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拟分析白骨壤湿地系统中Ni的分配循环及其净化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的人工配置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用海水作对照,持续1 a.研究重金属Ni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和被净化的效果以及系统对Ni的承受能力.结果表明:加入系统的Ni主要留存在土壤中,很少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模拟系统对重金属Ni的净化效果显著,达到92%以上.根据物质平衡模型计算得土壤子系统Ni的环境容量较大,因此整个模拟系统对Ni污染的承受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在温室中建立模拟红树林植物秋茄湿地系统,系统包括1年生秋茄苗、底泥和潮汐海水,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的人工制备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时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持续1年。用以研究营养污物N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系统中的污水N主要留存在土壤中,留存在植物中只有一小部分,4个处理污水浓度组植株中N元素周转期衣次为4.1年、4.9年、5.3年和4.3年,比20龄的秋茄群落N周期  相似文献   

3.
Pb分配系数是描述Pb在地下水中迁移性质的重要参数。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 ,计算Pb分配系数的方法也不同。静态吸附平衡实验方法简便易行 ,适用于计算不同岩性的Pb分配系数 ;动态土柱实验方法难度较大 ,主要用于建立Pb迁移方程 ;阳离子交换系数方法计算过程复杂 ,适用于解决野外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法,以菠菜作为受试作物,通过对其不同生长时期矸石-土壤各层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研究煤矸石中Pb在2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土壤深度对土壤中Pb含量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Pb在2个系统中的迁移分布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经显著性分析后土壤深度对土壤中Pb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且在菠菜生长的幼苗期和开花期,土壤各层中的Pb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呈显著性直线相关关系.对菠菜植株中Pb含量进行污染评价后发现,充填覆土后矸石中的Pb易在植株中积累.  相似文献   

5.
芦荟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及EDTA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芦荟(Aloe vera L.)盆栽实验,考察了土壤中重金属在芦荟中的分布及施加EDTA对重金属在芦荟中积累影响。由实验结果,芦荟中重金属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增加,Cd、Cu和Zn的增加量主要积累在叶部,而Pb的增加量主要积累在茎和根部。土壤中Pb的加入促进了芦荟对Cd和Cu的吸收,表明Pb与Cd、Cu在芦荟吸收时具有协同效应。随着土壤中EDTA用量的增加(0~4 mmol/kg),芦荟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增加,其中Cu和Pb的增加较大。在EDTA作用下,芦荟叶部对重金属的迁移增大,其迁移系数Zn>Cd>Cu>Pb。EDTA螯合作用促使芦荟对重金属的吸收。芦荟叶部重金属对Fe的积累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芦荟各部位中重金属对Ca的积累皆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研究重金属Cd的分布、迁移以及湿地系统对Cd污染的净化效应。结果表明,污水中的Cd主要存留在土壤子系统中(约90%),只有很少部分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无瓣海桑各器官中Cd含量在根部最高;模拟系统对污水中Cd的净化效果显著,在植物-土壤-水系统中,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组的净化率分别为96.04%、85.19%和92.24%,在无植物系统中,对应组分别为81.18%、85.46%和80.96%。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集典型工业区土壤及植物样品,研究了典型工业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污染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从高到低为:PbZnCrCuCd,平均含量分别为113.25、92.15、78.63、44.31和0.32 mg/kg。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其中毒性较强的重金属Pb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的5倍,但各采样点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重金属纵向分析显示,随土壤深度增加,重金属含量降低,且污染物主要富集在表层0~20 cm。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活动及交通对典型工业区的土壤Pb、Cd含量影响较大.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土壤受到Cu、Zn、Pb、Cr轻-中度污染,受到Cd严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可提取态分析表明,典型工业区土壤中的Zn、Cd及Cu易于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发生迁移,而Pb和Cr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迁移。植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中Zn含量较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CrPb。  相似文献   

8.
区域尺度上土壤重金属下渗迁移的环境风险存在较大空间变异性.以长株潭城市及其周边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d和Pb有效态含量和固液分配系数(Kd)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CaCl2(固液比为1∶0.5)测定的Kd揭示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下渗迁移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d和Pb有效态含量大小呈现出:自然林地>郊区农田>城市绿地>工业区绿地.土壤Cd的Kd均值为449.79 L·kg-1,Pb的Kd均值为27 604.07 L·kg-1,说明土壤Cd迁移性显著高于Pb.林地土壤重金属的Kd显著低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土壤Cd和Pb的Kd主要受土壤pH和重金属总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CaCl2(固液比为1∶10)测定的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作为因变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土壤Cd和Pb的Kd,...  相似文献   

