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镉柱法测定海水中硝酸盐氮方法探讨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翟美华《海洋监测规范》中,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为镉柱法。该法是将待测水样中的硝酸盐氮通过镉柱定量地还原为亚硝酸盐氮,然后按重氮-偶氮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氮的总量,扣除原有的亚硝酸盐氮,即得硝酸盐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亚硝酸盐氮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可由氨氮氧化产生,也可由硝酸盐氮还原产生,随水环境不同而异。亚硝酸盐氮在水系中不稳定,在含氧和微生物作用下,可氧化为硝酸盐氮,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可被还原为氨氮。目前尚未见有关自来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形成与归趋方面的文献报道。S水库是某市的主要饮用水源,近几年来由于上游水下断受到含氮有机物污染,导致春夏之际水库水氨氮浓度升高,有时高达2.5mg/L,亚硝酸盐氮在自来水中的浓度也相应提高,且亚硝酸盐氮浓度随水样放置时间而变化,这一点对凡能引起自来水停留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中的亚硝态氮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亚硝态氮积累问题,试验分析在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两个体系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以及磷源对二者的影响,从而探究硝酸盐生物修复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硝酸盐还原菌对碳源的竞争能力强于亚硝酸盐还原菌,此时将会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碳源充足时,亚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体系中亚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约为以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体系中硝酸盐氮还原速率的1.7倍。磷浓度也是影响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添加磷源后,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体系中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约为未添加时的1.16倍;亚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体系中亚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约为未添加时的1.23倍。  相似文献   

4.
X33 9702711自来水中亚硝酸盐氮的来源及归趋研究/刘丽君…(深圳市自来水公司水质化验中心)//环境科学与技术/湖北省环保所一1997,(1)一8~11 环信X一21 研究了自来水中亚硝酸盐氮的来源及归趋,分析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氮的可能途径、加氯消毒对自来水中亚硝酸盐氮归趋的影响。结论:1.当水源水受到含氮有机物污染后,经常规处理生产的自来水有可能产生亚硝酸盐氮,其来源于氨氮的氧化。2.水体中的溶解氧、液氯消毒均不是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氮的直接原因,但余氛对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转化有明显的影响。3.消毒完全的水样在存放…  相似文献   

5.
再生回用水灌溉对作物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考查了不同水质(三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污水、清水作对照)灌溉对农作物(黄瓜、白菜和玉米)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灌溉后农作物的可食用部分中的氯离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残留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三级水和二级水浇灌对作物品质无显著影响,污水浇灌可使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升高,如以蛋白质为例,4种水浇灌时3种作物中蛋白质含量范围分别为:黄瓜0.736?2~0.812?5 mg/kg;白菜0.134?8~0.164?5 mg/kg;玉米10.28~10.84 mg/kg.污水浇灌会产生较高的硝酸盐积累,其中污水浇灌的白菜中硝酸盐含量高达554.4 mg/kg,已达到污染水平.三级水和二级水灌溉对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影响不大,而污水浇灌会使作物中重金属发生明显的积累,因此污水不适于作灌溉水源.短期灌溉内土壤的钠吸附比(SAR)在3.5~4.5之间,表明土壤未发生明显碱化,重金属也未发生显著积累.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测定了武汉东湖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的丰度,并结合沉积物水体环境中各形态氮素的含量,分析氮素含量对AOA和AOB的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AOA amoA基因丰度大于AOB amoA基因丰度,表明AOA对氨氧化过程的贡献较大.同时,AOA和AOB amoA基因丰度都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此外,间隙水的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以及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别为6.28~33.56、2.71~22.7、0.12~0.98、0.01~0.13mg/L;上覆水的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以及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68,0.79,0.16,0.04mg/L;表层水的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以及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34,0.62,0.11,0.03mg/L,表明东湖东湖沉积物相对于水体呈营养盐可释放状态.相关性分析表明:AOA amoA基因丰度与间隙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AOB amoA基因丰度与间隙水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河水中无机氮化合物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氮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氧化一还原作用最为多样化的一个元素,从硝酸盐的正五价到氨的负三价,进行着各种价态的转化,通过各种生物的作用,构成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各种有机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通过动物和各种生微物的代谢活动分解为氨,氨经过硝化作用最后氧化成硝酸盐,微生物和植物把硝酸盐转变为细胞成份,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如果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乌梁素海的生态现状 ,建立了氮循环转化概念图 ,分析了有机碎屑氮、氨态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间的转化关系 ,描述了芦苇、水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底栖动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氮的循环规律。  相似文献   

