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酸控区土壤重金属释放特征及潜在风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云南省酸雨控制区3种土壤重金属Pb、Zn、Cu在模拟酸雨淋溶作用下的释放特征,并进行了酸雨淋溶前后的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模拟酸雨作用下很快溶出,约30 h后趋于平稳,3种重金属Pb、Zn、Cu最大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02.32、52.19和70.54 mg/kg.不同pH下重金属的溶出趋势基本相同,重金...  相似文献   

2.
松花江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为实验对象,研究松花江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使用循环槽(circulating flume)模拟松花江水力学条件,考察了重金属在上覆水和底泥中的沉积和释放。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只有镉(Cd)超标,其它检测出重金属没有超标;随着温度升高,沉积物重金属溶出释放量也随之增加;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明显高于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水体盐度升高,沉积物重金属的溶出释放也随之升高;水体扰动达到160 r/min时,重金属的释放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3.
X51200703607夏冬两季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大气汞的释放模拟研究/单长青(滨州学院城市与环境系)…∥四川环境/四川省环保科研院.-2007,26(3).-.8~10,14环图X-96模拟研究了夏冬两季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的汞向大气的释放,结果表明光照下沉积物样品中的汞快速向大气释放.光照8h后,夏冬两季总汞的释放率分别为52%和27%;光照下,沉积物样品中的水溶态汞逐渐增加,酸溶态汞、有机质结合态汞和惰性汞逐渐减少,其中,有机质结合态汞释放率最大,酸溶态汞次之,惰性汞最小;一天之中,光照下沉积物样品总汞的释放通量先升高,再降低,夏季通量在12:00~13…  相似文献   

4.
苏州河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和释放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上海苏州河河水-底泥静态体系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湿度,pH值和模拟船舶航行与疏浚引起扰动等天然环境条件下,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和总汞释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静水体系中构成底泥汞释放的主要形态是水榕态汞、酸溶态无机汞和碱溶态汞,而在扰动体系中,几乎所有形态汞都对释放作了贡献。底泥中汞形态分布的变化是各形态汞具有不同的释放能力和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综合结果,同时,汞的形态分布和释放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对饮用水源地水水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采集水源地土壤进行浸泡释放实验和模拟酸雨的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释放条件下,释放污染物对于水质影响不大;而淋溶实验表明各元素释放强度依次为:Mn>Ni>Cu>Pb>As>Hg;Mn和Ni的淋出液浓度超过了地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pH为3.0和5.6的酸雨对于硫铁矿区重金属的溶出和迁移均是有利条件,pH为5.6的酸雨对于钨矿区重金属的溶出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通过开展室内原位静态模拟试验,探讨了太湖梅梁湾常见优势种类羽摇蚊和长足摇蚊对底质环境以及内源释放的生物扰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种幼虫均促进了沉积物的耗氧作用、显著降低了上覆水的溶氧量、促进沉积物中硝态氮向间隙水的溶出、促进沉积物氨氮向上覆水的释放;长足摇蚊促进了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溶解反应性磷的溶出。2种摇蚊幼虫的物理扰动和生理代谢活动改变了泥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促进沉积物的耗氧矿化作用,从而加速内源释放,对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的溶出和吸附平衡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更利于油类的释放。溶出温度的升高及剧烈的反应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沉积物的组成颗粒愈细,释放的初始浓度愈高。  相似文献   

