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影响因素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好氧颗粒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量和高容积负荷条件下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良好生物活性,是提高生物反应器效能的重要物质。文章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颗粒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等三方面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接种污泥、进水基质和有机负荷、运行方式、水力剪切力、沉淀时间等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是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凝结核猜想",认为好氧颗粒污泥的最终形成分为出现凝结核、形成胚胎颗粒污泥及形成好氧颗粒污泥三个阶级。  相似文献   

3.
连续流膜生物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好氧颗粒污泥在连续流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形成过程和机制,采用连续流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膜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并对连续流M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连续流M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增强了MBR的运行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废水中微生物抑制...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水处理技术中,好氧颗粒污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好氧颗粒污泥是在好氧条件下自发形成的生物自固定颗粒,具有较高的生物量、良好的沉淀性能和在高容积负荷条件下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良好生物活性.它的形成机制初步认为是SBR运行模式、胞外多糖及水力剪切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综述了SBR运行模式中选择压、周期性的好氧饥饿对颗粒污泥形成的作用,以及胞外多糖、水力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稳定性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常温下HABR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快速启动方法,并研究了COD容积负荷、水力负荷、水质和水温等对启动的影响。采用经厌氧驯化培养后的浓缩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用曝气沉砂池出水启动HABR反应器。结果表明:采用HABR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具有启动快、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扩散系数是描述好氧颗粒污泥传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实验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扩散系数在不同盐度和有机负荷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扩散系数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无明显变化,而在颗粒成熟期随着进水COD负荷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盐度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在R1、R2和R3共3组气提式内循环序批式反应器中启动好氧颗粒污泥工艺,探讨在无选择压作用下有机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其中,R1、R2分别以7 kg.(m3.d)-1和3 kg.(m3.d)-1的目标COD负荷直接启动,R3以1.5kg.(m3.d)-1逐步增加至3 kg.(m3.d)-1的递增COD负荷方式启动.结果表明,3组反应器在启动期中均能快速形成好氧颗粒污泥,但以目标负荷启动方式易使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产生丝状菌污泥膨胀.通过对颗粒形成过程、粒径、性质以及胞外多聚物等指标分析,认为递增负荷的启动方式可有效抑制启动初期丝状菌污泥膨胀,且形成的颗粒更为稳定,生物降解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好氧颗粒污泥是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近年兴起的新型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可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污水处理系统的容积和占地面积、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等显著优点,使其迅速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高盐有机废水是目前水处理领域的技术难题,因此,将好氧颗粒污泥应用于高盐有机废水中并研究其处理效果及耐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好氧颗粒污泥在高盐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微生物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好氧颗粒污泥在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含盐废水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试验采用序批式摇床反应器(SSBR)在高含盐废水中利用不同类型接种污泥培养出了好氧颗粒.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能够有效处理高含盐废水并且具有很好的抗盐度冲击能力.当废水盐度小于10 g/L NaCl并且进水基质为葡萄糖时,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该废水可以取得70.3%~97.6%的TOC去除率.当进水盐度达到35 g/L NaCl并且进水基质为难降解Vc废水时,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该含盐废水能够取得与相同基质相同运行条件下淡水废水中相似的70%的TOC去除率.试验在含盐废水中得到了粒径为0.5~3 mm的好氧颗粒污泥,其沉降速度大大高于淡水对照组中得到的好氧颗粒污泥沉降速度.相对淡水对照组中好氧颗粒污泥,含盐废水中好氧颗粒具有污泥产率更低、污泥活性(OUR)更高、颗粒稳定性更好的优势.从不同接种污泥类型来看,好氧絮状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接种都能快速实现污泥好氧颗粒化,但絮状污泥接种实现好氧颗粒化所需的时间更短.