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及起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讨论,确认事故源于一系列人因失误—有意识违反操作规程:为完成汽轮机试验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要发生事故还想试着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了一场人为的核灾难。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概念,随后在1991发表了一篇专著《安全文化》(INSAG  相似文献   

2.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的。其核心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其实质是:安全文化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  相似文献   

3.
正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到"核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编写了《安全文化》,首次对安全文化进行定义,提出了安全文化的要素,引起了全世界对安全文化的关注,标志着安全文化正式诞生。我国随即对安全文化进行了引进、研究和推广,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列为重点工程。2008年,国家安全监督管  相似文献   

4.
“安全文化”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为确保核电厂安全运营而提出的管理概念。这个创造性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20年,但作为这种文化本身,它却与人类历史等长,它使人类趋利避害的古老文化有了恰当的语言表达。正因为这样,1992年,当这个概念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引入时,国人便恍然大悟,立即意识到安全文化不限于某一地域、某个民族,也不限于某一方面、某个历史阶段,它是人类追求安全的产物,也是人类获得安全的保障,更是人类薪尽火传的手段。于是,学界和媒体便携手共倡,一面广泛传播安全文化;一面立题研究,跳出“核安全文化”的局限,并为安全文化的本土化寻根溯源。  相似文献   

5.
记者:请您结合经验谈谈,在新时代应急管理的大背景下,该如何理解和定位安全文化?王秉: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元文化,自古有之。但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要追溯至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首次提出安全文化术语,并于1991年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安全文化”。与会的核专家一致认为,为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世界上所有的核电站都要建立以“防止核泄漏事故而制定安全计划并付诸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核安全文化”。为统一认识,国际核安全组会后发表了“安全文化”一书,论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此,“安全文化”在世界上相继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国际原子能机构f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洵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认同。近年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但究竟如何可持续地发展建设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仍是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关注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1概况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2011年6月20日在其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为期5天的国际部长级核安全大会。召开此次大会的目的是,总结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的教训,探讨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途径。会议期间,各国代表就强化核安全标准、在核安全领域加强国际协调  相似文献   

9.
危险化学品生产是当前的高危行业和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面对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如何开展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建立事故预防系统防止事故的发生非常关键。“纵深防御”原则作为核电厂实现核安全的一项基本原则,为核电厂长期稳定安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危化企业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建立事故预防系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借鉴“纵深防御”原则,文章分析危化企业应用“纵深防御”原则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必要性,结合生产特点建立了事故纵深防御系统,对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使福岛第一核电站全场失电,导致严重事故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一时间,人们谈核色变。核安全在上世纪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再一次成为倍受关注的话题。为了确保在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批准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核电发展规划(2011-2020)》《核电安全规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护》2007,(2):I0008-I0012
2006年10月1总则1.1目的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矿山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矿山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在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指导、协调矿山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  相似文献   

12.
《劳动保护》2007,(2):I0012-I0016
2006年10月1总则1.1目的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在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指导、协调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安全生产走过了让国人震惊的2004年后(2004年,中国因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6027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总数的80%),又在“怒斥”声中度过了2005年。如果用词语形容中国2005年的生产事故,“残酷”这个词比较恰当。“残酷”一词表明了我国物质生产领域令人担忧的不安全状况,举国上下,做了那么多工作,现实仍很严峻,问题在哪?国人应当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4月4日,浙江宁波奉化市大成路居敬小区一幢5层居民楼发生倒塌,导致1人死亡。而在此前几年,宁波已发生多起居民楼倒塌事件。"倒楼"事件发生后,奉化市已成立事故调查组,邀请相关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要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调查工作必须遵循独立、权威、专业的原则,对事件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变事故教训为安全"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付亮 《安全》2005,26(3):37-38,55
海因里希于1931年在其<工业事故预防-管理手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事故致因理论,其内容为"事故是由类似于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因果链所引起的".这个因果链为"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或遗传因素(第一块骨牌)形成了他本身的某方面的缺欠(第二块骨牌),这个缺欠导致工作时他有不安全行为的和物(如机械设备等)的某方面的不安全状态发生(第三块骨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第四块骨牌)的发生,事故再最终导致人员发生伤害(第五块骨牌)."  相似文献   

16.
<正>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让安全文化建设入耳、入脑、入心?笔者认为,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四个识"即:安全认识、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标识。一、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认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它要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一)安全是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条红线是一条警戒线、高压线、生命线,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必须认真遵守的原则,它要求我们要怀着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流程工业领域发生了不少严重的安全事故,如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43人死亡),以及2013年山东青岛"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62人死亡)。伤亡数据令人痛心,但从专业角度看,这些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方法要得当。不少企业在走弯路,投入不少但产出甚微。究竟如何才能在流程工厂避免灾难性事故,以实现工厂的可持续运营呢?通常,良好的安全管理依赖于优秀的安全文化(解决好"愿意做"的问题)、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解决好"如何做"的问题)以及胜任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生产安全触电事故的原因规律,使用基于行为安全理论的事故致因"2-4"模型对2016—2018年深圳市84起生产安全触电事故的致因进行归类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操作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共5类,其中未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占比67.86%)最易出现;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共7类,其中安全教育培训缺欠(占比86.90%)最易出现;不安全物态共5类,其中安全保护装置缺失(占比53.57%)最易出现;事故相关人员普遍存在安全知识不足导致的安全意识不高和安全习惯不佳的情况;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共4类,并且事故中均存在组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缺欠的情况,可进一步分为6类,其中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缺欠(占比86.90%)最易出现。  相似文献   

19.
穆天齐 《安全》2001,22(4):35-39
不安全行为,即人为失误,对造成事故有多大作用?法国电力公司1990年提供的安全分析研究报告指出:人为失误概率为70~80%;我国冶金行业的死亡事故,人为失误概率为78%;日本安全心理学家正田亘的统计为88%.国际劳工局编写的<事故预防>一书指出:从1923年国际劳工组织召开第1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研究事故分类体系,到1962年10月第10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通过的事故分类体系,发现“无论采取何种事故分类形式,都发现最常见的事故原因不在于最危险的机器(例如圆锯、心轴铸模机、冲压机),或最危险的物质(例如炸药和易挥发的可燃液体),而是发生在十分普通的行动中”.因此,把消除不安全行为作为一种降事故措施,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1.塑造企业安全文化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基础,各层级应树立防微杜渐的安全意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应如履薄冰,事故的发生仅仅在于一时的失误,往往在一念之间,应严格执行员工进厂的安全准入制度,对所有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进行改进,任何时候都必须体现安全绝对优先的原则,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直接参与到安全工作中,使每名员工成为"自我主动安全控制中心",用企业安全文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