCs 3 h均值、日均值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等进行比对,分析在线监测数据与手工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3 h均值的差异度(1.43)和相关系数(0.897),日均值的差异度(2.16)和相关系数(0.946),呈现出差异度不显著、高度线性相关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监测数据产生偏离的原因,建议加强环境空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环境监测信息化中的优势。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建设环境监测大数据中心,突破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局限性,运用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实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的新突破,提升环境状况综合预警能力;应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能力;建立环保舆情分析云平台,提升公众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欧盟空气质量监测现状及加强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欧盟空气质量监测政策和监测网络建设现状两个方面描述了欧盟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空气污染现状和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欧盟的经验,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健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库、开展能力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加强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牟永铭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1):5-8
企业生产环保投诉案件的环境监测有别于委托监测和“三同时”验收监测。以杭州市某企业生产环保投诉案件为例,从案件内容、监测前期准备、现场踏勘、监测重点、规范性与准确性要求等方面对企业生产环保投诉案件的环境监测进行阐述与分析,重点是掌握监测前后企业和敏感目标的环境情况,制定必要的监测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为环境管理正确处理该类案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鲍学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7,9(1):6-8
从环境监测工作的方针和职能论述了环境监测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从实行总量控制的技术要求阐明了需要环境监测的支持和保障,并提出了总量控制要建立以环境监测为主体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体系,以促进总量控制计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站点的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工作的实践,开展对发布站点的监控研究。在数据一致性、异常数据和数据质量等方面对发布站点实施监控,并使用实时通讯技术和云技术,建立网络化信息平台,有效识别发布站点的异常问题并及时响应,提高了实时发布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率,保障了发布站点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近年柳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确定容量控制系数为3.5,应用宏观总量控制A值法对理想大气容量进行测算,得出SO2排放严重超出理想排放总量的结论,并结合节能减排、能源结构优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Real time remote monitoring of air pollutants and their online transmission to the web using internet protoco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janeyulu Y Jayakumar I Bindu VH Rao PV Sagareswar G Ramani KV Rao T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7,124(1-3):371-381
Recent advances in both information and sensor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Time Remote Monitoring (RTRM)
capabiliti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 online and real time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for air pollution has been designed
and installed at a traffic police station at Punjagutta in Hyderabad, India. The system is optimiz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a real time particulate matter analyzer. The system also monitors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rainfall, barometric pressure,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The system periodically monitors both pollution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t pre- programmed intervals of hr during peak periods and 1 hr during non peak periods of the day and continuously uploads to a predestinated web site (www.appcb.org/home.htm)
usin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The web site renders a quick, simple and graphical display of air pollution levels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humans. The present paper highlights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a pollution monitoring
system, system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al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al time remote monitoring
of air pollu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