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因子敏感,是水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基于传统形态学的浮游动物调查方法无法鉴定桡足类幼体,难以准确了解浮游动物群落组成.DNA宏条形码技术基于DNA序列差异识别物种,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准确解析提供了新方法.比较了不同浮游动物采样方法(直接过滤法和网富集法)对浮游动物D...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规范的修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全国实现生物监测基本任务以及有效服务于环境管理的需要,剖析了我国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规范的局限性,提出调整和完善监测项目及指标,调整监测频率,改进监测方法等若干修订意见建议对一份样品或一个试验,同时测定包括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种群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的多项指标,特别应注意增加分子生态毒理学方面指标,以突出生物监测的早期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3.
PCR技术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PCR技术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其中涉及的模式生物包括原生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等。PCR技术不仅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检测带来了便利,还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阐述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PCR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乌梁素海的水生生物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浮游动物共有4大类62种,平均生物量为3.75 mg/L,底栖动物11种,隶属3门3纲4科。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1.7 g/m2,属于富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多种林分下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可行性,采用马氏网法,于2022年3—5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高淳区和江宁区的人工林、杂木林以及天然次生林开展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注释到陆生昆虫11目100科330种465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s)521 219条序列,其中鳞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优势种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结果显示,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杂木林和人工林。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天然次生林的生物多样性较好,杂木林次之,人工林较差。基于此,对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陆生昆虫多样性监测中的表现进行讨论,以期为陆生昆虫多样性监测方法提供新思路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DNA (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量高、重复性好,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仍处在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浮游藻类扩增引物。利用同一个野外环境样本,比较8对通用引物在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中的差异,为初步建立规范化的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方法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对浮游藻类扩增存在明显偏好性,靶向扩增16S rDNA的引物主要检出硅藻,其次是隐藻和绿藻;靶向扩增18S rDNA的1391、AD3和ANF 3对引物具有较高的浮游藻类扩增效率和物种辨识度,分别检出67、62、63个浮游藻属,其检出的浮游藻类的相对丰度排序均为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甲藻,可以作为通用引物用于浮游藻类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  相似文献   

7.
PPCPs在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体内的累积与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在水环境中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对比了典型PPCPs在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和鱼类)体内的累积规律,并阐述了PPCPs在鱼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和机理.提出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加强对个人护理品生物累积和食物链传递的研究,深入探索PPCPs在食物链上的传递和累积规律,开展实际水体中PPCPs的代谢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1980年国际标准组织(ISO)拟定了有关水生生物(如大型(氵蚤) 、斑马鱼)毒性试验标准法.美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部门或有关学术团体也制定了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标准方法,并在不断加以完善.我国目前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尚处于试行阶段,对试验生物的选择、稀释水的水质、温度、致毒时间、观察指标及试验状态等至今还未统一,以致各种毒性试验可比性差.根据毒性试验工作中所遇  相似文献   

9.
将物种DNA条形码实际应用于太湖流域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并与形态学分类结果比对,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可应用于本流域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但现阶段无法替代形态学鉴定,主要原因是太湖流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绝大多数物种COⅠ基因特征序列是未知的或是BLAST所拥有的分类程度不够,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索建立太湖流域底栖无脊椎动物COⅠ基因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环境规划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要的规划内容。2010年5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讨会中将加强全国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工作,启动底栖生物、着生生物和浮游生物监测,逐步开展生物毒理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监测,研究生物监测预警技术及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专项工作列入“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源头区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热点区域,在流域物种库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对源头区溪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研究较少。笔者对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瓯江源头区的龙泉溪进行了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分别于2021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在覆盖龙泉溪主要山溪河流的18个样点采样,共采集获得底栖动物标本3 700余号。通过联合使用传统形态分类和DNA条形码技术,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65种,隶属5门、9纲、19目、68科、124属。联合使用DNA条形码可使底栖动物科、种水平的分辨力提升28.3%和34.1%。调查研究表明:龙泉溪底栖动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为主(占比高达87.9%,145种),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大多数(共计8目、48科、140种,占84.8%),主要优势种为鞘翅目的狭溪泥甲属1种Stenelmis sp.1、毛翅目的纹石蛾属Hydorpsyche和短脉纹石蛾属Cheumatopsyche各1种;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且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海拔和底质类型等微生境条件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显示,底质类型对底栖动物分布密度的影响显著。对水生态状况的生物评估结果显示:Biotic Index污染生物指数更适合龙泉溪流域的水质健康状况评估,龙泉溪流域整体的水生态状况健康,水质属清洁或极清洁。该研究使用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鉴定方式,提高了底栖动物物种鉴定的精度,所获得的多样性调查和水质评价结果为瓯江源头区溪流乃至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本底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The change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Latvianinland waters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weredetermined, based on data of the National MonitoringProgram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ater compositionwere studi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easonalchange pattern depend a lot on hydrological factorswhich differed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Latvia.Different pattern of long-term changes is found forsubstances which have different sources andsinks, at first for nutrients (decrease only in the lastfew years) and inorganic ingredients (commonlyincreasing trend). An attempt was made to identify themain sources of the major water ingredients and linkchanges of their concentrations with changes inloading to waters.  相似文献   

