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佳  田永强 《环境工程》2020,38(6):24-27,57
为研究典型制革污泥堆场区域污染情况,以浙江海宁某制革污泥堆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制革污泥堆场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土壤中无机污染很小,而总铬、六价铬和铅含量较高。污染土壤中铅和总铬含量分别是工业用地规定值的2.82,7.03倍,而六价铬最高含量为管控值的2.8倍。地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严重,达到1268.0 mg/L,是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工农业Ⅴ类用水下限值的845.3倍,六价铬的含量<0.004 mg/L。此外,各取样点六价铬和总铬含量的垂直分布显示较大的差异,也与某些制革污泥堆场的重金属垂直分布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典型铬渣污染场地的污染状况与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24  
对比了国内外污染场地的管理现状.通过方法学筛选国内2处化工厂的铬渣堆存场地作为典型铬渣污染场地,并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这2处铬渣污染场地均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特别是在铬渣堆积区域的土壤中w(总Cr)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的数倍~数十倍,地下水中w(Cr6+)超过Ⅴ类地下水质量标准达1 000倍.Cr6+极易迁移扩散,污染面积大,其中1号铬渣污染场地污染土壤总量约19.5×104 m3,2号场地污染土壤深度约达4 m.通过分析2处典型铬渣污染场地污染特性,提出了全国铬渣污染场地综合整治对策的技术路线和规划.   相似文献   

3.
荆马河水体Cu、Cd、Pb、Cr污染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荆马河水样、底泥和两岸土样中部分重金属的测试,结果表明,荆马河水相中Cu、Cd、Pb重金属的最高含量分别为0.025mg/L、0.005mg/L、0.0475mg/L,除Cd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外,其它未超标。底泥中Cu、Cd、Pb、Cr的最高含量分别是260.0mg/kg、6.63mg/kg、864.5mg/kg、177mg/kg,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13.24倍、41.4倍、49.7倍和3.99倍;重金属含量从源头到下游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在主要排污口下游附近出现急剧增大现象。荆马河两岸土壤除了Cr含量低外,其它重金属含量均高出土壤背景值1.14~21.13倍,尤其Cd、Pb污染严重。因此,为确保京杭运河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应尽快对荆马河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氮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和不同形态氮含量,探讨了水体中水化学组成特点、各形态氮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水型从上游到下游由Ca-HCO3型转变为Ca-SO4型.NO3--N浓度由1.06mg/L增至6.13mg/L,NO2--N和NH4+-N仅在中游和下游地表水中检出,表明地表水在流域中下游地区受到的人为影响强烈;地下水沿流动方向水型由Ca-HCO3型依次演进为Ca-SO4和Ca-Cl型.NO3--N的含量(0.62~23.47mg/L)明显高于其在地表水中的含量.局地土地利用类型(林地、旱地、城镇用地、水田)对附近地表水体NO3--N浓度影响不显著,而旱地与水田地下水中NO3--N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旱地地下水NO3--N浓度最高.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流域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一般,NO3--N超出背景值1.4倍,中游地区NO2--N和NH4+-N污染严重,达到Ⅳ类水标准.地下水中ORP、DO、Cl-浓度和各形态氮组成特征表明由于反硝化作用,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NO3--N浓度逐渐降低,而NO2--N浓度上升到0.041mg/L.  相似文献   

5.
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氮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和不同形态氮含量,探讨了水体中水化学组成特点、各形态氮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水型从上游到下游由Ca-HCO3型转变为Ca-SO4型.NO3--N浓度由1.06mg/L增至6.13mg/L,NO2--N和NH4+-N仅在中游和下游地表水中检出,表明地表水在流域中下游地区受到的人为影响强烈;地下水沿流动方向水型由Ca-HCO3型依次演进为Ca-SO4和Ca-Cl型.NO3--N的含量(0.62~23.47mg/L)明显高于其在地表水中的含量.局地土地利用类型(林地、旱地、城镇用地、水田)对附近地表水体NO3--N浓度影响不显著,而旱地与水田地下水中NO3--N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旱地地下水NO3--N浓度最高.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流域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一般,NO3--N超出背景值1.4倍,中游地区NO2--N和NH4+-N污染严重,达到Ⅳ类水标准.地下水中ORP、DO、Cl-浓度和各形态氮组成特征表明由于反硝化作用,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NO3--N浓度逐渐降低,而NO2--N浓度上升到0.041mg/L.  相似文献   

6.
