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关于环境监测站改革的思考孙燕,孙晓华(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110031)郑铁力,新杰(长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130022)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之路”。“要通过改革把各级监测站建成... 相似文献
2.
韩英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6):4-5
结合浦东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的经验,提出了实验室认可的工作重点: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申报的项目应真正具备检测能力;加强技术练兵,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记录规范,信息完整;认真实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证明审;整改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3.
沈士珍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4,6(1):7-10
环境监测站的改革与技术管理沈士珍(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300191)我国的环境监测站目前都是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其事业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主管部门补助一定的监测费和仪器费,自己再从横向服务中得到一些收入。监测站的改革最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市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具体做法。指出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 ,规范样品管理 ,实施文件控制 ,严格环境监测设备 (标准物质 )管理 ,保证量值溯源准确 ,全面规范环境监测记录和环境监测报告等 ,是实施实验室认可的重要工作 ;领导重视 ,专人负责 ,全员参与是实验室认可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加强人员培训 ,切实掌握ISO/IEC导则 2 5的要求是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基层环境监测站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设想:监测行业企业化;开展实验室认可;资源优化组合;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环境监测资质评估机制;加强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创建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
7.
8.
9.
戚万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4):1-3
介绍了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内部改革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做法和初步成效。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前提;征询意见,深入调查是制订改革方案的必要过程;完善考核制度是改革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指出改革是大趋势,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充实和完善其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0.
加快市县环境监测站改革,应对市场竞争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市、县两级监测站现状与存在问题基础上,就市、县两级监测站面临加入WTO后的市场化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监测站改革思路与应对市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7,9(2):35-35,43
从技术监督,网络建立,技术研究,执法程序及自身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措施是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管理以条为主,党群活动以块为主,业务开展兼顾条块。 相似文献
12.
13.
论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监督、网络建设、技术研究、执法程序及自身建设等方面,论述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措施是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管理以条为主,党群活动以块为主,业务开展兼顾条块。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监测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大力发展生态监测、自动监测、信息化建设为主导,以改革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铺垫,围绕环境管理总体目标开展环境标准指标体系研究,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南京积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科学技术活动,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进而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但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致使环境监测的目的不能完全实现,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以应急监测为例,介绍了环境监测站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提出通过明确环境信息、建立风险准则、开展风险评估、实施风险应对等过程,开展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建议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兼职的风险管理队伍,及时监督和检查风险管理流程运行状况,并在管理体系中加入风险管理要素,确保风险应对计划有效执行,实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监测机构体制改革应从3方面考虑:机构改革应实行垂直管理,政,事分开,职能改革应体现环境监测站以环境质量监测为基本职能;内部管理改革需建立以聘任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岗位管理和竞争上岗制度,适当的分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