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传统活性污泥法、A2/O法、SBR法、氧化沟法对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为决策者在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我国在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活性污泥法、SBR、生物接触氧化法、厌氧生物处理等,在不同的运行条件和处理状况下取得的较好的处理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耐盐细菌法和物化一生化组合工艺法两种非常有效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
现在环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污水也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严峻问题,所以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就很有必要。而生物技术的处理方法受到广泛使用,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传统活性污泥法、SBR、高负荷生物滤池、生物曝气滤池(BAF)等污水生物技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分析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的特点及与传统法比较,和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实际使用效果,提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在处理我市的生活污水实际可操作性很强,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逐年增大,且成分复杂,是导致水体恶化的重要污染源.针对生活污水的核心是生化部分,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厌氧-缺氧-好氧法(A2/O)、曝气生物滤池(BAF)、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工业废水多为高浓度有机废水,以厌氧生物处理法和膜分离技术为主.介绍了城市主要水处理技术的优势劣势,展望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为城镇水处理技术指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SBR工艺对悬浮活性污泥法、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法和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处理乳品废水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cr为395.55 mg/L的乳品废水,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采用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乳品废水CODcr的去除率为77.31%;采用包埋固定化法处理后的乳品废水CODcr的去除率为73.18%;采用悬浮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乳品废水CODcr去除率为55.14%。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方法处理进水CODcr相同的乳品废水的效果排序为: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法〉悬浮活性污泥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从铁-炭微电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出发,以SBR为主体工艺,将微电解作用与活性污泥法复合成为一种新型复合生物反应器。重点考察改复合反应器在处理模拟生活废水方面的过程及效率。研究表明,新的复合系统利用微电解的作用原理,强化了活性污泥法的生物学作用,提高了COD、氨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这对目前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提供了一定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际运行证明了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法)处理码头压舱水和洗罐废水是可行的,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通过对工艺的控制使废水中COD浓度对生物的冲击降至最小;并通过现有的工艺调整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污水种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SBR法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BR法是依靠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净化污水的一种方法,是与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不同的一种方法。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采用连续运行方式,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系统内每个处理单元的处理功能不变。SBR工艺为时序控制运行方式,污水可连续进入处理系统,间歇排出,并且只设一个处理单元,该单元在不同时间发挥不同的作用,污水进入该单元后按时间顺序进行不同功能的处理,最终完成总的处理后排出。因此,可省去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调节池,一沉池、二沉池以及回流活性污泥泵房。因此投资更省单元更简便。同时由于省去了初沉池,所以对…  相似文献   

10.
生物除磷机理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唯  杨启峰 《环境工程》1999,17(5):17-18,51
介绍了生物除磷机理、生物除磷系统的积磷细菌、生物除磷所需的环境条件。SBR法除磷的试验研究表明,应用SBR活性污泥系统进行除磷,需要一定的厌氧条件;且须在厌氧阶段进行充足的曝气。试验结果证明,SBR法在时间上控制的灵活性非常适合生物除磷的环境条件。厌氧与好氧相结合,能够提高磷的去除率或降低出水磷的浓度,磷的去除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1.
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针对SBR工艺的优点、适用范围、设计要点、主要参数、SBR设计需特别注意的问题、SBR工艺的需氧与供氧、SBR调试程序及注意事项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草浆中段废水不同生物处理工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解酸化作为前期处理,再分别结合活性污泥法、SBR、接触氧化法处理草浆中段废水。发现在水解酸化运行阶段溶解氧(DO)水平对CODCr的去除有重大影响:DO在0-0.5mg/L时,去除率仅为44%;DO在0.5-1mg/L时,CODCr的去除率达到68%。水解酸化后,分别用活性污泥法、SBR、接触氧化法继续处理,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54%、55%、66%。结合三套工艺的运行条件和成本,以及处理效果,认为草浆中段废水处理的最佳工艺应为:水解酸化-SBR工艺。  相似文献   

13.
SBR法在酱油、酱菜食品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华 《贵州环保科技》2002,8(2):19-22,31
介绍用SBR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酱油、酱菜食品废水。当废水CODcr值在2000-4000mg/L时,经SBR生化处理后的出水可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设计的SBR工艺简单,工作稳定性好,操作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4.
光合细菌对高浓度味精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是在改进型SBR反应器中利用光合细菌来处理味精废水,即在传统的SBR反应器中加入半软性填料,研究光合细菌的两种代谢方式对味精废水COD的去除率影响和从味精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富集分离光合细菌,结合光合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和代谢方式讨论其对活性污泥絮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暗系统中,处理味精废水活性污泥絮凝性能较光照系统中的活性污泥絮凝性能相对有较大的提高;在黑暗条件下,光合细菌被强制进行有氧呼吸代谢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味精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物降解速率,出水COD优于光照好氧条件下的出水也比较清亮,有机物的去除率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魏思宇  周荣丰 《环境科技》2006,19(Z1):93-96
高盐度废水因为其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而成为难处理的废水之一.在此,简单介绍了目前运用于高盐度废水处理的一些方法,如传统活性污泥法、SBR法、厌氧处理法、电化学法,并分析了其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用活性污泥的生化原理来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一般可分为“悬浮式”活性污泥法——传统鼓风曝气,完全混合式曝气等和“固定式”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转盘等。不同的活性污泥法。它们的生物相是有差异的。本文主要针对完全混合式表曝法处理炼油含酚废水的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提出一些探讨性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不同于城镇生活污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排放点分散、有机物和氮磷含量高和水质水量波动大。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包括2个方面,即传统的单一工艺的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如SBR反应器、一体化OCO反应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等;各种工艺组合的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包括活性污泥法与厌氧/缺氧工艺的结合、生物膜法与厌氧/缺氧工艺的结合。建议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法处理肉类加工废水技术及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活性污泥法处理肉类加工废水技术及技术指标,提出SBR法及改良的SBR法是解决肉类加工废水污染的适用技术,并简要说明了肉类加工工业清洁生产方向.  相似文献   

19.
污泥膨胀问题与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探索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研究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简称SBR法)发生污泥膨胀的可能性。本文在参阅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在普通活性污泥法中引起污泥膨胀的本质原因、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与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虽然SBR法的底物降解过程是一个理想的推流式,它确实是活性污泥法中最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工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BR法不可能发生污泥膨胀,通过大量试验发现,在低负荷和沉淀及闲置时间过长时.SBR法也会产生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20.
居华 《环保科技》2002,8(2):19-22
介绍用 SBR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处理酱油、酱菜食品废水。当废水CODCr值在 2 0 0 0~ 4 0 0 0 mg/ L 时 ,经 SBR生化处理后的出水可达 GB8978— 1 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设计的 SBR工艺简单 ,工作稳定性好 ,操作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