原位生物稳定固化技术在铬污染场地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建荣  李娟  许伟 《环境科学》2013,34(9):3684-3689
原位生物稳定固化方法是控制铬污染场地地下水风险的有效方法,通过实地工程试验,初步验证了原位生物稳定固化法治理南方某铬污染场地的修复效果.实地工程试验的场地面积约600 m2,位于整个污染场地的上游,受高浓度铬污染,总铬含量高值为11 850 mg.kg-1,六价铬含量高值为349 mg.kg-1,污染最为严重的土层为-0.5~-2 m.通过对在试验场地范围内设置注射井注射还原剂和微生物调节剂等,并通过监测井监测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深度范围内在药剂注射的作用下地下水中六价铬和总铬的浓度变化.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稳定固化技术显著改变了土壤中铬的形态,进而降低了铬的迁移性,消减了地下水污染风险.注入的药剂对注入井(有效范围)内的地下水六铬污染治理效果很好,六价铬转成三价铬并固定稳定率达到94%~99.9%,总铬固定稳定率达到83.9%~99.8%.试验结果对于浅层地下水深度较浅、土壤以粉质黏土和砂质黏土为主的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某炼油厂退役场地土壤与浅层地下水酚类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裴芳  罗泽娇  彭进进  祁士华 《环境科学》2012,33(12):4251-4255
通过对某炼油厂退役场地21个土壤监测点和8个地下水监测点的样品分析,研究了该场地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结果表明:该场地上层滞水酚污染严重,挥发酚含量远超过地下水质标准的要求.场地承压水水质良好,有轻微的酚污染.该场地近1/2面积的土地,酚类化合物污染严重;依据原厂区工艺布局图,场区浅层地下水和土壤的酚污染具有区域相似性,酚含量高的区域集中在原工厂生产车间以及储油罐和产品仓库;土壤中污染物水平扩散不强,垂直扩散深度不一,部分超过地表10 m以下的深度.通过GC/MS对典型土壤中2-氯苯酚、2-硝基苯酚、2,4-二甲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2,4-二硝基酚以及4,6-二硝基-2-甲酚7种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种酚类化合物含量范围为0.01~232.96 mg.kg-1,其中2,4-二硝基酚和4,6-二硝基-2-甲酚含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大庆市119套精装修房屋室内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装修后大庆市居民室内TVOC户均值范围为0.1~10.9 mg/m3,户均值超标率为73.1%,最大超标倍数达17.2倍;超标2倍以上的占总户数的39.4%.刚装修完的房屋污染最严重,超标率达90%;TVOC挥发主要集中在装修后的两个月之内,之后TVOC浓度逐渐下降,刚完成装修时TVOC平均超标4.89倍,半年后TVOC浓度下降43.7%,一年后下降65.3%,两年后下降80.9%.各功能区的TVOC监测值接近,平均值范围在1.8~2.2 mg/m3之间,阳面卧室TVOC浓度略高于客厅;装修是造成居民室内TVOC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典型铬渣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及修复指导限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青海某化工厂铬渣污染场地钻孔采样,分析了样品质地及铬含量,得到场地的水文地质及铬污染状况.根据场地区域生活现状,运用美国环保局健康风险计算模型,评估了现有条件下该场地对周边居民的潜在健康风险.同时,结合场地的修复目标,应用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及土壤中Cr6+的解吸曲线,探讨了场地污染物的修复指导限值.结果表明:场地表层0~4m为黄土状土,4~22m为砾砂,铬污染区域面积约4×104m2;现有条件下场地Cr6+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值为9.39,需要对Cr6+进行修复治理,而Cr3+的健康风险值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计算得到场地表层0~4m黄土状土Cr6+的修复值为60mg·kg-1;4~22m砾砂Cr6+修复值为15mg·kg-1.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焦化厂酚氰废水来源、主要污染因子及污染景象分析,确定酚氰废水池为主要污染源,给出污染因子排放源强;根据某焦化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特征,采用GMS模拟软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模拟区地下水流场采用Modflow进行模拟,污染物运移采用MT3D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污染物泄漏到潜水含水层后,污染物检出面积和超标面积随着时间增长逐渐扩大,在预测期30年时略微超出厂界,但影响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西苕溪流域地下水中NO3--N的污染来源,对西苕溪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体的NO3--N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水化学与NO3--N同位素对其来源进行解析. 