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3.
太湖蠡湖水体和沉积物中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蠡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Cr、Ni、Cu、Zn、As、Cd、Hg、Pb元素的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述8种元素在蠡湖上覆水中平均质量浓度为0.13μg/L~45.66μg/L,并总体呈现出东蠡湖高于西蠡湖、河口高于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沉积物中质量比为0.28 mg/kg~88.21 mg/kg,并总体呈现东蠡湖普遍高于西蠡湖。元素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蠡湖上覆水中Cr、Ni、Zn、As、Hg不会产生毒性,Cd和Cu产生毒性的风险较小,Pb产生慢性毒性的可能性较大;沉积物中元素生态风险指数为69.31~292.46,处于低到中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粒径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湿分法将采自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样品分成5个粒径的组分(>500μm、500μm>>220μm、220μm>>63μm、63μm>>22μm和<22μm),样品分成2份。第一份测定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定量分析,第二份样品的每个粒级进行重液分离,收集轻组分(有机质)和重组分(主要为无机矿物及无定型有机质)。在显微镜下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径轻重组分的吸附剂进行鉴定,分析有机质类型和质量百分比,并测定各组分总有机碳(TOC)和碳黑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质类型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北京市官厅水库沉积物表层中持久性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总含量为8.48 ng/g~24.40 ng/g,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11 ng/g~7.73 ng/g和2.97 ng/g~10.52 ng/g,其组分特征为来自环境的残留。与沉积物风险评估低值(ERL)和风险评估中值(ERM)对比评价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风险程度,官厅水库沉积物表层中的有机氯农药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
7.
选取骆马湖进湖口、湖中心和出湖口3个位置的沉积物柱芯样品,采用放射性核素137Cs、210Pbex纪年技术定年,对其垂向分布特征及沉积速率指标变化对比分析,并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垂直剖面分布。结果表明:137Cs数值较低,不足以建立137Cs计年时标;210Pbex比活度随深度增加大致呈指数降低,采用210Pbex CIC模式计算获得3个采样点的平均沉积速率及对应的沉积年代区间,进湖口相比湖中心和出湖口沉积速率较低,这与人为活动和水流因素有关;近50年来,骆马湖重金属污染物蓄积峰值总体出现在1975—1977年及1989—1994年两个时期,在2008年之后重金属的蓄积特征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三大河口之一。解析卤代化合物在该区域沉积物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并发现其未知卤代化合物,有助于正确评估该类物质对该区域环境的潜在风险。于2021年6月采集了黄河入海口46个海洋表层沉积物,分析样品中32种多氯联苯(PCBs)、27种多溴二苯醚(PBDEs)和16种新型卤代阻燃剂(EHFRs)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而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时间飞行高分辨质谱(GC×GC/HR-TOF/MS)对样品中未知卤代化合物进行了非靶向筛查。结果表明,沉积物中ω(PCBs)、ω(PBDEs)和ω(EHFRs)的范围分别为未检出(ND)~976.1 pg/g(干重,dw),ND~2 045.5 pg/g(dw)和ND~1 625.8 pg/g(dw)。PCBs以五氯联苯(Penta-PCBs)、三氯联苯(Tri-PCBs)和四氯联苯(Tetra-PCBs)为主;十溴二苯醚(BDE-209)是PBDEs主要的污染物,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入海口以南区域显著性高于北部区域;EHFRs中,反式得克隆(anti-DP)、顺式得克隆(syn-DP)、五溴甲苯(PBT)、五溴苯(PBBz)和六溴苯(HBBz)是其主要检出的污染物,尤其是anti-DP和syn-DP在沉积物中普遍检出,且anti-DP和总得克隆(ΣDP)的比值与工业产品一致,表明沉积物中DP并未发生明显降解;借助GC×GC/HR-TOF/MS,在沉积物样品中识别出11种目标化合物之外的新型卤代化合物,其中8种是定量分析加入的内标化合物,其余3种的化学结构仍需进一步分析确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点位的PBDEs和DP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风险;BDE-209可能存在中低风险,应引起重视。PCBs对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流域水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复杂、来源广泛,快速识别水体物质组成、来源及传输路径是保障水体安全的关键。钱塘江是浙西地区重要水源,在其上游的衢江、金华江、兰江共设5个点位并连续多天采样,通过非靶向筛查技术识别样品全量有机物组成,构建水体有机物质谱指纹谱,识别枯水期钱塘江上游水体中有机物组成、来源及传输路径。研究共识别16类77种有机物,在所有点位中检出率均超过90%,而其中硅氧烷类有机物检出的物种数最多、相对峰面积占比最大。通过特征有机物和主成分分析,结合流域周边工业产业分布,发现水体中有机物可能来源包括生活源中的个人护理品的使用,工业源中的纺织、医药、农药、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农业源中农药的使用。通过对比衢江-兰江和金华江-兰江水样中的有机物种类及相对峰面积,发现衢江对兰江水质有机物的贡献更大,日间输入的影响更大。