8.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湖中的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影响河道水环境.太湖河口及调水区河流底泥泥沙、营养盐的释放扩散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环形水槽模拟河道的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通过实验研究悬浮泥沙、总溶解氮磷(TDN,TDP)和总氮磷(TN,TP)浓度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在水体中的变化情况,从而掌握底泥泥沙、营养盐在不同流速下的释放特性.本研究按照泥沙的起动标准,把相对应的流速分为"个别动"、"少量动"以及"普遍动"流速,对应不同的泥沙悬浮量以及营养物质的释放量.研究显示高于起动流速下营养盐的动态释放较低于起动流速下的静态释放.泥沙的悬浮量与营养物质的动态释放过程密切相关.TDN、TDP释放量和最终平衡浓度随流速呈对数关系;TN、TP平衡浓度随流速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整个释放过程为,0~30 min的释放前期为孔隙水释放,营养物质释放量大且速率快;后期为再悬浮颗粒物释放,释放量小且速率减慢,达到平衡之后,营养盐浓度基本稳定.营养物质的空隙水释放与在悬浮颗粒物释放的比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水体紊动对泥沙释放污染物的影响,引入近似均匀紊流模拟装置,开展不同强度紊动作用下泥沙运动释放磷动态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紊动扩散作用对泥沙解吸释放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紊动较弱时,泥沙尚未起动,床面泥沙颗粒吸附的磷元素解吸至孔隙水中,在垂向紊动扩散作用下输送至上覆水中,将使得上覆水中溶解态磷浓度增大;紊动作用较强时,泥沙逐渐悬扬至水体中,悬浮泥沙颗粒吸附的磷元素直接解吸至上覆水中,泥沙浓度越高,溶解态磷含量增长速率越大,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通过耦合紊流模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污染物对流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紊动作用下泥沙释放磷的垂向一维数学模型,针对试验条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可为模拟天然水体中泥沙悬浮释放磷的时空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微塑料重金属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未老化和紫外(UV)老化发泡聚苯乙烯(EPS)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在3种模拟环境(淡水、海水和胃液)下,通过释放动力学、累积释放实验以及正交试验开展锌(Zn(Ⅱ))添加剂的释放行为研究.结果表明,UV老化的EPS微塑料Zn(Ⅱ)的释放能力要大于未老化的EPS微塑料,淡水、海水和胃液中UV老化的EPS微塑料Zn(Ⅱ)的平衡释放量分别为(29.45±4.38),(87.41±5.18)和(109.94±3.18)μg/g,而未老化的EPS微塑料Zn(Ⅱ)的平衡释放量分别为(20.90±0.46),(85.89±0.51)和(108.92±1.17)μg/g,这说明UV老化可以促进其Zn(Ⅱ)添加剂的释放,胃液和海水环境更有利于Zn(Ⅱ)的释放.EPS微塑料中含Zn(Ⅱ)添加剂的释放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Zn(Ⅱ)从塑料中的释放受界面反应和塑料表面的扩散控制.3种模拟环境下,通过多次更换浸提液EPS微塑料中的Zn(Ⅱ)几乎可以被完全释放.pH值、粒径和老化时间是EPS微塑料Zn(Ⅱ)添加剂释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水体紊动对泥沙释放污染物的影响,引入近似均匀紊流模拟装置,开展不同强度紊动作用下泥沙运动释放磷动态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紊动扩散作用对泥沙解吸释放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紊动较弱时,泥沙尚未起动,床面泥沙颗粒吸附的磷元素解吸至孔隙水中,在垂向紊动扩散作用下输送至上覆水中,将使得上覆水中溶解态磷浓度增大;紊动作用较强时,泥沙逐渐悬扬至水体中,悬浮泥沙颗粒吸附的磷元素直接解吸至上覆水中,泥沙浓度越高,溶解态磷含量增长速率越大,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通过耦合紊流模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污染物对流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紊动作用下泥沙释放磷的垂向一维数学模型,针对试验条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可为模拟天然水体中泥沙悬浮释放磷的时空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环境舱研究室内混凝土墙体中氨的释放规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环境舱模拟研究了随温度(T)、相对湿度(RH)和空气交换率(AER)变化墙体试块中氨的释放规律,并将现场实验结果与环境舱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T和RH一定,随着AER的增大,舱内氨气平衡浓度下降,氨气挥发速率和完全释放时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AER和RH一定,舱内氨气平衡浓度和挥发速率随T升高而变大,完全释放时间减小;与AER和T相比,RH对氨气释放的影响有限;通过与现场通风实验和浓度监测结果比较,考虑到室内墙体老化时间等因素,环境舱实验与实际住宅测试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含尿素防冻剂的住宅,其墙体中氨释放完全大约需要10~32年.  相似文献   