13.
对浑河沈阳段七台子桥地表水进行了水生生物毒性实验,参照Bulichi等人提出的\"环境水样的综合危害性评估方法\",评估了该河段地表水对水生生物安全的影响,并结合同期地表水基本项目的监测结果,分析了产生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Governmental mandates and public awareness have forcedprogressively smaller and less sophisticated agencies andorganizations to initiate stream monitoring programs,particularly in urban and urbanizing areas. Yet many of thesemonitoring efforts lack either a coherent conceptual frameworkor appropriately chosen methods, and they rely on monitoringtechniques that are simply infeasible for these institutionalsettings. We propose a monitoring strategy, and specificexisting monitoring protocols,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the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streams in urbanizing watersheds.A monitoring strategy must be developed by 1) identifying the management question(s) being addressed, 2) determining theinstitional level of effort required (and available) toeffectively make particular kinds of measurements, and 3) identifying what specific parameters should and can be measured.Only a limited set of parameters show much utility orfeasibility in addressing the most common management questionsbeing faced by municipalities in urbanizing, humid-area regionsof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include measures of riparian canopy,bank erosion and bank hardening, and in-stream large woodydebris. With some additional expertise useful data can also beincluded on channel gradient, substrate composition, and pools.Nearly all of the other myriad parameters that have beenmeasured historically on rivers and streams show little apparentvalue in these watershed 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5.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水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候变化,其次为水资源变化和草地退化。②1948—2019年,长江源区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2~0.5℃/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1~26.6 mm/10 a和0.2~9.1 mm/10 a;全年平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1.8~79.6 m3/(s·10 a);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7.6~71.6 mm/10 a。③1969—2002年,冰川面积减少了68.1 km2,年均减少2.0 km2。1969—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减少了14.9~79.0 km2,减少速度为0.5~10.0 km2/a。1975—2015年,湖泊面积增加了2.7~831.6 km2,增速为0.3~96.2 km2/a。④1986—2015年,大部分河段水质为Ⅱ类及以上,且无明显年际变化。⑤针对水生生物的调查和研究非常匮乏。总体而言,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近年来其气象因子以及水资源状况有所改变,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今后亟须加强对长江源区的本底调查,完善基础数据,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质的影响,并探索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洪泽湖溧河洼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洪泽湖溧河洼区域的水生植物进行了Cu、Zn、Pb、Cr和Cd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与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积累反映了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不同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状况具有相对一致性,即Zn>Cu>Cr>Pb>Cd。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Cu>Zn>Cr>Pb,这与各元素迁移性强弱的顺序也是相一致的,Cd、Cu、Zn等各元素较易为植物所吸收,而Pb的移动性较差。大部分水生植物根部的重金属含量比茎叶部分高。研究表明: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高富集作用的植物,作为修复水体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植物,为植物修复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洪泽湖水产品中部分渔药残留的检测和研究,对洪泽湖水产品的渔药残留量以及相关的水质情况有了初步掌握。结果表明,洪泽湖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量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网箱和围网养殖区域中,土霉素和磺胺类两种渔药在水体中存在量较大。  相似文献   

18.
19.
浑河源区水生生物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浑河源区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底栖动物、鱼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发现 :源区水生物种类绝大多数为贫营养型清水指示种类。数量明显少于下游。源区水质优良 ,水质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