9.
草型湖泊(乌梁素海)氮循环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乌梁素海的生态现状,建立了氮循环转化概念图,分析了有机碎屑氮、氨态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间的转化关系,描述了芦苇、水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底栖动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氮的循环规律。  相似文献   

10.
污染水体中三氮转化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河涌污染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中的三氮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和室外条件下氨氮转化十分迅速,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没有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而在培养箱中,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则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此外还研究了光合细菌对水体三氮转化的影响,发现其在室内和室外条件下有利于水体中的三氮转化,而对培养箱条件下的三氮转化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废水中的氮可能有四种存在形式: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由表1可以看出,在未处理的废水中,有机氮和氨氮是主要存在形式。它们先转化成亚硝酸盐,再形成硝酸盐。利用上述三种方法去除废水中有机氮和氨氮,其百分率示于图4和图5。在所有这三种方法中,有机氮的去除趋向与 COD  相似文献   

12.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海水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测定海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分布对于理解氮循环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概述了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现场测定海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研究进展,对各种分析方法及其检测范围、检测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从时空角度对岩溶区不同赋存条件水体进行研究,目的为掌握无机三氮变化规律、探究影响其转换的环境条件,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DO、CODcr、TP、TN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①自然环境越是相对封闭,三种无机氮形态总体年内变幅也越小,其中亚硝酸盐氮表现最为显著。②赋存封闭的地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含量依次是未检出、0. 006和1. 469 mg/L,其浓度依次增高的特点与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地层溶蚀孔隙和漏斗等地貌形态的充分发育和淋溶土对氨氮的吸附作用是密切关联的。对于该水体亚硝酸盐氮,初秋时节出现浓度峰值,与夏季农业施肥与土壤下渗补给存在2~3个月时间滞后有关。③地表半开放水体清荷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也表现为夏季含量低的特点。低温影响到AOB活性则成为亚硝酸盐氮冬季含量低的主导因素。春秋季气温回升(相比冬季)而降水不大(相比夏季),故各出现一个峰值。其硝酸盐氮曲线夏季仍然平稳,表征NOB增殖的瓶颈因素不是温度,而与溶解氧有关。④地表开放水体流仓桥河段夏季氨氮浓度低主要与降水稀释和水生植物对氨氮有最大吸收偏好有关。夏季陡变的自然环境条件(栖息环境突变、碳源不足等)和NOB自身适应环境能力差等因素,都会造成其增殖受限、硝化受阻而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的发生。表现为亚硝酸盐氮峰值时节基本对应着硝酸盐氮低谷时段。且地表径流如要激发NOB活性,DO和环境温度的阈值分别应在4 mg/L和1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依据本单位多年对北京地下水的水质监测数据,选取4个氨氮污染较严重地区的水样进行研究,分析了地下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转化过程,结果显示:水样中的氨氮先转化成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再转化成硝酸盐氮;温度是影响地下水中三氮转化的主要因素,光源对三氮转化也有一定影响;随着水样保存天数的增加,pH开始逐渐升高,达到8~9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河涌污染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中的三氮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和室外条件下氨氮转化十分迅速,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没有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而在培养箱中,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则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此外还研究了光合细菌对水体三氮转化的影响,发现其在室内和室外条件下有利于水体中的三氮转化,而对培养箱条件下的三氮转化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尔夫球场施用化肥后的降雨过程进行模拟淋滤试验,测试了不同施肥量、降雨强度及植被密度条件下硝酸盐的淋失浓度,并借助SAS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总量相同的条件下,淋滤出的硝酸盐氮受植被密度和施肥量的影响较大,而降雨强度则元显著影响;在暴雨-稀草-高肥时的硝酸盐氮淋出量最多,而中雨-密草-低肥淋出量最少。土壤中硝酸盐氮含量与淋滤液中硝酸盐氮的淋失量规律吻合,即硝酸盐氮淋失量大时,土壤中的硝酸盐氮含量低;而硝酸盐氮淋失量小时,土壤中的硝酸盐氮含量高。  相似文献   

