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目前我国汽车排气净化催化剂用金属载体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简述了国内外汽车排气净化用金属载体的生产概况 ,对金属载体的工艺性能要求与陶瓷载体进行了比较 ;对金属载体的生产工艺与设备参数以及金属蜂窝载体的产品技术条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调研1983年来我国有关汽车排气净化研究的文献基础上,综述了机内净化,机外净化和燃料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水平与成果,着重探讨了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和催化剂的研究。结合我国目前汽车工业和城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借鉴国外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进一步开展汽车排气净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汽车排气污染与治理的发展和动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介了汽车排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描述了世界汽车增长与排气污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了汽车排气催化净化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最新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4.
用三维贯通网络结构的SiC多孔陶瓷作为柴油机尾气微粒净化用载体材料,研究了SiC多孔陶瓷的性能及其对柴油机尾气微粒净化效率及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C多孔陶瓷以α-SiC、β-SiC和Si等为主晶相,具有宏孔(主孔)和微孔相结合的孔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能; SiC多孔陶瓷用作柴油机尾气净化载体材料,在通电和不通电...  相似文献   

5.
新型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效能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风EQ140型发动机的台架试验中,用涂覆天然沸石粉的堇青石蜂窝贵金属(Pt,Pd)催化剂进行了排气净化试验及动力性能试验,在发动机的功率及负荷特性试验条件下,测试了催化箱对发动机功率、油耗、排气阻力及噪音等的影响,测试了气中HC和CO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催化箱的结构是可行的,排气的净化效果良好,制作了催化箱,在新东风型和跃进131型货车上初步测试了其实际跑车性能。  相似文献   

6.
用三维贯通网络结构的SiC多孔陶瓷作为汽车尾气净化CO和CH的载体材料,研究了SiC多孔陶瓷的性能和气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SiC多孔陶瓷主孔道呈三维贯通网络结构,主孔道孔径为300~400μm;具有优异的抗热震性和电致发热性能,是净化汽车尾气催化剂载体的理想材料.(2)SiC多孔陶瓷加热迅速、表面温度高,可以显著提高净化器内的气体温度;在不用涂覆催化剂的情况下,利用SiC多孔陶瓷的电致发热性能就可以有效地实现CO和CH的转化,对汽车尾气模拟气体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110丙烯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载体,Pd(Ⅱ)-Cu(Ⅱ)为主催化剂,制成担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以N2为载气,对反应温度、氧含量、催化剂用量3个因素进行催化氧化净化低浓度PH3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含量为3.7%,温度为72℃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PH3净化效率随催化剂用量增大而提高。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下,考察催化剂以CO为载气时催化剂对PH3的净化效率,虽然净化效果比以N2为载气时差,但反应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有较好的抗杂毒性,且催化剂具有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8.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净化转化效果及其耐久性,与催化剂涂层的涂覆量以及涂层和载体的结合强度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几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浆料固体含量、涂层涂覆量以及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时,30%为最佳的固体含量;在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浆料的固体含量可以提高至35%。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涂层涂覆量,而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浆料球磨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无法涂覆。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催化剂涂层的结合强度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110丙烯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载体,Pd(Ⅱ)-Cu(Ⅱ)为主催化剂,制成担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以N2为载气,对反应温度、氧含量、催化剂用量3个因素进行催化氧化净化低浓度PH3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含量为3.7%,温度为72℃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PH3净化效率随催化剂用量增大而提高。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下,考察催化剂以CO为载气时催化剂对PH3的净化效率,虽然净化效果比以N2为载气时差,但反应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有较好的抗杂毒性,且催化剂具有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0.
纳米钙钛矿型LaMnO3的制备与汽车尾气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4):148-150
用PEG法制备了钙钛矿LaMnO3纳米材料,并将其负载在涂有γ-Al2O3的堇青石载体上作为净化尾气的催化剂.用xRD、TEM对产物的结构及表面性能进行了分析.在依维柯汽车上进行了怠速、正常行驶及倒拖时催化剂三效性能的测试.发现纳米晶活性组分的催化效率比溶液浸渍法制得的催化剂好.  相似文献   

1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柴油机排气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等离子体特点及分类,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及其净化柴油机排气的应用进展,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有效处理柴油机排气的机理,阐述了未来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柴油机排气的主要方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纳米钙钛矿型LaMnO3的制备与汽车尾气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PEG法制备了钙钛矿LaMnO3纳米材料,并将其负载在涂有γ-Al2O3的堇青石载体上作为净化尾气的催化剂。用XRD、TEM对产物的结构及表面性能进行了分析。在依维柯汽车上进行了怠速、正常行驶及倒拖时催化剂三效性能的测试。发现纳米晶活性组分的催化效率比溶液浸渍法制得的催化剂好。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硝化细菌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氨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作为包埋载体固定硝化细菌,制备固定小球,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去除效果进行研究。采用平行实验考察了载体不同包菌量、载体与污水量比、活化时间、温度、DO以及载体循环次数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包埋载体处理污水的氨氮和COD去除率明显高于传统活性污泥,且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包埋载体的最佳活化时间为20 h,最适温度为25℃,最佳DO为3~4 mg/L。投加包埋载体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对氨氮去除效果和COD去除能力具有强化作用,投加20%的包埋载体时,反应器出水氨氮去除率提高了20%,菌体与载体比值小于1∶2.5时氨氮去除率超过90.12%,固定化包埋载体去除氨氮过程比较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气升式循环反应器生物载体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升式循环反应器处理污水,对炉渣,焦炭和塑料颗粒进行载体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炉渣和焦炭可以作为所选择的生物膜载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规定生产中的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对某厂酸洗车间产生的以酸雾和氮氧化物为主的废气采用高效局部排气罩加以集中收集,设计了净化吸收系统,使经过处理的废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要求,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节能,收到了良好的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16.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净化转化效果及其耐久性,与催化剂涂层的涂覆量以及涂层和载体的结合强度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几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浆料固体含量、涂层涂覆量以及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时,30%为最佳的固体含量;在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浆料的固体含量可以提高至35%.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涂层涂覆量,而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浆料球磨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无法涂覆.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催化剂涂层的结合强度最好.  相似文献   

17.
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在大气的污染物中占很大比重,世界上现有二亿多辆汽车,每年排出的有害气体:CO二亿吨,碳氢化合物四百万吨,氮氧化物二千万吨。为防止公害,国外对内燃机废气净化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废气排放标准,并有催化剂公司生产、销售铂系催化剂,供内燃机尾气净化用。 国外使用的尾气净化催化剂,以贵金属铂催化剂为主,因为它的活性高,使用  相似文献   

18.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柴油机排气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等离子体特点及分类 ,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及其净化柴油机排气的应用进展 ,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有效处理柴油机排气的机理 ,阐述了未来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柴油机排气的主要方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在我国,工业尾气和汽车排气约占大气污染负荷的30%。这些污染物除一次直接危害人体和生态外(如多环芳烃致癌),还生成危害很大的二次污染物(如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的光化学烟雾)。始于1949年的催化净化工艺可以使排气中浓度较低或组分复杂而不能回收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汽。  相似文献   

20.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善生物膜反应器载体表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微生物及广为应用的多聚体型生物载体表面均带有有负电荷。两者间产生的静电斥力严重阻碍了载体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为强化微生物的载体上附着,提出了载体表面电荷改性新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氧化-Fe离子沉积技术。研究了4种等离子体对4种聚合载体(PE、PP、PS和PVC)的氧化强度及Fe^3+在处理后载体上的沉积。实验表明,处理后的载体表面生物膜形成速度加快,生物量显著增加,这项新技术为开发生物膜反应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