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马鞍山市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进行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生态环境适宜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综合用地的适宜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最后,讨论了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穿紫河作为一条城市河流的实际情况,应用生态学、环境学和水文学理论,系统分析了穿紫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范畴和影响因素,对穿紫河不同时段下的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得出穿紫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平均为2.92m^3/s,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水与来水水质和河道沿岸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为穿紫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穿紫河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理论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城市体系生态环境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态环境类型是随城市和区域不断发展而分化的产物,根据广东省城市体系格局,选取主要的十九个城市,确定适当的生态环境参数,对广东省城市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主要类型进行多元统计复合分析,根据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将广东省城市体系划分为四个类型,为区域规划和城市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地理新的关注点。文章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城市化水平测度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研究。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多见于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地理新的关注点。文章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城市化水平测度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研究。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多见于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淮北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本研究鉴于淮北市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地位,用1998—2007年的数据对淮北市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历年淮北市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998至2007年淮北市的总体发展形势是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改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逐渐走向协调,其中2003年到2004年是淮北市总体发展的转折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由基本不协调转向基本协调。最后提出在淮北市临近资源枯竭的关键时期应加强生态建设,加大产业转型力度。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子。当今城市空间拓展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的蔓延扩展,城市生态变得异常脆弱,人地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相当突出。经济发达城市无锡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自身的特点,无锡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强化城市生态规划的作用,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发挥其丰富的河流、道路和湖边山体的绿色优势,营造网络型开敞式的生态空间,环境与经济才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水体、大气、噪声、酸雨、绿地覆盖率、人口密度等作为生态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山区城市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同时,还提出了改善该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津河水系的修复对天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天津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背方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探讨了津河水系的修复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以及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理念.分析福州城市森林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发展城市森林的建议.参9.  相似文献   

11.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12.
红壤丘陵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东南部红壤丘陵区生态状况的历史回顾,分析了该区脆弱生态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其整治应采取的生态、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创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城市绿地景观,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等5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叶有华  孙芳芳  张原  黄涛  林晓燕  陈礼 《生态环境》2014,(12):1996-2002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性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目前,协调评价在应用方面多集中于现状评价和短期动态分析,关注城市化长期进程的案例较少,且研究尺度多数是城市及以上水平,对于行政区及更小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典型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城区——深圳市宝安区为例,选取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9个指标,建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度,对1994─2012年宝安区的经济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宝安区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大致呈逐年升高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先稳定升高后大幅下降再持续升高最后略有降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经济滞后-环境经济同步-环境滞后的转变,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特征。可将1994─2012年分成3个阶段:城市化初期(1994─2000年间),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从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城市化中期(2001─2006年间),协调发展度大幅下降,从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2006年);城市化后期(2007─2012年间),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变化。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历程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可为城区可持续发展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Land reclam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mining areas. However, quantifying the exact effect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iable data. The estimation of eco-environment benefit contributes to clarify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used by land reclamation and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olicy-makers concerned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variations in eco-environment benefit in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s during land reclamation. The West dump, one of the earliest regions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widely used methods for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were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the West dump in 2004, 2009, and 2014. The total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in study areas were 0.98 million dollars in 2004, 1.39 million dollars in 2009, and 1.43 million dollars in 2014, with an increase of 0.41 million dollars from 2004 to 2009 mainly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areas of artificial woodland and reclaimed cropland. The combined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of artificial woodland, improved grassland, and reclaimed cropland were over 90% of the total benefits. Soil 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gas regulation were the top three functions with high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contributing about half of the total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uture studies estimating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cosystems in fragile ecological regions where various human interferences happen frequently. All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made the techniques of estim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benefit of land reclamation are more meaningful in guiding the future exploitation and reclamation of mining areas.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包括生态资源、人类驱动和系统响应3方面17个指标在内的农业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广西柳城县的实际情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柳城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水平,当地自然生态条件较好,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但生态系统运行依然正常。该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柳城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枣麦间作区土壤水分、温度、孔隙度、养分、微生物区系等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枣麦间作利于保水、保土,夏季可降低表土温度,可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等养分含量提高,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增殖,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这一种植方式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环境和资源受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人们面临很多挑战.而这些挑战又与资源、环境、人口、贫困、体制等问题密切相关,它们是涉及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济南市生态环境现状和资源利用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济南市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对城市的发展提供依据.图2,参7.  相似文献   

19.
选取决策树作为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方法,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惩罚因子、核函数参数的自适应优选,并运用建立的模型对我国主要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