14.
模拟酸雨对红壤中硅铝铁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俐  宋存义  李发生 《环境科学》2007,28(10):2376-2382
通过模拟酸雨对湖南红壤的淋溶实验,分析了淋溶液pH值和硅铝铁离子动力学释放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在一定淋溶范围时,酸雨酸度是决定红壤矿物溶解及离子释放的主要因素,且硅、铝、铁对酸雨响应存在差异.在pH<5.6的各酸度酸雨淋溶下,硅均有大量释放,铁基本无释放.pH在3.0~5.6时铝的释放量很小,只有在酸雨pH值较低时才会有大量溶出.随酸雨淋溶的进行,酸雨pH在3.0~5.6的硅铝释放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pH 2.5的酸雨可使红壤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硅铝释放量均明显增加,铝的增幅更大,但随淋溶量增加硅铝释放能力的增长速度趋缓.实验结果还表明,红壤受酸雨影响pH值降到一定程度后,淋出液中铝浓度与其pH值及DOC都呈线性负相关,酸沉降可破坏固相有机络合铝并使其溶出,但强酸性酸雨作用下红壤溶解而释放的铝主要来自铝硅酸盐的溶解.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沉积物磷释放的WASP水质模型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释放是水体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鉴于一般水质模型对沉积物释放项的模拟过于简单,无法充分体现实际河道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情况.本研究通过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室内沉积物释放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磷释放规律,以此修正现有的水质模型,使沉积物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释放项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在模型中得到体现,并将其应用于太湖苕溪入湖口的水质模拟中.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物释放速率与流速呈现指数增长关系.而采用动态底泥释放修正后的水质模拟效果要比采用模型默认值的水质模拟效果好,从而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也表明水动力对沉积物释放的影响是水质模拟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消落带受淹土壤氮和磷释放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土壤淹水初期将向上覆水释放氮和磷. 将消落带土壤样品进行加肥处理后与原始土壤进行模拟淹水实验.对原始土壤进行每日换水浸泡实验.结果表明:消落带进入淹水期10~15 d后,其上覆水中营养物含量趋于平衡,水体扰动对上覆水中ρ(TP)和ρ(TN)有正影响. 未经施肥处理的消落带土壤在江水浸泡下,对TP有吸附作用,使得浸泡结束后ρ(TP)下降33.4%. TN的溶出速率变化能较好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TP江水静态浸泡实验数据对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性较差;TP和TN的绝对溶出速率对一级动力学方程的相关性均较好.    相似文献   

17.
河流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和不同底泥污染物浓度,对底泥中TN、NH_3-N、TP和COD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扰动强度增加了TN和COD的释放通量,缩短了TP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底泥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平衡释放量的相关性较弱,仅TN的平衡释放量与底泥浓度的拟合关系较好(最大R~2为0. 798)。  相似文献   

18.
洱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及氨氮的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对洱海具有代表性的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w(TN)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NH4+-N释放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N)在2.0844~6.5153g/kg之间,平均值为3.5378g/kg,北部西岸为高值区,南部(靠近大理市)为次高值区. 一级动力学模型可很好地拟合洱海表层沉积物NH4+-N释放动力学特征,NH4+-N最大释放量在0.1209~0.2810g/kg之间;释放主要集中在0~5min内,约占最大释放量的68%~83%;随后释放速率逐渐放缓,到120min后基本达到释放平衡.运用无限稀释法对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进行测定表明,洱海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在1.7001~3.5879 g/kg之间,在水土质量比约为2500时,NH4+-N释放量达到最大,随后释放逐渐趋于平衡. 洱海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及最大释放量均与其w(TN)呈显著正相关. 洱海沉积物中w(TN)与NH4+-N释放潜能和最大释放量均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具有较大的氮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9.
周庄水体内源磷负荷释放规律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晖  周琪  安淼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943-947
以周庄河道内源磷负荷为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上覆水pH值,溶解氧及环境温度对内源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5.0-9.5,上覆水中的磷浓度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溶解氧释放条件下,缺氧促进内源磷的释放,好氧抑制磷释放,其抑制能力和pH值相关。pH值7.0~9.5,好氧的抑制效果明显:在好氧的条件下。高的溶解氧会增加磷的释放;温度和上覆水中总磷平衡浓度的对数呈正线性关系。采用Golterman分类提取方法,对不同释放条件下各形态内源磷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制环境测试舱模拟室内环境,研究了对二氯苯(p-DCB)释放过程,确定释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参数(温度、空气流量/流速和相对湿度)条件下,p-DCB释放速率不同:温度升高,p-DCB释放速率增大;空气流速增加,p-DCB释放速率加快;相对湿度增大,释放速率同样有增大趋势,但是与温度和空气流速对p-DCB释放速率的影响相比较小.环境参数和p-DCB表面积一定,则p-DCB释放速率恒定,因此,可根据防虫防霉片剂使用量预测室内p-DCB浓度.预测值与文献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文献实测值基本上在同一数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