此外,兰江还受到周边污染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7—2011年连续5 a采集了湘江干流水体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铅、镉的含量,同时对霞湾港沉积物中铅、镉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分别对沉积物中铅、镉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湘江水体沉积物中铅、镉的含量较高,其中松柏断面水体沉积物中的铅和镉最高;湘江霞湾港水体沉积物中镉以有机质和硫化物结合态为主;湘江松柏断面的地积累指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霞湾断面、马家河断面和昭山断面的地积累指数在时间上呈弱下降趋势,但松柏断面和霞湾断面沉积物中铅和镉的地积累指数较高,达到6级以上极强污染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在湘江霞湾港沉积物中镉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指数,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对1993年~1999年所采集的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生态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的pH值呈中性至弱碱性,较适合于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腐殖质对重金属的吸附;太湖大部分地区沉积物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且沉积物中重金属处于安全状态.沉积物生态风险性指数评价结果也表明,太湖大部分地区目前无重金属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2.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骆马湖湖区菹草(麦黄草)暴发性繁殖引发了一系列水质问题。通过研究,判读2012—2013年不同时间段的骆马湖landsat 7影像,可以发现,Landsat 7影像可以准确反映湖区菹草分布,区域化明显;同时发现菹草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人类采砂和围网养殖等活动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常州某农药生产场地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状况以及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该场地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以苯系物和卤代烃为主。苯系物质量浓度为0~56.6 mg/kg,卤代烃质量浓度为0~1.14 mg/kg。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而生态风险评价显示生产车间内的土壤VOCs生态风险较大,存在着对生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16.
分析南京玄武湖1997年-2010年的水质变化,以及生态补水与玄武湖水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玄武湖于1998年实施生态补水,随着生态补水的持续运行和生态补水量的不断增加,玄武湖水质得以显著改善,其水质类别由生态补水前的劣V类水体转为V类水体,并接近于Ⅳ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由重度富营养化水平转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目前玄武湖主要营养物质来源于生态补水,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湖区TN浓度与生态补水中TN浓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Hako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京杭运河苏州段近十年来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杭运河苏州段重金属为低生态风险等级,汞和镉为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城区老运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最高。近十年来,京杭运河苏州段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对东湖水域内16个点位进行采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28种抗生素做了污染现状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发现,有20种抗生素在不同点位被检出,检出浓度由高到低为: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磺胺类,污染物检出情况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结果。考虑到东湖南部采样点位周边有多个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地及其对东湖的潜在抗生素污染,证实了人类活动与抗生素污染密切相关。对抗生素采用风险商法做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东湖南部采样点位的恶喹酸和氟甲喹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其他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海南八门湾内布设15个调查站位,监测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污染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平均值分别为19.78 mg/kg、5.94 mg/kg、36.27 mg/kg、15.99 mg/kg、0.18 mg/kg、0.04 mg/kg和6.82 mg/kg;Pb、Cr及Zn,Cu与Cd、As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轻微生态危害为主,其次为中等生态危害及强生态危害;重金属Cd与Hg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PbZnCr。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流域土壤中有机氯杀虫剂的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4年5月采集了洞庭湖流域45个土壤样品,用AES萃取技术,使用GC/MS方法测定了样品中的六氯笨、滴滴涕(DDTs)、氯丹、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氟和灭蚁灵.结果表明,六氯苯、滴滴涕的检出率为100%,氯丹和灭蚁灵的检出率很低,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和七氯未检出.总有机氯杀虫剂残留量平均值216.24μg/k,其中滴滴涕214.7μg/kg,占总OCPs的99.3%,且有些土壤样品中w(DDT)/w(DDE DDD)值较大,说明DDTs曾作为湘江流域的主要杀虫剂在洞庭湖流域土壤中广泛施用过,并且近期内仍然有输入.六氯苯的残留量虽然较低,但其施用范围广泛.总OCPs在棉田中的残留量很高,在茶场土壤中最低,表明棉田土壤曾因为各种原因施用过大量的有机氯杀虫剂,茶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存量处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