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铜矿产业既为阜新市的经济转型贡献力量,且有力地解决了农村闲置人员就业问题。据阜新市市人民政府网、阜新市自然资源网报道,截至2019年末阜新市有铜矿保有储量2072.22kt。铜矿产业作为重金属产业,一直是污染的重灾区,其对大气、土壤、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破坏了其临近的生态环境。阜新市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既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保护好阜新市生态环境,因此打造“阜新绿”工程具有极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能源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阜新市的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建立了大气污染的浓度模型,给出了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污染浓度的计算结果;同时,对阜新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出阜新市环境质量浓度指数并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阜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运用空气污染指数法,对阜新市2007年空气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阜新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良,首要污染物为PM10。冬春季空气污染较重,污染源排放、不利气象和二次扬尘等因素是造成阜新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阜新市1981—1990年间大气质量变化情况,分析了引起这种变化的各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阜新市大气环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阜新市“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酸雨的变化规律,用监测数据的方法说明酸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阐述了阜新市政府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阜新市拥有丰富的煤矸石、粉煤灰资源,如何对煤矸石、粉煤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之变废为宝,是阜新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阜新市八座水库营养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阜新市八座水库进行水质监测的基础上 ,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 ,通过建立评价的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 ,摈弃最大隶属度原则 ,而用加权平均原则确定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模糊综合指数 ,从而表明水体的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阜新市八座水库均处于中富营养状态 ,总磷是主要污染因子。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其评价结果符合阜新市八座水库的实际情况 ,且更加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量模式化参数,通过核算,得出了阜新市城区普通空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给出了城区各分区及每个网格的分解量,应用这些成果,将对老污染源及新工业项目的环境管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阜新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阜新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根据阜新市2006~2010年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运用灰色聚类法,对该市"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综合分析大气质量变化的原因。旨在定量分析评价阜新地区转型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阜新市大气环境质量在2006~2010年间明显好转,主要呈Ⅱ类和Ⅲ类,其中2006年和2007年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为降尘和SO2;2008年降尘量开始显著下降,PM10、SO2和NO2也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阜新市经济转型对大气环境质量具有改善作用,棚户区改造和采煤区综合整治也是好转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聚类分析法利用数据之间距离系数进行分类的原理,建立空气监测点位聚类分析优化模型,结合阜新市地形、气象及历史监测数据,进行阜新市空气监测点位布设优化应用,优化结果表明:距离相似水平取d=0.3时,环保局(B点)与人民公园(C点)监测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相似性最高,合并为1点,增设气象台监测点位作为清洁背景点,4个点位构成阜新市空气监测新网络;利用CALPUFF模型模拟对优化后监测点位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监测点位优化后SO2浓度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984,PM10相关系数为0.968,NO2相关系数为0.973。CALPUFF模型模拟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75,表明优化后的阜新市空气监测点位具有客观环境代表性;监测点位优化与检验方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物质流分析与分解模型,以阜新市为案例,分析了煤炭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代谢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实施以来,阜新市物质输入总量增速远小于GDP;不包括水在内的物质输入结构以煤炭为主,可再生固体物质输入增长迅速,正成为支撑阜新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资源基础。农业用水是用水量的主体且比重仍在增长,而工业用水比重在下降;气体输出物质与废水排放总量快速增加,废气和生活废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以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量测算的物质代谢效率明显提升;经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是导致物质输入与输出量变化且作用相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卫星遥感MODIS数据研究区域大气PM_(2.5)浓度分布是环境管理的有效方法。获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MODIS L1B1KM数据,采用暗目标法反演阜新市大气气溶胶厚度AOD数据;提取阜新市5个大气监测站点位2014年3月至5月、2015年3月至4月期间PM_(2.5)浓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PM_(2.5)浓度-AOD之间的线性、一元二次、对数函数、幂函数及指数函数5种相关性模型;引用湿度影响因子建立大气PM_(2.5)浓度订正模型,采用PM_(2.5)浓度订正模型、Peterson模型分别订正PM_(2.5)浓度及AOD标高,应用阜新市环保局5个监测点位2014年6~12月、2015年5~12月期间PM_(2.5)的月平均浓度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订正后的5种相关性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订正方法提高了PM_(2.5)浓度-AOD相关性;线性相关性模型R2为0.633 6,相对误差为12.41%,相对其他4种模型相对误差较小。利用阜新市大气AOD预测PM_(2.5)浓度具有良好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向阜新市化石燃料燃烧源大气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排放清单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阜新市(5区、2县、2园区)环境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实地调查,结合本地化大气排放因子,建立了2017年阜新市化石燃料燃烧源涵盖SO_2、NO_x、PM_(2. 5)、PM_(10)、挥发性有机物(VOCs)、CO、黑碳(BC)、有机碳(OC) 8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利用Arc Gis 10. 2遥感技术,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时空分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类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1 915. 49、7 215. 33、3 607. 78、2 002. 96、4 594. 72、4 277. 05、384. 15、16. 62 t;各类污染物的贡献率以及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差异,但其在时间上表现出一致性(除PM_(2. 5)),即在时间上均表现出两个峰值,高峰分别出现在夏季的七、八月和冬季的十一月至一月;县区中彰武县污染物排放较多,市区中太平区污染物排放较多;火力发电和热力供应企业对阜新市大气污染贡献较大,应当重点管控。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水库饮用水源样本并没有严格的属性,以及它们在形态和类属方面存在着中介性,确定了对人类生理健康影响较大的高锰酸盐指数、大肠杆菌、总氮、氨氮、总磷、溶解氧6项评价因子;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判断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有效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从数学分析的角度上给出了各个指标比较的数量关系;将评价因子层指标的权重与模糊数学模型结合,建立城市水库水质评价的模糊AHP法数学模型。利用阜新市主要水源地201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对阜新市水源地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污染原因、污染程度分别进行评价与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阜新市水库水质的主要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农牧区的大量施肥与喷洒农药是构成水库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阜新市功能区大气污染及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数据为依据,列举了2006-2010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阜新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虽然现在的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全年的空气质量二级达标率有所提高,但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工作任务应很艰巨,通过对我市近五年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对比分析,查找出城市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在城市综合治理上、控制风沙扬尘污染上、煤炭燃烧上、机动车尾气治理上、城市规划、绿化和环保宣传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阜新市城区范围内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结果汇总,对比上一年度监测结果总结评价本年度噪声影响,分析发展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2007和2009年度阜新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调查为基础,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特点,针对畜禽养殖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阜新市清河门人工湿地采用高效潜流式人工湿地技术对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自2008年9月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减轻了清河及其下游河流的环境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9.
对阜新市8个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基础环境调查和采样监测分析,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水源地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了各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抽样调查的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数与数据精度、监测费用的关系,并根据阜新市的噪声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出绝对误差要求不同情况下环境噪声功能区监测需要的最少监测点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