17.
在缺氧环境下,应用附着生长反应器,通过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增加进水底物负荷,对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降解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水硫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00、52.5、20和20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99%、95.5%和80%,实现了兼养脱硫反硝化氮、硫、碳的同步去除.随着底物负荷的增大,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逐渐变小;硝酸盐降解对进水负荷冲击的适应性强于亚硝酸盐;与增加进水负荷对反应器带来的冲击相比,缺氧环境的破坏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降解影响大;去除硫化物的60%被生物氧化为单质硫;缺氧反应器中发生了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作用,自养反硝化占主导地位,异养反硝化的发生力度为21.76%.  相似文献   

18.
缺氧附着生长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硫除碳运行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巍  赵庆良  刘颢 《环境科学》2008,29(7):1855-1859
在缺氧环境下,应用附着生长反应器,通过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增加进水底物负荷,对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降解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水硫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00、52.5、20和20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99%、95.5%和80%,实现了兼养脱硫反硝化氮、硫、碳的同步去除.随着底物负荷的增大,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逐渐变小;硝酸盐降解对进水负荷冲击的适应性强于亚硝酸盐;与增加进水负荷对反应器带来的冲击相比,缺氧环境的破坏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降解影响大;去除硫化物的60%被生物氧化为单质硫;缺氧反应器中发生了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作用,自养反硝化占主导地位,异养反硝化的发生力度为21.76%.  相似文献   

19.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长期运行的生物滤塔中筛选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株A1,经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文章目的是对A1的反硝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1菌株在好氧条件下能有效去除培养液中的硝酸盐氮,24h脱氮率可达到94.84%。C/N对菌株A1的好氧反硝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当C/N>5时,基本能够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和其他已报道的好氧反硝化菌相比,A1菌株有着更高的氧耐受浓度。菌株A1能够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和氧气为电子受体进行协同呼吸,硝酸盐呼吸和亚硝酸盐呼吸都具有较高的脱氮效率,并且亚硝酸盐呼吸要较硝酸盐呼吸更容易进行。以丁二酸盐、葡萄糖和乙酸盐作为碳源时,其脱氮效果均要明显好于乙醇作为碳源。  相似文献   

20.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对周边农田的污染是煤等含硫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AMD对稻田上覆水pH、EC(电导率)和Eh(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特征和对其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MD持续污染对稻田上覆水pH、EC和Eh等综合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以及稻田上覆水中的总氮、氨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AMD污染后上覆水总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分别从3.92、3.27、0.005 0、0.33 mg/L变为9.33、8.67、0.017、0.18 mg/L;同时AMD的灭菌处理实验表明,AMD中的铁硫杆菌等微生物具有影响稻田上覆水中氮转化的作用,灭菌后的AMD可显著降低稻田土壤氮的损失,有效降低稻田上覆水总氮(比对照降低42.01%)、可溶性有机氮(比对照降低73.34%)以及亚硝态氮(比对照降低70.59%)含量,提高土壤上覆水硝态氮浓度(比对照提高93.71%)。说明,AMD持续污染可通过对稻田水环境特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继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稻田上覆水中可溶性有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形态及总氮的数量变化,同时AMD及稻田中的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