结果显示,西苕溪流域地表水的ρ(NO3--N)为1.07~3.45 mg/L,ρ(NO2--N)为0.15~0.35 mg/L;地下水中ρ(NO3--N)为3.24~15.31 mg/L,平均值达9.26 mg/L. 下游地区地下水的ρ(NO2--N)较高(0.26~4.25 mg/L),平均值达3.00 mg/L. ρ(NO3-)与ρ(Cl-)的关系显示,西苕溪地表水、地下水存在比较稳定的NO3--N输入来源. NO3--N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地表水的δ15N为7.0‰~16.7‰,说明上游NO3--N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中下游则主要受到农业施用化肥与人类生活污水二者的共同影响;地下水的δ15N为14.3‰~27.1‰,说明调查区域内的地下水受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可能更为强烈,另外,地下水中存在的反硝化作用也是造成地下水δ15N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汪成  陈坚  牛浩博  宫志强 《环境工程》2022,40(11):159-164
针对地下水风险管控目标值确定较难的问题,以某废弃铁合金厂为研究对象,讨论地下水中Cr (Ⅵ)污染对下游敏感目标河流的环境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水力截获条件下该污染区地下水风险管控目标值。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2500 d后,Cr (Ⅵ)浓度>0.5 mg/L的污染羽将迁移至河流处;在水力截获条件下,当水力截获Cr (Ⅵ)浓度为10 mg/L以上的污染羽范围时,排泄至河流处Cr (Ⅵ)最高浓度为0.46 mg/L,可达到地下水风险管控的目的。最终确定本场地地下水风险管控值为10 mg/L,使地下水风险管控的面积减少了约9.45万m2,节约了污水处理的成本。该成果可为地下水风险管控目标值的确定提供方法支撑,为我国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方案编制提供设计支撑。  相似文献   

13.
高效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废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菌株(R32)和复合菌群(Fh01)2种生物吸附剂与活性污泥进行复合使用,观察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模拟水样和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吸附剂性能稳定,对进水pH值适应范围广,当pH值为1.0~7.0时,R32对50.0mg/L铬的去除率达71%~86%;当pH值为1.0~5.0时,Fh01对铬的去除率均在60%以上.R32对铬浓度、进水速度、处理时间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Fh01对低浓度含铬废水的处理效率高,当总Cr浓度为5.0~20.0mg/L时,对铬的去除率达100%.R32和Fh01串联曝气处理效果理想,吸附2h后,对总Cr,Cu2+,CODCr浓度分别为78.3,2.29,45.0mg/L的电镀废水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4.0%,99.2%,74.5%.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投加比例的硫酸亚铁和腐熟猪粪对铬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浸出毒性Cr(Ⅵ)约27.0~30.5 mg/L的铬污染土壤,添加4%的FeSO_4·7H_2O修复后,浸出毒性降至约0.04 mg/L,土壤肥力情况恶化,土壤较贫瘠;修复后土壤添加1.4%的腐熟猪粪培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71.99%,碱解氮、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33、2.72和16.23倍,土壤综合肥力较肥沃,利于后期农业生产。结果表明,施用硫酸亚铁和腐熟猪粪不仅能有效降低铬污染土壤毒性浸出浓度,达到较好的土壤修复效果,而且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土壤生态改良。  相似文献   

15.
以葡萄糖为共基质硝基酚厌氧生物降解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5℃中温厌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共基质,采用间歇试验法,通过测定甲烷累积产量,研究了2-硝基酚、4-硝基酚、2,4-二硝基酚和2,6-二硝基酚的厌氧生物降解性,利用相对活性值来判断硝基酚对产甲烷菌的抑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硝基酚浓度小于24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产生抑制作用;4-硝基酚浓度小于20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为24mg/L时产生轻度抑制;2,6-二硝基酚浓度小于12mg/L时未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为16mg/L~24mg/L时产生轻度抑制;2,4-二硝基酚浓度小于4mg/L时没有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为8mg/L~24mg/L时产生中度抑制.4种物质对产甲烷菌活性的抑制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2-硝基酚<4-硝基酚<2,6-二硝基酚<2,4-二硝基酚.  相似文献   

16.