9.
根据土壤中几种无机配位体浓度,推算了Pb不同沉淀形式所对应的浓度,并将其与~(210)Pb示踪实验测量值对比,证明土壤中Pb主要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210)Bi和Pb共沉淀后被土壤吸附。pH对土壤~(210)Pb(Pb)、~(210)Bi、吸附影响曲线形状相似。土壤Pb和~(210)Bi分别在pH值为5和2.6时解吸。测定了土壤—水系统中~(210)Pb和~(210)Bi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5—0.6)×10~3和(0.3—3.0)×10~4。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地质高背景区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富集及迁移特点,该文对2种不同地质高背景(江苏玄武岩区和浙江黑色页岩区)农田土壤及水稻籽实中元素(Cd、Cr、Cu、Ni、Pb、Zn、As)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2个地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富集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有效态重金属建立对水稻籽实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d是江浙地质高背景区农田土壤中暴露风险最高的重金属元素,其中重金属元素Zn、Cu、Cd的生物富集因子最高,Ni和As相对较高,Cr和Pb最低,江苏玄武岩区农田土壤中Ni的迁移能力较强而浙江黑色页岩区Cd的迁移能力较强。土壤pH、CaO和Fe2O3等理化性质是影响农田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能力的关键因素。回归预测模型表明,水稻籽实中重金属累积受到pH、CEC、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显著影响,而EDTA提取的有效态重金属更容易在水稻籽实中迁移富集。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NW)、5倍(FW)和10倍(TW)浓度的人工配置的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用海水作对照(CL),持续1a。研究污灌对模拟湿地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a的污水处理,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的土壤理化性质未发生显著改变,种植其上的白骨壤植物能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化工废水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化工废水排放对红树林湿地中植物、水体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工废水的流入加重了近排污口红树林湿地的水体有机污染,由于水体自净和红树林湿地净化作用,远排污口红树林湿地的水体有机污染则明显减轻;化工废水中的重金属大多沉积于排污口附近底泥中,流经红树林湿地时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已大大降低;2)化工废水没有改变红树林土壤的质地,但降低了其pH值;红树林土壤对化工废水中的重金属吸附积累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的沉积地;3)化工废水的排放对红树林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不良影响;红树林植物可吸收化工废水中的营养元素而为自身利用,重金属元素被红树林植物吸收后大多积累在根部;重金属从根部运送到茎、叶的迁移率大致为Cu>Zn>Cd>Pb;4)研究认为利用红树林湿地处理化工废水时应进行废水的预处理,以免对红树植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工污水对温室中秋茄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正常?5倍?10倍浓度的人工污水对温室中模拟的秋茄(Kandeliacandel)湿地系统持续灌污1a?在排污1周?3个月?11个月和结束后2个月对污水处理组及对照组植株秋茄幼苗的光合速率和温室中光通量密度?CO2浓度?叶片温度进行同步测定?植株光合速率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均显示,排污初期正常浓度组变化小,5倍?10倍浓度组稍下降;排污后期正常浓度组显著上升,较高浓度组回复正常;停止排污2个月,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秋茄苗对人工污水的耐受力和抗性较强,对高浓度污水有逐渐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底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营养物质-植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保存和循环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高生产力和丰富多样性的底泥微生物,不断地将红树林凋落物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氮、磷或其他营养物质。植物根系分泌物又为该系统中微生物和其他大型生物提供营养。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并阐明了这些微生物对该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其微生物系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对于面源污染有较好针对性的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构建简单,成本低,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利用人工快渗(CRI)作为人工湿地的预处理措施,使得系统的氧恢复能力增强,过水速率提高,能有效缓解堵塞问题,改善人工湿地的水力条件。实验研究表明:增加CRI工艺作为预处理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单一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泉州湾河口湿地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泉州湾河口湿地不同区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红树植被下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两种酶在不同区域间均无显著差异,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大于秋季;有红树植被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皆大于空地和裸地,土壤脲酶不同红树植被下无显著差异,磷酸酶则表现为百年生桐花树和互花米草显著高于其余植被,秋茄和白骨壤次之。随着土壤垂直深度的增加,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整体上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湿地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受植被类型和根系生长状况显著影响。以上结果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港湾污水排放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港湾污水的排放对红树林湿地中水体、土壤和植物3个子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水体自净和红树林湿地的净化作用,随着湿地与排污口距离的加大,水体污染逐渐减轻;(2)港湾污水的排入未改变红树林湿地中土壤的质地,增大了重金属元素的含量;(3)红树林土壤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吸附、积累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的沉积地;(4)港湾污水的排放对红树林植物群落结构和生长没有造成不良影响;(5)重金属元素被红树林植物吸收后大多积累在根部,避免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影响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