另外,在相同运行条件下,接种好氧絮状污泥反应器取得的TOC去除效果优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但厌氧颗粒污泥接种具有更强的抗盐度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污泥颗粒化(granulation)是指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相互聚集形成一种密度较大、体积较大、体质条件较好的微生物聚集体.按照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电子受体的不同,颗粒污泥可分为好氧颗粒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两类.目前对污泥颗粒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探讨颗粒化的形成模式,优化运行参数以达到更好的颗粒化效果;另一方面是从微观层面去研究颗粒化的机理、微生物菌群及其他化学成分在颗粒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形态及粒径、沉降性能、密度与强度、生物活性、细胞表面疏水性、胞外多聚物等)及结构,颗粒污泥的培养条件、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有机负荷、基质成分、剪切力、沉淀时间、运行周期、进水模式、微生物饥饿期、反应器结构、溶解氧、温度等),以及颗粒污泥的应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有毒污染物降解、脱氮除磷、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的去除等).此外,还介绍了全自养颗粒污泥,如硝化颗粒污泥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随着对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好氧颗粒污泥应用于实际废水处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特性、颗粒污泥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及其工业化应用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颗粒污泥SBR处理生活污水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卢姗  季民  王景峰  魏燕杰 《环境科学》2007,28(8):1687-1692
采用厌氧-好氧的SBR运行方式,以人工配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处理碳、氮、SS浓度均较高的生活污水,研究了系统中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及其去除有机物和同步除磷脱氮的效果.经过1个月的驯化培养,颗粒污泥即可呈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并趋于稳定,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含量始终占污泥总量的68%以上.颗粒污泥系统污泥浓度为5 000~6000mg/L,SVI值为20~35 mL/g.经过3个月的运行后,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由原来以粒径0.6~0.9 mm的中等大小颗粒占主体变为粒径>1.25 mm的大颗粒占主体.稳定运行阶段颗粒污泥系统对COD、TOC、磷酸盐、氨氮、总氮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04%、70.41%、94.30%、86.51%、41.82%和85.89%.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典型周期的分析,反映出颗粒污泥良好的同步除磷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2.
SBR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总被引:53,自引:9,他引:44  
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研究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进水碳源进行调控,反应器中形成了高活性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的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74.0%~92.8%和82.3%~98.5%.颗粒污泥的粒径一般为0.5~1.0mm,MLSS达到4.5g·L-1以上,SVI值约为32.5,其有效生物量及脱氮性能远远高于一般的好氧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模拟废水,优化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好氧-兼氧-厌氧微环境,在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稳定运行阶段分别考察不同优化条件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提出了优化污泥沉降时间、调控曝气方式等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途径,并研究排泥方式对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强化脱氮除磷功能菌富集,实现氮磷同步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14.
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考察其对低浓度市政污水的处理效能、污泥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有机负荷(进水COD为179~212 mg·L-1)、高溶解氧(DO>5 mg·L-1)条件下,系统出水COD低于50 mg·L-1,NH4+-N浓度稳定在0.7~0.8 mg·L-1,但脱氮除磷效能有待优化.体系中0.2~0.6 mm的污泥颗粒最为稳定,运行期间污泥SVI30值始终保持在32~40 mL·g-1,呈现出良好的沉降性能.系统中少量絮状污泥的存在对AGS的稳定性是有利的,本试验条件下,<0.2 mm污泥体积占比约为30%时AGS体系稳定运行.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与AGS的稳定性呈正相关,可见PN对AGS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为主要菌门;运行过程中有利于硝化作用的Gammaproteobacteria逐渐成为优势菌纲;系统中存在促进EPS分泌和有机污染物去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这有利于AGS的稳定运行,同时也存在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陶厄氏菌属(Thauera)、副球菌属(Paracoccus)、梭菌属(Fusibacter)、变形菌属(Proteocatella)等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但需优化运行参数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效能.本研究结果对AGS系统处理实际市政污水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DO下AGS-SBR处理低COD/N生活污水长期运行特征及种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构成AGS-SBR系统,研究其在低DO(0.5~1.0mg·L~(-1))条件下,处理低COD/N比(4.0)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的长期稳定运行特性,并解析反应器的主要菌群构成.