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塑料制品自诞生以来,以迅猛的发展势头,遍及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但由于塑料分子结构稳定,难以在大自然中降解,所以废弃的塑料制品导致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大公害———“白色污染”。1塑...  相似文献   

2.
王勇 《沿海环境》2002,(12):19-19
我国治理废弃塑料制品形成的“白色污染”,用环保型包装材料替代塑料制品,将尽快成为现实。由泉州远东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最新研究开发、公认世界最高水平的可降解餐饮具与食品容器包装技术,为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日前,全国方便食品包装替代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降解快餐饮具与食品容器包装全国定点生产企业”落户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并正式引进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的SP-99节能性纸浆环保餐具成套生产线。世界各国对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白色污染”,早已形成共识。国内外专家经过长期分析检测证明:一次性发…  相似文献   

3.
前言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塑料制品已深入到了每个家庭。这些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塑料膜和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化、卫生化之后,一旦废弃,就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白色污染”。如今“白色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1“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1990—1995年,世界平均增长率为8.9%,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塑料产量在1亿吨左右,而我国…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用塑料制品的范围也愈来愈广,由于现有回收率低,大量的废弃塑料被散落在社会上。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严重污染了环境。由“白色革命”引起的“白色污染”,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白色污染”给自然界带来了“视觉污染”和“潜在的危害” ,如焚烧它们会释放有毒气体 ,发电机组吸入它们影响运转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塑料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 ,造成“白色污染物”的排放量猛增。为此一些专家把“白色污染”列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污染 ,已经到了非彻底治理不可的程度。但如何治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分析了我国塑料制品的发展情况和“白色污染”的现状 ,认为“白色污染”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经济补偿政策和管理不力。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最重要途径 ,可以使之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同时就如何开展回收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期能够有效缓解或根治“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6.
川笙 《沿海环境》2001,(12):26-26
塑料的问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当我们惬意地接受“白色革命”带来的欣喜时,却又被“白色污染”潜伏的危机所烦恼。所谓“白色污染”是指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饭盒、塑料餐具杯盘,农用塑料薄膜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等等。这些普通塑料制品废弃后上百年不腐烂、不降解,形成的垃圾重量轻、体积大、数量多,有的满天飞舞高挂树梢,给治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其实很简单:只要使用一种被称为“绿色…  相似文献   

7.
《环境》1997,(11):46-46
物资再生利用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工业之一。一次性塑料制品在社会各领域的滥用,使得“白色污染”愈演愈烈,成为当今世界必须解决的环境问题。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吨左右的废弃塑料及大量废旧轮胎有待回收,这些废弃塑料及轮胎严重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生活环境。怎样处理这些污染物呢?塑料难以分解,填埋已不切合实际,焚烧又会放出滚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持续发展和资源循环使用的角度来看,泡沫塑料等塑料制品确实属于既适用又价廉的“永续资源”,只是人们没有很好的回收与利用,才使它们不幸地沦落为“白色污染”。从本质上说,“白色污染”的出现纯属一部分人行为不当。笔者认为:我们严禁的应该是随意乱丢废旧塑料的不良行为,决不应该是禁止使用会产生“白色污染”的塑料制品包括塑料泡沫。近年来有一种强烈的呼声,用纸制或可降解塑料制品取代泡沫塑料,以便从源头上根除“白色污染”。这一主张仍然认定人们离不开一次性方便餐具,关键只在于材料的不同。但实践证明,用纸或“可…  相似文献   

9.
降解塑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解塑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刘长春焦作大学化工系454151林沛和延边师专化学系133000一、前言“白色污染”是指以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为原料制成的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塑料制品是珍品,仅用于特殊场合,...  相似文献   

10.
1前言目前,世界上塑料制品的产量已超过亿吨,我国的塑料制品的总量已超过600万吨。其中,聚苯乙烯已达到20万吨以上。随之而来,塑料废弃物也越来越多。研究开发日益增多的废塑资源,提高其附加值,减少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重介绍了将废弃的聚苯乙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废弃物特别是塑料包装废弃物进一步增长,“白色污染”问题日趋加重。论述了“白色污染”产生的原因、生活垃圾中废塑料的含量以及对“可降解塑料”作用的认识,指出建立有效的垃圾收集系统才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进  李光明  徐敏 《环境科技》2006,19(Z2):71-73
废旧塑料难于自然降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回收利用为处理废旧塑料垃圾开辟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道路。通过分析我国废弃塑料产生和回收再利用处理技术的现状,进一步探讨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汞污染分布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汞污染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都出现了汞污染问题,甚至人迹稀少的北极也在受到汞污染的威胁。我国的汞污染主要集中于贵州、吉林、陕西、湖北、辽宁和重庆等地。目前国内外有关环境汞污染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氯碱生产、金矿开采、燃煤电厂等汞污染源开展的,实际上汞污染源类型很多,因此环境汞污染状况十分令人堪忧。我国汞污染研究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严重滞后于国际环境形势发展需要,今后除了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还要对重要汞污染地区污染状况、机制、环境效应开展研究,以全面掌握我国汞污染的来源、汞污染源分布以及环境汞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废"制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塑料的问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人们使用后的聚苯乙烯泡沫包装盒(板)和塑料袋随处可见,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白色污染”。还有工业废渣到处堆积如山,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为了开发这些“三废”材料的新用途.利用泡沫塑料和炉渣表观密度小、空隙率大、保温隔热性能好等特性,研制了一种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经过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板纸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是在水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一技术体现了清洁生产的思想。文章中就国际和国内的造纸废水零排放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在目前的情况下,已经有成功地实现了造纸废水零排放的先例,明确了能够实现“零排放”的条件。结合淄博市相关造纸企业的“零排放”技术实施情况,对这一技术实施推广中发现的问题及可采取的措施做了初步探讨,以使这一清洁生产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总之,推广这一技术,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日本“容器包装再生法”的相关规定和实施过程,以及日本容器包装废塑料的回收、再生利用状况,并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发展我国废塑料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咸宁市消费者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并分析了消费者对政策(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行为响应。与此同时根据咸宁市统计年鉴和环境公报.统计估算了城市生活垃圾及白色污染的产生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强制措施的出台限制了白色垃圾的产生量,但公众配合意愿尚不高。在此基础上,基于系统化原理,本研究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及白色污染治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城市雾霾的成因,阐述了沈阳市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区域一体化的高效供热工程、建设气化沈阳工程、全面优化城市工业布局、推进城市抑尘工程、推进城市绿色交通工程、实施大气监控预警工程、实施雾霾污染控制工程等治理沈阳城市雾霾污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可控降解地膜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膜技术的引进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科学技术.随之带来的白色污染又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解决白色污染势在必行.本文对国内多个厂家提供的不同种类的可控降解膜由科研单位试验,结果证明;降解膜与普通地膜有同等的功效而且能够降解是我国地膜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