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传统污染型行业持续增长,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也随之进入高发阶段,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环境污染事故每年均发生I000起以上(1992-2006年)。由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不同于一般的常态环境污染,发生突然,排污量大,并通过环境介质对人民生命健康与财产、生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本文从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环境事故)分析着手,结合我国环境风险现状,  相似文献   

2.
运用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污染治理资金规模和风险控制技术水平,构建了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并对我国1991~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事故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38起.其中,由经济规模、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和风险控制技术水平所引起的频数变化分别为279起,-74起和-344起.总的看来:该时期经济规模增长对污染事故频数增加起到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该效应对污染事故频数的促进作用减弱;1991~2005年污染治理投资效应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污染事故频数的增加基本起到遏制作用;风险控制技术效应对污染事故频数的增加起到遏制作用.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污染事故频数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空格局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收集1993~2005年污染事故统计数据,运用GIS和非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国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地域分布,探讨了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影响其发生的外部凶素.结果表明:①13 a中全国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总次数最少为1 406次,最多为3 001次,且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水和大气两类环境事故占据了事故总数的绝大部分(83.04%~92.02%).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和中部地区省份,湖南、四川和广西为环境事故最密集的区域.③人口数、GDP产值、企业个数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发生次数有正作用.不同的经济水平下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发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不同,发达省份事故数仅与企业数呈现硅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近30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11起典型事故,分析了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5.
金明 《环境保护》2013,(17):42-44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提供单位】亳州市环境保护局【案例类型】警示类【案例名称】如何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控——"安徽利辛县倾倒制药废渣案"的启示【主要违法行为】违反固体废物管理制度;违法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类型】固体废物【违法企业所属行业】医药制造业【处罚及执行情况】普洛得邦制药有限公司赔偿利辛县、涡阳县造成的污染损失及处置费用总计220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的事例,分析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原因、损失等情况。井提出了如何组织应急处理通过机构及如何及时排除污染事故,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虽然笔者所在城市浙江省温岭市至今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但形势并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温岭市 每年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逐年上升。然而,温岭市对于此类污染事故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温岭市沿海化工企业构成的布局性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环境风险很大,因此.认真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建立健全应急反应系统已成为当前温岭市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应急响应体系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维华 《环境保护》2005,(12):48-53
今年以来,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政府和企业又应该如何防止和应对,各类媒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刊在此编发了从事环境应急响应体系研究多年的曾维华教授的署名文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广泛讨论。防止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课题,我们恳切地希望专家学者和对这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同志参加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推进这一领域工作的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系统主要包括污染气象模型、大气扩散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按照污染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将模型的数值解和GIS相结合,从而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污染扩散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地点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程度,获取受污染范围内的人口和周边单位等重要信息;从而预测污染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现场救护和灾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起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探讨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特点。揭示了不正当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严重危害,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提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加强安全和技能培训、明确风险责任人的防范措施,切实保证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将经济规模、污染特征、国家名录制定、国家行业政策、环境风险事故5个方面作为行业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行业选取的定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权重进行赋值,并制定了不同指标等级判别标准。同时以河南省化工行业为实例进行了细类行业的选取研究,并进一步制定15个行业清单,建议其作为河南省环境责任险制度的试点行业,为管理部门的精细化和针对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工业源治理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开展精准治污仍然是目前亟需回答的问题.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工业企业开展污染物排放绩效定量评价,并深入探究排放绩效评价应用于工业源精细化管控治理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西青区各行业的排放绩效水平差异较大.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与行业企业的自身属性、发展规模和管理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整体来看,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生产工艺本身产污量大且中小型企业居多的行业排放绩效水平偏差,而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行业排放绩效水平整体偏好.各行业中不同企业排放绩效差异也较大,其中金属机械制造类行业中绩效最差的11家企业工业产值对行业贡献0.06%,而PM排放量贡献达到8.5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中绩效最差的19家企业工业产值对全行业贡献4.76%,而VOCs排放量贡献却达到43.59%.同时,分别参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指南和绩效评价结果设计减排方案,发现后者在减排同等规模污染物排放量时,减排成本最高可低于前者约90%.各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的差距,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的不协调,以及排放绩效评价对于精准减排的重要指引作用,充分证明开展排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绩效评估可有效支撑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观、微观的工业企业环境治理,为精准治污提供重要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3.