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180d里,AGS-SBR系统表现出了良好且稳定的除污能力,反应器对水体中COD、NH~+_4-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17%、95.21%、77.05%和91.11%.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一直很好,污泥始终保持着完整的颗粒外观和密实紧凑的结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颗粒污泥解体的现象.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绿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为SBR-AGS反应器中主要优势菌群.Denitratisoma、Planctomycetaceae、Thauera、Comamonas、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是反应器中与脱氮有关菌群;Clostridium和Anaerolinea是除磷相关细菌.  相似文献   

16.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A2/O工艺的回流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探究Ni2+对AGS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50d左右培养出成熟的AGS,其形态多呈球状或椭球状,外表分布着少量丝状菌,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在2~4mm,MLSS达6000mg/L,SVI维持在40~50mL/g.将Ni2+作用于培养出的成熟AGS,Ni2+在0~2mg/L的浓度范围内会提高AGS的稳定性,使MLSS上升,SVI降低;同时会促进AGS分泌胞外多聚物(EPS),EPS组成成分中的蛋白质(PN)明显多于多糖(PS);Ni2+对好氧颗粒污泥去除总氮(TN)的抑制程度要大于COD,最终COD去除率可维持在95%以上,TN去除率可维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A2/O工艺的回流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探究Ni2+对AGS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50d左右培养出成熟的AGS,其形态多呈球状或椭球状,外表分布着少量丝状菌,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在2~4mm,MLSS达6000mg/L,SVI维持在40~50mL/g.将Ni2+作用于培养出的成熟AGS,Ni2+在0~2mg/L的浓度范围内会提高AGS的稳定性,使MLSS上升,SVI降低;同时会促进AGS分泌胞外多聚物(EPS),EPS组成成分中的蛋白质(PN)明显多于多糖(PS);Ni2+对好氧颗粒污泥去除总氮(TN)的抑制程度要大于COD,最终COD去除率可维持在95%以上,TN去除率可维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选择压法培育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   总被引:58,自引:13,他引:45  
王强  陈坚  堵国成 《环境科学》2003,24(4):99-104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葡萄糖为碳源,在序批式反应器中培育出好氧颗粒污泥增加COD负荷的同时,减少沉降时间以造成选择压,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根据污泥的形态变化,颗粒污泥的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反应器启动67d出现颗粒污泥COD负荷4.8kg/(m3·d)、表面气体流速0.0175m/s时,反应器中活性污泥完全颗粒化颗粒污泥粒径大多6~9mm,MLSS 7800mg/L,最小沉降速率32.7m/h.好氧颗粒污泥具有在高负荷下良好的COD去除率.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性质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粉末活性炭和钙离子的投加对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在300 L SBR(序批式反应器)中接种普通絮状污泥,投加1.0 g/L粒径约75 μm的PAC(粉末活性炭)及35 mg/L的Ca2+以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并研究其稳定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常温下反应器在14 d内开始形成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AGS(好氧颗粒污泥),至第18天污泥颗粒化程度达到80.0%左右;在此后运行的100 d内,AGS基本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同时,反应器内ρ(MLSS)(污泥浓度)由接种时的3 300 mg/L升至4 050 mg/L,污泥SVI(体积指数)由接种时的120 mL/g变为35 mL/g.w(PS)(PS为胞外多糖)较少且变化量小;w(PN)(PN为胞外蛋白)在反应器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内都在提高,最终达到240 mg/g(以每gMLVSS中含PS的质量计),PN/PS(质量比)最终稳定在15.00左右.稳定运行期间,反应器对污水中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2.0%、76.5%和96.0%.研究显示,投加的PAC与普通絮状污泥间的吸附作用,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同时,PAC作为AGS的惰性成核物质,避免了AGS因内源呼吸从颗粒内部解体,提高了AGS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Ca2+、Mg2+、Fe2+诱导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形成,探讨其对COD、NH4+-N、TP的去除效果,研究了有机污染负荷、温度、曝气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S连续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Ca2+、Mg2+、Fe2+可促进AGS形成,其中位径达到340 μm时分别需18,16,11 d。添加Ca2+、Mg2+和Fe2+的污泥SVI30稳定在较低水平,MLSS高于自然形成的AGS,特别是Fe2+的脱氢酶活性较高。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对COD、NH4+-N、TP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添加Fe2+的AGS的效果最好,在低、高有机负荷,超低温(4 ℃)和超高温(40 ℃)及曝气不足(1 L/min)情况下,均有较好的COD、NH4+-N、TP去除效果。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稳定运行60 d后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Fe2+诱导的AGS的COD、NH4+-N、TP去除率高达96.3%、96.8%、8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