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通过对哈素海1989年度丰、平水期7个样点底栖动物的采集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4种(属),初步摸清了哈素海丰、平水期不同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数量变动情况,并根据调查所获得的生态学资料,分别应用Beck生物指数、Goodnight生物指数、Glcason生物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哈素海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 相似文献
2.
于2020年9月在太滆运河、漕桥河、徐家大塘和竺山湾布设14个监测点位,调查入太湖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采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多样性指数(H)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共检出底栖动物6纲1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为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由高到低为竺山湾(H=1.20)>徐家大塘(H=1.09)>太滆运河(H=0.67)>漕桥河(H=0.33)。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总氮、正磷酸盐等因子与寡毛类生物量呈正相关,叶绿素a、IMn与摇蚊幼虫生物量呈正相关。生物学评价表明,太滆运河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漕桥河、徐家大塘和竺山湾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3.
4.
通过2018年对常州市武南区域26个点位的水质和底栖动物的调查及分析,并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对该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南区域中部及京杭运河以北氮、磷污染严重。该区域共发现底栖动物78种,隶属3门7纲21目36科62属,物种数和个体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性,耐污种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优势种。该区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等级以一般和中为主。B-IBI与TN、TP存在显著相关性,NH3-N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显著相关。氮、磷污染是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等级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7.
生物完整性指数能够综合反映河流健康状况,是管理者制定科学保护恢复策略的有效评价工具。为全面了解滦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6年10—11月在滦河流域布设53个采样点,同时监测环境数据和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据。通过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体系,对53个采样点进行生物完整性健康评价。B-IBI计算结果显示,滦河流域53个采样点中,\"健康\"和\"亚健康\"等级共有24个,\"一般\"等级有12个,\"差\"等级有10个,\"极差\"等级有7个。\"健康\"和\"亚健康\"的采样点多分布在承德市上游和冀东地区的部分干流和支流,而中下游大部分采样点表现为\"差\"和\"极差\"的健康状况。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参照点B-IBI要显著高于受损点,表明所构建的B-IBI评价体系适用于在滦河流域开展河流健康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贝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于2015年1、8月对贝江流域17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4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8纲20目52科,其中昆虫纲所占比例最高(86.99%),软体动物次之(6.16%)。贝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性差异,群落数量特征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冬季>夏季。无度量多维标定排序和ANOSIM分析发现,贝江流域冬季和夏季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r=0.26,P<0.001)。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贝江底栖动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个流域可以分为2组,组1基本分布在自然河段,组2主要包括电站采样点和贝江下游采样点,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集食者(55%)和撕食者为主(16%),其次为滤食者(14%)和捕食者(11%),刮食者(4%)所占比例较小。水质评价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评价贝江水质为轻污-清洁。Hilsenhoff生物指数(BI)评价贝江流域水质属于清洁,与实际水质情况最接近。总体上,贝江流域自然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整体水质清洁。 相似文献
9.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9月对连云港市某泥砂质潮间带3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大型底栖动物57种,其中多毛类23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10种,其他类群6种。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2 119.1 m-2,总平均生物量为66.34 g/m2,其中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ar)在高潮带的丰度高达3 082.7 m-2,整个潮间带丰度呈现由高潮带向低潮带逐渐降低的趋势。潮间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3.26;整个调查潮间带的沉积物环境较清洁。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苏州工业园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22年11月(秋季)与2023年5月(春季)开展苏州工业园区辖区内阳澄湖及周边河湖春、秋季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和资源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9种,浮游动物4大类95种,底栖动物3大类59种;春季各调查点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1.48×106cell/L,2 505.98ind./L,566.95 ind./m2,均大于秋季(5.13×106cell/L,1 237.74 ind./L,382.48 ind./m2);春季各调查点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48,1.11 mg/L,461.31 g/m2,同样均高于秋季(1.27,0.99 mg/L,190.21 g/m2)。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J)结果表明,园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处于较好至丰富,种间个体分布均匀度处于良好至优秀水平,其中秋季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较春季有较大降低。总体而言,由于沉水植物分布、温度差异等原因,园区水生生物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部分水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仍需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2.
2016—2017年对射阳湖开展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指标逐月监测。结果表明,射阳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1种,其中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25种、24种、7种和5种。浮游动物种类数呈现春夏季多于秋冬季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数量较多、分布广,群落结构相对复杂且稳定。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B/T指数对射阳湖水质作评价,结果表明,该湖处于轻度—中度污染状态,生物学指标评价法与常规水质评价结果一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透明度、Chl-a和DO是影响射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3.
于2019年3月和7月对连云港主要入海河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基于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对15条入海河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良好以上的断面占总数的66.7%,调查共发现硅藻、绿藻、蓝藻、裸藻、黄藻及金藻共计106种着生藻类,其中春季60种,夏季80种;硅藻为全年优势种。着生藻类全年平均密度为42266.7个/cm2,各断面密度差异较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46~3.92,平均值为2.93,其中夏季H’平均为3.07,高于春季的2.80,总体呈放置7 d样品多样性高于14 d样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盐城入海河流水生态质量状况,于 2022 年 5 月和 9 月对盐城主要入海河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基于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对 10 条入海河流进行水生态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水质优Ⅲ类以上断面比例为70%,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是影响断面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着生藻类香农-维纳(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为2.77~4.4,平均值为3.97,评价级别总体为优秀.调查发现,着生藻类包括硅藻、绿藻、蓝藻、裸藻、甲藻、隐藻和黄藻共7 门129 种,其中 5 月发现着生藻 88 种(属),9 月发现着生藻 95 种(属),硅藻门为全年优势种.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WEQI)评价结果为良好,良好级别占比 80%,制约盐城主要入海河流生态质量综合指数的因素为水质和生境.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通过统计2019年晋江石砻断面水质周报数据,分析该断面水质指标季节变化,并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其水质.结果表明:pH值全年变化范围为6.68-7.54,季节均值顺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DO全年变化范围为5.0 mg/L-9.7 mg/L,春冬季高于夏秋季;1Mn全年变化范围为1.5 mg/L-3.4 mg/L,春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