集聚外部性是集聚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方式对应不同的污染排放行为。以中国31个省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为例,基于集聚外部性理论,将工业集聚分为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和非相关多样性等4种类型,在分析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考察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1)工业废水、废气、固废污染强度的省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上均有不断集中的趋向。(2)多样性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多样性集聚对工业废水强度下降的作用最大,对废气和固废污染的减排作用较小。产业关联是多样性集聚发挥环境“自净”效应的重要条件,相关多样性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而非相关多样性会加剧污染排放。(3)从不同污染型产业看,废水污染型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而废气和固废污染型产业专业化集聚会加剧污染排放,污染型产业多样性发展均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4)不同集聚类型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和污染类型的异质性。(5)要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染,应提高集聚产业的多样化水平,强化产业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污染型产业、不同工业污染物制定差异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An overview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using availabl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pollution accident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3462 in 1990 to 462 in 2007. The water and air pollution accidents were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type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total accidents. Consider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at 4 scales, the general environmental accident, i.e., the least serious type, was the most frequent event, taking up 58.98% of the total pollution accidents. 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was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dustrial layout in the country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extraordinarily severe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transf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polluted industry in these areas. As to the losses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the casualties presented an obvious reduction tendency, while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per accident tended to climb up. Furthermore, som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tendencies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shed light on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plans making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李玫  余柄志  衡芮  周洋 《环境工程》2017,35(5):154-157
以郫县安德镇川菜产业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影响进行了标准化评价。结果发现:川菜产业园主要的工业污染行业为豆制品加工行业,排污量为2 919.94 t/a,占总排污量的96.46%,等标污染负荷为9.83,占总污染负荷的92.83%,其中有6家企业为主要控制对象。对比分析发现,环境污染受企业规模、末端处理方式、废水排放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所有污染因子中,BOD对环境的实质污染影响较大。该研究成果将为优化小城镇产业集群的规划、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调查所得的南海市废水污染源,按照规范的评价标准和筛选原则,同时结合行业因素确定选标准,筛选出重点污染源156家,占全市调查工业企业数的3.4%,等标污染负荷量占调查负荷总量的87.6%,重点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陶瓷,铝型材,纺织印染,电镀,造纸和制革等6个行业,流域分布主要在西江及佛山水道。  相似文献   

17.
范丹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77-3186
从工业行业存在技术异质特征出发,在全局DEA分析框架下,应用共同前沿理论的M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1~2012年我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分解构成,并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对其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01~2012年36个工业行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清洁型生产行业、中污染生产行业、污染密集型行业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群组间技术差异整体上呈现缩减趋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是推动前沿面扩张的主力行业;增长动力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投入要素利用的规模经济,工业行业“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与能源结构调整有利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本深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影响微弱,FDI抑制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行业集中度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不同群组的技术异质性导致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识别各类工业企业搬迁遗留地块的环境风险等级,可实现差异化的环境管理,在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的同时,提高地块开发效率,纾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城市2013—2018年开展调查的93个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风险、污染程度、污染类型及分布特征,探讨行业类型对地块土壤污染风险及污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城市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等3个行业的污染地块占比超过85%,单位面积污染量(污染地块每平方米调查面积的污染土方量)超过0.32 m3,污染负荷指数大于0.5,为土壤高污染风险行业;其中,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加工业地块表现为无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地块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石油烃和多环芳烃,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地块主要表现为复合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多环芳烃、铅、砷、镍、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商务服务业、纺织业、文教及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农业和畜牧业等7个行业类型为土壤低污染风险行业.该市污染地块以复合污染为主,污染物类型主要为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砷和多环芳烃在污染地块中的出现频率最高,均接近50.0%.因此,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风险、污染特征与其区域特点、历史行业类型密切相关,在对关闭搬迁遗留污染地块进行环境调查和环境监管中,进一步对不同类型行业进行区别化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参考欧盟SevesoⅢ指令,结合区域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江苏省某市31家工业企业源于工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估。评估时综合考察工业企业储存(包括输入、输出)危险物质的种类及数量,以及工业企业危险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SevesoⅢ指令对企业的危险性进行分级。通过改进SevesoⅢ指令工业企业危险性评估方法(如用连续分类法代替阈值法等),采用工业危险性指数(ⅡH)表征工业企业的危险性,并对ⅡH进行排序。结果表明,该市工业企业的ⅡH值范围在0-1,其中低危险或无危险企业(ⅡH<0.5)24家;中度危险企业(0.5≤ⅡH<1.0)6家;重度危险企业(ⅡH=1.0)1家。通过本研究,实践并改进了工业企业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方法支持,以预防工业事故和环境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制造业转移与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建立区际产业转移测度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估模型,实证分析2003—2014年京津冀制造业的转移与环境污染影响.产业转移测度模型借鉴偏离-份额法和增量分解思想,可用于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规模;环境影响评估模型采用纳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和环境管制水平等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可用于分析区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区域环境污染格局变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1%规模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生转移,会使转入地(转出地)的工业SO2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增长(减少)3.4%和2.6%.“十一五”以来京津冀地区间的制造业转移已经颇具规模,然而京津冀制造业的空间重构已经对区域环境污染格局产生了影响,并且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环境积极效应尚不明显,京津冀环境污染在跨过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关系可能并不能持续,更有效的环境规制或者更清洁的生产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当地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