氮在地下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氨氮、硝氮和亚硝氮,这三种污染物在石家庄市辖区内,由于影响污染敏感性的其它因素大小不同,造成三者相互关系有较大区别.浅层地下水易污染区,NH3浓度相对较低,NO-3浓度相对较高,使得NO-3/NH3比值较大,相反在浅层地下水难污染区,水中NH3浓度相对较高,而硝氮浓度表现相对含量较低的特征,其NO-3/NH3比值较小.易污染区亚硝氮的含量在0.0001~0.02mg/L范围内,而在难污染区未能检出(<0.0001).利用这一结果可以定量的评价石家庄市区的污染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秦皇岛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在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于2014年7月丰水期、2015年4月枯水期共采取浅层地下水样215组.基于变异函数模型和Arc GIS地统计模块,分析了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硝酸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研究区东南部均为硝酸盐主要污染区域,含量达30~120 mg·L~(-1),但枯水期硝酸盐污染面积约为丰水期的1.4倍;硝酸盐空间分布受人类活动和地质条件影响显著,其次为Eh、DO、p H和地形地貌条件.北部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小于20 mg·L~(-1);中部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及农业种植中氮肥的流失,局部污染较严重;南部受隔水边界阻隔作用,表现为硝酸盐累积效应,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8.
辽河干流消落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强  梁雷  王峰源  刘峰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220-2227
通过测定辽河干流消落区10个断面中0~5cm、5~15cm、15~30cm深沉积物中重金属Pb、Cu、Zn、Cd含量,揭示消落区干-湿交替下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估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除Cd外,Cu、Zn与Pb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1.4mg/kg、28.14mg/kg、43.75mg/kg,均低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I级土壤标准;Cd含量均值1.438mg/kg,是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I级土壤标准的7.19倍,是辽河水系沉积物平均值的1.29倍,辽宁省土壤背景值的13.31倍,表明研究区Cd污染严重.地质累积指数评价表明,Pb、Cu、Zn的污染程度低于1级,Cd达2级中度污染以上,在通江口达3.92,为5级强污染;据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达牛渡口上游干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强以上,通江口生态危害指数最高,且生态危害主要来源于Cd.相关性分析表明,Pb、Cu与Zn间相关性极显著,可能有相同的污染源,Cd有单独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4年10月(丰水期)和2015年6月(枯水期)对平度市南部地下水和土壤的采样调查,分析了不同季节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地下中水氟化物浓度变化范围为0.68~16.54 mg/L,平均值为6.78 mg/L,超标率为90%;不同季节氟化物的超标区域分布基本相似,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北胶莱河沿岸。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显著增加,明村镇的东南部、万家镇的南部、蓝底镇南部氟化物含量均超过10 mg/L,地下水类型以HCO_3~-·Cl·Na和Cl·SO_4·Na·Mg型为主。氟化物超标区域均在p H值为7.01~8.87的碱性水环境中,但并不都表现出随pH值的增大氟含量升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季节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含量与水中的Cl~-、Ca~(2+)、SO_4~(2-)、HCO_3~-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干旱的气候、相对封闭的地下水环境、土壤中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形成平度市西南部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桂林东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选择桂林东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共27个采样点,分别在雨季和旱季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桂林东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严重,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雨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浓度为12.5mg/L,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地下水饮用标准界限(10mg/L);旱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含量为8.8mg/L,虽有明显的降低,但也濒临超标.而少数地表水采样点由于受到直接排污影响,NH4+和NO2-浓度较高,其余离子浓度均较低.该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δ15N值范围在5‰~25‰,δ18O值范围在5‰~10‰,表明该区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为家畜粪便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有土壤有机氮和化肥的混合,并发生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产生同位素分馏.其中一部分采样点NO3-的N、O同位素比值在1.3~2.1的变化范围内,而另有一部分采样点NO3-的N、O同位素比值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表明该区地下水中反硝化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